资源简介 第1课《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颜色、形状、材料、功能等方面描述常见文具(如铅笔、橡皮擦、文具盒、尺子)的特征。2.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通过比较(轻重、软硬、厚薄等)发现物体特征,辨别物体。(二)科学思维1.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连一连”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引导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会合作交流,能倾听他人描述并补充自己的发现。探究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感官,如看、摸、听等,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对这些特征做简单的比较。(四)态度责任1.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科学观察的兴趣。2.让学生在观察和描述中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增强对学习用品的爱护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基本维度(颜色、形状、功能2.学会运用感官(看、摸等)和比较法观察物体。教学难点:1.能准确、有序地用语言表达物体的特征。 2.理解“比较”是发现物体更多特征的重要方法,并能初步运用。三、教学资源1.实物教具:铅笔、橡皮擦、文具盒、尺子、黑板擦、粉笔、桌子、椅子等。 2. 工具材料:布袋(用于“摸一摸”游戏)、直尺(用于测量)、学生活动记录表(特征连线练习)。 3. 多媒体资源:课件(含情景图片、物体特征示意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描述的物体)。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约5分钟)1. 播放课件中“讨论铅笔颜色”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小朋友们在聊什么呀?”(预设:他们在说铅笔的颜色)。2. 提问:“除了颜色,你们还能发现铅笔有什么特点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观察物体”的主题)。3.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明确本节课将一起学习“如何观察身边的物体”。(二)探索实践一: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约15分钟)1.核心问题引导:“怎样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文具?”2.示范讲解:展示文具盒,示范描述:“我的文具盒是蓝色的(颜色),长方形的(形状),用塑料做的(材料),可以装铅笔(功能)。”3.小组活动: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尺子等文具,学生选择1件,按“颜色、形状、功能”等维度上讲台轮流描述,同桌补充。 教师适时指导,提醒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如:“我的尺子是……,可以用来……”)。4. 成果分享:邀请2-3名学生上台展示文具并描述,教师用板书记录关键词(如“红色、圆形、擦字”)。5. 巩固练习:课件出示“观察与记录”环节,学生完成“物体与特征连线”(如:尺子—长方形、橡皮擦—擦铅笔印),集体订正。(三)探索实践二:用比较法发现更多特征(约15分钟)1.核心问题过渡:“除了颜色、形状,还有什么方法能发现物体的特征?”2.体验活动:掂一掂:让学生分别掂粉笔和黑板擦,提问:“哪个轻哪个重?”(预设:粉笔比黑板擦轻)。按一按:让学生用手指按黑板擦和桌板,感受软硬:“黑板擦和桌板,哪个软?”(预设:黑板擦比桌板软)。 量一量:用直尺测量黑板擦和桌板的厚度,记录结果:“哪个更厚?”(预设:黑板擦比桌板厚)。3.小结方法:“通过掂、按、量这些比较的方法,我们能发现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等特征。”4.拓展练习:出示“铅笔VS文具盒”、“橡皮擦VS书本”等,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说出两者在“轻重、大小、软硬”上的差异。(四)讨论与发现: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约5分钟)1.提问:“除了眼睛看、手掂/按,我们还能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物体?”2. 结合课件图片引导:视觉:“看一看,篮球是圆形,黑板擦是长方形”;触觉:“摸一摸,桌面光滑,羽毛球不光滑”;(延伸)听觉:“摇一摇文具盒,有声音的可能装了尺子”。3.小结:“眼睛、手、耳朵都是我们观察的好帮手!”(五)趣味练习:“神秘布袋”游戏(约5分钟)1. 教师将文具放入布袋,邀请学生上台“摸一摸”或“听一听”,猜测是什么文具并说出理由(如:“长长的、圆圆的,是铅笔”)。2. 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哪些方面观察物体?”(回顾颜色、形状、比较法、感官运用)。(六)课堂总结(约2分钟)师生共同梳理:观察物体可以看颜色、形状,用手摸软硬、掂轻重,还可以比较不同物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物体,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的秘密!”五、课后拓展家庭任务:“我的小发现”——让学生观察家里的1件物品(如玩具、水果),用3句话描述其特征(如:“我的苹果是红色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并画下来明天带到课堂分享。板书设计:第1课 观察物体看:颜色(红、蓝)、形状(长方形、圆形)摸/掂:软硬、轻重、光滑/粗糙比较:大小、厚薄功能:尺子量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