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协作体2025届高考五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协作体2025届高考五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辽宁省协作体高考语文五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练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化经历了从语音美探索到声律、韵律研究的长期过程,最终在唐代定型。
B. 近体诗的格律规范包括平仄、对仗等要素,通过“对”“粘”等手法构建诗歌的音响整体。
C. 齐梁时期诗歌虽未完全合律,但音韵学的兴起为格律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D. 格律诗因其严格的规范逐渐限制了诗人的创作自由,导致其在近代被自由体诗完全取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从《诗经》到近体诗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化的过程是诗人不断突破形式束缚、追求自由表达的过程。
B. 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既是对前人艺术经验的总结,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规范,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C. 材料二认为,格律诗在当代已经完全失去了艺术价值,现代诗人应当彻底摒弃格律,追求完全自由的表达形式。
D. 两则材料都认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完全是消极的,它限制了诗人的创造力,是诗歌艺术发展的障碍。
3.根据材料一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就已体现出①______,但由于汉语表意文字的特性,声律系统的形成相对滞后。汉代五言诗中已能观察到平仄相异的萌芽,晋代进一步发现诗句内平仄相间、联句间平仄相对的规律。到了齐梁时期,随着音韵学的兴起,诗歌格律研究②______。印度梵文拼音法的传入推动了四声理论的完善。唐代沈佺期、宋之问最终完成格律定型,确立了近体诗的规范体系。格律包含声律和韵律两要素,通过平仄交替、对仗粘对等手法,构建出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这种形式不仅体现了③______,还通过严格的格律和精炼的形式,促使诗人锤炼语言和浓缩内容,达到含蓄凝练的艺术境界。虽然格律在后世被视为创作束缚,但其对诗歌音乐性和形式美的探索,至今仍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重要启示。
4.闻一多曾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以下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节选部分,它虽为新诗,但其中的诗句仍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分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晓华
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我们的梅州之行正式开始。
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话便不绝于耳了,女孩子们说起来曲折婉转,男人们则带着浓重的喉音。虽然注意地听了半天,一句也没能听懂,但总算是学会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字“”(ngai),客家人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这个字连字库里都没有,是单人旁加一个“悬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巨大的“亻厓”字,占满了一面墙,可见这个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由于不断迁移,每到一处都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成了这个族群的代称。
一个以“客”为称的族群注定是会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们抱团取暖的心情才特别迫切。这种感觉在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围屋时越来越强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埔的蓝氏泰安楼,这个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它的外墙像城墙一样的高大威武,有十几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的石块嵌在墙里,给人坚硬、稳固、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门和窗都很小,与房屋的整体很不相称,与采光和通风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认为防御更为重要。走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是方形的二堂二横的祖祠,外环是一个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气势巍然。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楼的参观临时取消了,我只能在图片和书籍中一睹它的面目。花萼楼比我们看到的泰安楼还要早建一百多年,与泰安楼前方后圆的造型不同,它是标准的圆形土楼,而且是三个大圆,内环是一层的平房,二环是两层楼,三环是三层楼,这与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围,越高拔,越抵御。据说它的门楼上还有蓄水池,有孔眼导出,那是为了防御火攻的装置,外墙开的是窄竖的长窗,平时通风,战时则可以作为枪孔,可见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真是煞费苦心。
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它的建筑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梅州的南口镇,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别致而完整的围屋——“南华又庐”。
我没有去细数它有多少间屋子,在里面转得真有点晕,从堂屋到花园,再从花园到走廊,从楼下到楼上,一间一间的屋,一个一个的天井,楼和楼之间还有天桥相连,它们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小花园和树木盆景,真是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现在或许已作别用,但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客家人第一人称“亻厓”的读音、字形和寓意,引出了对客家人迁移历史、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阐说。
B.文章重点介绍客家建筑,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气势巍然,令人叹为观止,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
C.描写客家围屋时,作者在各个建筑中都重点提到了围楼出色的防御功能,围楼的防御功能与客家先民的遭遇及客家文化的由来密切相关。
D.文章第六段是对“南华又庐”的叙述和描写,既写了它当下的安静状态,又写了它曾经的热闹与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客家文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清晨的鸟叫、微雨等景象为梅州之行营造静谧悠远的氛围,最后一段描写参观结束时宁静、安详的黄昏景象,首尾呼应。
B.文章第五段说明了客家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渊源和精神实质,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客家人的生存状况喻为“悬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
D.文章描写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时,做到了虚实照应,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高度和深度。
8.作者在文中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简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章叙写了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人,他们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后的表现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理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傥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遗诸衣冠以为耻累。”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闻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
因敕尚书省细务皆付左右丞惟冤滞大事合闻奏者关于仆射。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
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
(节选自《贞观政要 论择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敕A尚书省B细务C皆付D左右丞E惟冤滞大事F合闻G奏者H关于仆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书》,即《尚书》。《尚书》是上古时代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B. “比闻公等听受辞讼”与“比权量力”(《过秦论》)两句中的“比”字意思不同。
C. “恶迹始彰”与“以彰其答”(《出师表》)两句中的“彰”字意思相同。
D. 乡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因此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唐太宗认识到,以前越等给乐工及其他杂务人员授官是不合理的,所以调整了对这些人的奖赏措施。
B. 唐太宗要求尚书省将琐碎杂务都交给左、右丞去处理,让房玄龄、杜如晦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C. 唐太宗重视各地都督、刺史的作用,他在屏风上写他们的名字,在他们名下记他们做的好事。
D. 杜如晦指出两汉选官之法的好处,分析当下选官之法的利弊,唐太宗同意按两汉之法选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②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14.房玄龄等人拟定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三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南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本诗描写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之纷飞。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气韵雄沉,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B. 首句“客”点明诗人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
C. 颔联写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D. 尾联巧用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写出厌憎此雨导致屋漏又逢连夜雨的惨状,不然诗人可以挥师北上、抗击金军。
16.《说“木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请依据这一观点对颈联进行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某高校学生准备参军,他在请愿书里引用刘克庄《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中的文句“______,______”,表达了请缨报国的激情。
(2) 某次研学旅行,小华登上泰山极顶后看到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他不由吟诵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句子“______,______”。
(3) 《哪吒2》中哪吒说“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在传统文化中,雷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象征天劫、力量、威严、正义、道德等。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设,如今泛指人的社会形象。人设要有辨识度,就要有特点、够突出。可以侧重性格特点,诸如情绪稳定、真性情等;可以侧重人生经历,比如励志逆袭草根等。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直截了当。
②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人设构建的闭环在他者手中。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如喜欢发什么类型的朋友圈、倾向于为什么样的内容点赞,等等,无论有意无意,都客观上成为其人设建构的一部分。“我看人看我”,对外界评价的重视,也会成为印象管理、人设打造的内驱力。就此而言,人设,指向他人和社会评价,也常常承载自我期许、内含自我塑造。因此很难说,所谓人设,到底几分是被动赋予,(甲)
③实际上,在传播学中,人设建构并不新鲜。一个有效的人设,如同一张简明扼要的名片,能帮人快速完成形象描述、认知、建构等过程,在提升传播效率上腹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到林黛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才貌世稀的形象。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A 。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一个丰满讨喜的人设能为个人提升话题度、吸金力。立住了精制人设,自然会吸引一群推祟相同生活态度的受众追随,提升垂直赛道的影响力;打造育婴专家人设,赢得家长们信任,也不难受到母婴品牌的青睐。如今,常有类似“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有B 之嫌,却并非全无道理。
⑤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乙)。一者,饱合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且承载的期待也越高。回看“高学历”演员不知“知网”为何物此类人设崩坍的案例,要么就是形象演绎不到位,要么就是人设、真人相去甚远。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选择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参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21.文中第四、五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2.俗语也称俗话,请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俗语“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兴起,各类信息海量增长,如同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
同时,当今信息时代也出现了“信息茧房”现象。“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
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B、①对韵律探索/对韵律的初步追求;
②进入了自觉阶段;
③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①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①意象组合上追求对称美。诗中“金柳”与“新娘”形成意象的对称组合,体现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②艺术风格上追求含蓄凝练.通过“金柳”“夕阳”“夏虫”等景物侧面烘托离别之情,通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具象动作描写实现情感升华,体现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含蓄美学。“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以极精炼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
③韵律节奏的和谐美。诗中“娘、漾”“箫、桥”“来、彩”的尾韵呼应;“悄悄的”重复出现形成节奏回环。继承了材古典诗歌声律节奏美和韵律循环的美审美特质
【解析】(1)D.“导致其在近代被自由体诗完全取代”错。材料一末段提到格律诗虽渐成束缚,但前人的探索对白话诗仍有借鉴意义,并非完全取代,如“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故选:D。
(2)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格律的逐步完善而非突破束缚;
C.与材料二“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矛盾;
D.与材料二“格律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观点相悖.
故选:B。
(3)①根据“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可以写:对韵律探索(或对韵律的初步追求);
②根据“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可以写:进入了自觉阶段;
③根据“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可以写: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4)①根据为“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概括为: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②根据“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概括: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5)答案遵循“特征+例证+材料依据”的答题模式。
①根据“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分析概括:意象组合上追求对称美。诗中“金柳”与“新娘”形成意象的对称组合,体现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②根据“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练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概括为:艺术风格上追求含蓄凝练通过“金柳”“夕阳”“夏虫”等景物侧面烘托离别之情,通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具象动作描写实现情感升华,体现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含蓄美学。“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以极精炼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
③根据“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概括:韵律节奏的和谐美。诗中“娘、漾”“箫、桥”“来、彩”的尾韵呼应;“悄悄的”重复出现形成节奏回环。继承了材古典诗歌声律节奏美和韵律循环的美审美特质。
答案:
(1)D
(2)B
(3)①对韵律探索/对韵律的初步追求;
②进入了自觉阶段;
③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4)①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5)①意象组合上追求对称美。诗中“金柳”与“新娘”形成意象的对称组合,体现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②艺术风格上追求含蓄凝练.通过“金柳”“夕阳”“夏虫”等景物侧面烘托离别之情,通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具象动作描写实现情感升华,体现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含蓄美学。“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以极精炼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
③韵律节奏的和谐美。诗中“娘、漾”“箫、桥”“来、彩”的尾韵呼应;“悄悄的”重复出现形成节奏回环。继承了材古典诗歌声律节奏美和韵律循环的美审美特质。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和分析内容的能力。通读文章,结合选项内容,筛选文本信息进行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根据选项内容对比文本信息。
(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上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诗歌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梳理观点,结合诗歌分析。
客观题设误方式:
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因果方面、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前后颠倒、断章取义、言过其实。
6~9.【答案】B、C、、
【解析】(1)B.根据原文第三段描写的大埔的蓝氏泰安楼,及第五段“客家人把它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可知,选项“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的表述不准确。
故选:B。
(2)C.“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运用的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象征手法,赋予了“悬崖”象征意义,即“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3)“站在悬崖边上”象征客家人的生存境遇和危机感,文中四次出现“悬崖”,三次出现“危机”,四次出现“安全”,出现频次之多,可见作者用意之深。最直接最明显的意图是用“站在悬崖边上”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标题中明确说出这个族群站在悬崖边上,第二段解读客家人第一人称用语时多次提到其象征意义,第七段结尾带着深厚的感情说“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悬崖”的寓意或明或暗地贯穿全文。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无论在语言传承还是建筑构造上,客家人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安全意识。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的主题。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客家人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4)第一问主要参考第七段内容作答。适当摘取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并整合概括,将原文中“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整合为“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将回乡后的穿着打扮和快乐的摆拍姿势等整合为“行为自由随意,有现代感”;将他们重修住宅、特别注重安全的做法整合为“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七段已是全文结尾部分,作者显然是在描写了语言传承、建筑风格来表现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后,想通过客家的年轻人来表现这种意识和精神的传承问题。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写到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年轻人。这样写可以深化主题,立体地展示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改变,地域如何变化,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不会改变,并且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答案:
(1)B
(2)C
(3)在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线索作用;在内容上,强调了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在主题上,表现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在情感上,表达作者对客家人这种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4)表现:①自信满满,意气风发。②行为自由随意,有现代感。③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作者意图:作者在文章快要结束时选择新时代背景下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年轻人作为重点描写对象,意在表现客家人的传承意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改变,地域如何变化,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不会改变,并且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结合选项中的描述,联系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根据选项中提及的段落或内容,回到原文进行一一辨析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反复手法的理解。根据“站在悬崖边上”的具体位置,可以联系文章主旨等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写作意图的理解与分析。第一问结合相关信息概括即可,第二问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
反复的作用:
①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
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③承上启下,划段分层三部曲。
10~14.【答案】BEH、C、D、①如果得到好的官员,即使人数少也够用。如果得不到好的官员,纵使人数多又能干什么?
②近来见吏部选择官员,只按他们的口才、文章来录取,而不全面考察他们的德行、唐太宗向他们阐明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和精减官员的道理,并要求他们仔细思考,考量、确定众官员的人数
【解析】(1)句意:于是下诏给尚书省,把琐碎杂务都交给左、右丞去处理,只有冤案和滞留的大案才能禀告仆射。。“因敕尚书省”,“敕”是皇帝下令,“尚书省”是对象,表达完整,其后应断开,对应 B 处;“细务皆付左右丞”,“细务”(琐碎事务)是主语,“付”(交付)是谓语,“左右丞”是宾语,句意完整,应断开,对应 E 处;“惟冤滞大事合闻奏者”,“惟”表强调,“冤滞大事”(冤屈难断的重大事务)是主语,“合闻奏者”(应该奏闻的)是修饰成分,“关于仆射”,“关于”(交付给),“仆射”是对象,所以在“合闻奏者”后断开,对应 H 处。
断句依次为:BEH。
(2)C.“恶迹始彰”里“彰”是“显露、暴露”之意,指不好的事迹开始显露;“以彰其咎”(《出师表》)中“彰”是“揭示、指明”之意,指揭示他们的过失,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解说不正确。
故选C。
(3)D.原文杜如晦只分析了当下选官“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等弊端,未分析利,该选项“分析当下选官之法的利弊”不准确,概述不正确。
故选D。
(4)①“若得其善者”:“若”,如果;“善者”,好的官员。“虽少亦足矣”:“虽”,即使;“足”,够用。“其不善者”:“其”,如果;“不善者”,不好的官员。“纵多亦奚为”:“纵”,纵使;“奚为”,干什么。译句:如果得到好的官员,即使人数少也够用。如果得不到好的官员,纵使人数多又能干什么?
②“比见吏部择人”:“比”,近来;“择人”,选择官员。“惟取其言词刀笔”:“惟”,只;“言词刀笔”,口才、文章。“不悉其景行”:“悉”,全面考察;“景行”,德行。译句:近来见吏部选择官员,只按他们的口才、文章来录取,而不全面考察他们的德行。
(5)从原文“太宗谓房玄龄等曰:‘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可知,唐太宗向他们阐明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和精减官员的道理,并要求他们仔细思考,考量、确定众官员的人数。
答案:
(1)BEH
(2)C
(3)D
(4)①如果得到好的官员,即使人数少也够用。如果得不到好的官员,纵使人数多又能干什么?
②近来见吏部选择官员,只按他们的口才、文章来录取,而不全面考察他们的德行。
(5)唐太宗向他们阐明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和精减官员的道理,并要求他们仔细思考,考量、确定众官员的人数。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要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所以《尚书》中说:‘任用官员只选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只要任人得当。’如果得到好的官员,即使人数少也够用。如果得不到好的官员,纵使人数多又能干什么?古人也把没有选到适当的人才,比作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应当进一步省减官员,使他们各自担当职责,这样就能做到无为而治了。你们应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考量、确定众官员的人数。”房玄龄等人因此拟定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三人。
太宗同意了,就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有乐工及其他杂务人员,即使他们的技能超过同辈,也只能特别赏赐钱财来奖赏他们的技能,一定不能越等授官,让他们与朝廷上的贤臣并肩站立,同桌吃饭,会让士大夫感到耻辱。”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帮助我操劳国事,广开视听,访求贤良明哲的人才。近来听说你们收到诉讼的状子,每天都有数百件。这样,审阅公文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能帮我去访求贤才呢?”
于是下诏给尚书省,把琐碎杂务都交给左、右丞去处理,只有冤案和滞留的大案才能禀告仆射。
贞观二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每天晚上都在考虑百姓的事,有时到半夜还不能入睡,就是担心都督、刺史不能担负起安抚百姓的重任。所以在屏风上记下他们的姓名,坐卧时经常看。他们在任期间做过什么好事,也都记在他们的名下。我住在深宫之中,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不可能涉及太远,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这些人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乱,特别需要得力的人。”
贞观三年,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近来见吏部选择官员,只按他们的口才、文章来录取,而不全面考察他们的德行。数年之后,有些人的劣迹才开始暴露,虽然对他们加以刑杀,但百姓已深受其害。如何才能挑选出好的人才呢?”
杜如晦回答说:“两汉时选拔的人才,都是德行著称于乡闾的人,由州郡将他们推荐给朝廷,然后才录用,所以当时号称人才济济。现在每年选拔官员,候选者云集数千人,这些人伪装忠厚,掩饰其词,不能完全了解他们,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只能做到授予他们一定的品级而已。考查选拔的方法实在不够精细,所以得不到真正的人才。”
太宗于是打算依照汉朝时选拔官吏的办法,让各州征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一定的断句方法进行断句,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整合。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D、①“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的意思是暴雨压弯了竹枝,竹枝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翻了云层,云层又翻转回来,使得山脚反而显得昏暗。
②竹枝在雨中顽强地挺立,山角在雨中明明灭灭,暗示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顽强挣扎,希望南宋能够抗住这风雨,能够重见光明
【解析】(1)D.“写出厌憎此雨导致屋漏又逢连夜雨的惨状,不然诗人可以挥师北上、抗击金军”错误。尾联“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场雨的积极态度。诗人并不是不嫌弃屋漏,而是借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希望这场大雨能洗刷兵甲刀枪,使宋军能够挥师北上,抗击金军,收复失地。
故选:D。
(2)“海压”二字,用海的磅礴气势来比喻风雨的猛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压力的巨大。
“竹枝低复举”,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这里的“低复举”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竹子在风雨中被压低但又能挺立起来,也是对诗人自身意志的象征,即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自我。
“风吹山角”描绘了风力的强大,可以改变山峦的明暗,这种变化莫测的自然景象,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时局的动荡。“晦还明”,晦暗之后又迎来光明,这不仅是对自然天气变化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经历和历史进程的一种哲学思考,暗示了困难之后必有转机,黑暗之后必有光明,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和对国家复兴的信心。
这两句诗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巧妙地暗示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心境的复杂,诗人以竹枝、山角在暴雨中顽强挺立暗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起伏不定,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希望,作为爱国诗人,作者希望南宋能够抗住这风雨,迎来光明。
答案:
(1)D
(2)①“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的意思是暴雨压弯了竹枝,竹枝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翻了云层,云层又翻转回来,使得山脚反而显得昏暗。
②竹枝在雨中顽强地挺立,山角在雨中明明灭灭,暗示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顽强挣扎,希望南宋能够抗住这风雨,能够重见光明。
译文:
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赏析:
  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净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问长缨何时在手 缚将戎主
【小题2】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小题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冬雷震震 夏雨雪/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解析】故答案为:
(1)问长缨何时在手 缚将戎主(重点字:缚)
(2)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重点字:绛、皓)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冬雷震震 夏雨雪/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重点字:豗、砯)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辑录:
1.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熊咆龙吟饮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5.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6.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7.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8.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8~22.【答案】A.数不胜数 B.以偏概全、甲:几分是有意为之;
乙:但会带来很多问题(弊端)、示例一:提到孙悟空,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不屈不挠的形象。
示例二:提到贾宝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不拘礼节的形象。
示例三:提到哈姆雷特,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的形象、“精制”的“制”改为“致”;
“推祟”的“祟”改为“崇”;
“饱合度”的“合”改为“和”、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人设比作“甘蔗”,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
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③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解析】(1)A处,依据上文“人设建构并不新鲜”“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可知,在文学艺术长廊,这样的“人设打造”有很多。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B处,依据上文“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可知,人设只是为了“红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刻意打造的,所以对于“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然有点片面,但也是有道理的。可填“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
(2)甲处,依据上文“无论有意无意,都客观上成为其人设建构的一部分”“就此而言,人设,指向他人和社会评价,也常常承载自我期许、内含自我塑造”“到底几分是被动赋予”可知,人设有的是被动赋予,有的却是自我期许、自我塑造,刻意打造的,可填“几分是有意为之”。
乙处,根据上下文“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一者,饱合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本空在形式上用表示转折的“但是”等关联词语与“固然”形成照应,在内容上也要与“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形成转折,即阐述“贴标签”也会造成后文一系列的弊端,可填“但会带来很多问题(弊端)”。
(3)首先分析文中波浪线句子的句式,为“提到+人物,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两句和人物有关的诗句’、+一个形容人物形象特点的四字词语+的形象”。仿写时要与此句式保持一致。
然后注意题干要求“选择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可选择中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孙悟空、贾宝玉、哈姆雷特、王熙凤、杜丽娘、简 爱等进行仿写。同时要能够想到与之相关的诗句,如写孙悟空的“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写贾宝玉的“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写哈姆雷特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写王熙凤的“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写杜丽娘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等,同时,还要能够准确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孙悟空的不屈不挠,贾宝玉的不拘礼节,王熙凤的精明强势等。
最后根据句式,即可得出答案。
(4)“精制”应改为“精致”,精致:精巧细致。
“推祟”应改为“推崇”,推崇:十分推重。
“饱合度”应改为“饱和度”,饱和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
(5)①“甘蔗没有两头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人设”是本体,“甘蔗”是喻体,结合“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以及后文人设的弊端可知,“甘蔗”的比喻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②“甘蔗没有两头甜”是一句俗语,意思是比喻美事只能占一头,不能两头都占。引用俗语可以使文章通俗易懂,更加形象生动,便于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③结构上,“甘蔗没有两头甜”承接上文内容“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但会带来很多问题”,突出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的两面性;同时,引起下文“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再次指出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的“甘苦”,引起人们思考。
答案:
(1)A.数不胜数 B.以偏概全
(2)甲:几分是有意为之;
乙:但会带来很多问题(弊端)。
(3)示例一:提到孙悟空,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不屈不挠的形象。
示例二:提到贾宝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不拘礼节的形象。
示例三:提到哈姆雷特,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的形象。
(4)“精制”的“制”改为“致”;
“推祟”的“祟”改为“崇”;
“饱合度”的“合”改为“和”。
(5)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人设比作“甘蔗”,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
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③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和上下文连贯,且不能是病句。
(3)本题考查仿写能力。应根据情境来仿写句子,仿写的内容应从语段中提炼,仿写的句式应和例句一致。
(4)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平时有一定的积累,遇到不会字词要多查字典。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俗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3.【答案】自由的限制:“爆炸”带来的“茧房” 导弹的爆炸会破坏一所房子,而信息的爆炸却会建起一座房子!
“信息爆炸”建起的房子就是“信息茧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信息的大量涌现明明给人带来巨大的选择自由,为何又会产生如此大的“限制”?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造成“茧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数据的“智能推送”,这是外部原因;另一个是自身受兴趣、精力与时间有限的影响,关注领域逐渐缩小,自我织就“信息茧房”,这是内部原因。但不管是内外哪方面的原因,其根源只有一个——“信息爆炸”。也就是说,“信息爆炸”导致了“信息茧房”。
“信息爆炸”带来的最大困境是如何高效检索有效信息。“爆炸”来临之前,人们接触的信息量很小,信息检索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这就好像,在三枚鸡蛋中挑选出一个稍圆的,问题不是很大。但是,“信息爆炸”之后,信息海量增长,如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这时想要检索到有效信息,就像在一万枚鸡蛋中挑出最圆的那一枚。虽然选择大大增多了,但困难也大大增加了。从一方面说,你选择信息更自由了;从另一方面说,筛选出有效信息的限制更大了。这是自由本身带来的限制。
“智能推送”也好,“自我选择”也罢,其本质都是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为了高效检索有效信息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智能推送”绝不是一个坏功能。恰恰相反,试想,如果没有“智能推送”,我们想要快速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将是异常困难的。这就好像,我们喜欢某位博主的视频,却讨厌关注之后系统推动的消息,然而,我们一旦取关,再次寻找相关视频的难度必然大大增加。你看,“智能推送”的初衷是方便大家浏览同类信息——这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很有帮助,我们指责这样一种功能是没理由的。同理,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关注所有信息,适当建立自己的“茧房”,并不全然是坏事。问题在于,如何克服“信息茧房”所带来的信息检索上的“限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破除茧房本身——那很容易,至少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茧房”之中的时候,这座“茧房”其实就已经开始坍塌了——而在于,破除之后,我们如何应对“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的优势是让我们的选择更自由,缺陷是极大的增加了筛选的困难。而“信息茧房”本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且是有效手段,只是这种手段本身也有缺陷——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封闭化。那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放弃“自我保护”,而在于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世界——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这很容易。“爆炸”也好,“茧房”也罢,只要为我所用,就都是“方便”,而非“束缚”。
命定的“自由”其实是最难突破的“限制”。所以,解决“信息茧房”的关键在于,破除“茧房”之后,如何应对避无可避的“信息爆炸”。
【解析】自由的限制:“爆炸”带来的“茧房” 导弹的爆炸会破坏一所房子,而信息的爆炸却会建起一座房子!
“信息爆炸”建起的房子就是“信息茧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信息的大量涌现明明给人带来巨大的选择自由,为何又会产生如此大的“限制”?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造成“茧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数据的“智能推送”,这是外部原因;另一个是自身受兴趣、精力与时间有限的影响,关注领域逐渐缩小,自我织就“信息茧房”,这是内部原因。但不管是内外哪方面的原因,其根源只有一个——“信息爆炸”。也就是说,“信息爆炸”导致了“信息茧房”。
“信息爆炸”带来的最大困境是如何高效检索有效信息。“爆炸”来临之前,人们接触的信息量很小,信息检索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这就好像,在三枚鸡蛋中挑选出一个稍圆的,问题不是很大。但是,“信息爆炸”之后,信息海量增长,如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这时想要检索到有效信息,就像在一万枚鸡蛋中挑出最圆的那一枚。虽然选择大大增多了,但困难也大大增加了。从一方面说,你选择信息更自由了;从另一方面说,筛选出有效信息的限制更大了。这是自由本身带来的限制。
“智能推送”也好,“自我选择”也罢,其本质都是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为了高效检索有效信息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智能推送”绝不是一个坏功能。恰恰相反,试想,如果没有“智能推送”,我们想要快速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将是异常困难的。这就好像,我们喜欢某位博主的视频,却讨厌关注之后系统推动的消息,然而,我们一旦取关,再次寻找相关视频的难度必然大大增加。你看,“智能推送”的初衷是方便大家浏览同类信息——这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很有帮助,我们指责这样一种功能是没理由的。同理,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关注所有信息,适当建立自己的“茧房”,并不全然是坏事。问题在于,如何克服“信息茧房”所带来的信息检索上的“限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破除茧房本身——那很容易,至少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茧房”之中的时候,这座“茧房”其实就已经开始坍塌了——而在于,破除之后,我们如何应对“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的优势是让我们的选择更自由,缺陷是极大的增加了筛选的困难。而“信息茧房”本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且是有效手段,只是这种手段本身也有缺陷——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封闭化。那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放弃“自我保护”,而在于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世界——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这很容易。“爆炸”也好,“茧房”也罢,只要为我所用,就都是“方便”,而非“束缚”。
命定的“自由”其实是最难突破的“限制”。所以,解决“信息茧房”的关键在于,破除“茧房”之后,如何应对避无可避的“信息爆炸”。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段话,分别介绍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据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行文中思考“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为何会产生“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呢?毫无疑问,这是科技发展和媒体发达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很难完全杜绝“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信息爆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的优势是让我们的选择更自由,缺陷是极大的增加了筛选的困难。那么,面对“信息爆炸”,人们应该怎么办?而“信息茧房”本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且是有效手段,只是这种手段本身也有缺陷——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封闭化。
而导写语中,“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的要求是,必须综合这两种现象进行立意,如果只写对“信息爆炸”现象的认识与思考,或只写对“信息茧房”现象的认识与思考,都不是切合题意之作。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着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信息茧房”的危害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人们为什么要破除“信息茧房”;二是面对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人们应该怎么办,重点论述人们如何适应信息时代。
因此,写作时,可以适当阐述“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思考其出现的社会原因。然后再进一步着重分析两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茧房”是针对“信息爆炸”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应对措施。对此,可综合阐述两者利弊,并针对性地指出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爆炸”也好,“茧房”也罢,只要为我所用,就都是“方便”,而非“束缚”。有时候,一味地采取逃跑主义,躲进“信息茧房”,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在信息时代把自己桎梏在“信息茧房”里,就会导致自己视野狭窄,认知片面,成为井底之蛙。但同时,解决的办法也不在于放弃“自我保护”,而在于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同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世界。最终,可结合自身,给出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做法:以开放的胸襟,大胆投身于信息社会,提升媒介素养,对海量的信息主动“拿来”,认真、正确筛选,辨析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参考立意:
1.破除“信息茧房”,拥抱信息时代。
2.走出“信息茧房”,全面提升素养。
3.拥抱信息时代,正确筛选利用。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