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八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周礼 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 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摘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材料二: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摘编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并不是独立静观的存在,它生发于自然,对应于阴阳,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B.《二十四诗品》的描述在直接、间接两个层面都与色彩视觉关联,其对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有依据的。C.中国传统色彩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从彩陶到绘画,从剪纸到瓷器,都体现着古人的色彩观念、色彩语言。D.材料一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及特色,材料二从历史和当下两个角度论述传统色彩,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物色”相对应的关系。B.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C.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D.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A.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天的等待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我大声读起霍华德 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夹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赳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未明确“等待”对象,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B.“全身哆嗦”“脸色发白”“步履蹒跚”等多处细节表明孩子病情不轻,但仍跟父亲说可以不用陪他,这说明他体贴懂事。C.孩子生病了,“我”却出去打猎,“我”讲故事时,孩子并不喜欢听,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D.小说结尾孩子第二天“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说明他得知自己病情无碍后恢复了孩童天性。7.对文中打猎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既有对寒冷雪夜的景物描写,又有对打猎过程的叙述,整体氛围轻松,与孩子的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B.场景由室内转到室外,似与主体情节无紧密联系,却能使小说由前文孩子病情带来的紧张节奏得以舒缓。C.在提及鹌鹑难以猎杀时,运用第二人称,产生了“我”和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D.“形成一层薄冰”,以及最终成功“击落了两只”鹌鹑,都暗示了孩子的病只是看似严重,终将痊愈。8.小男孩的心理在医生测完体温后发生了几次改变,请加以梳理概括。9.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八分之七隐藏在水面下。这便是他著名的“冰山原则”。请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至是,于内中得一箧,皆密术也,悉署曰“臣安进”。上遣怀恩持至阁下,曰:“是大臣所为乎?”安惭汗,不能出一语。已而科道交章论之,命罢去。安在道犹夜望三台星,冀复进用。寻卒。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擢礼部尚书。先是,浚以真西山《大学衍义》有资治道,而治国平天下之事缺焉。乃采经、传、子、史有关治国平天下者,分类汇集,附以己意,名曰《大学衍义补》。至是书成,进之。上览之,甚喜,批曰:“卿所纂书,考据精详,论述该博,有辅政治,朕甚嘉之。”赐金币,遂进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时山陵未毕,而中官郭镛请选妃以广储。谢迁力言不可,文升主之。御史以纠仪下狱,文升谓“即位之初,不宜辄罪言官”。于是得释,时论伟之。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左右之人,与大臣相见者不多,亦岂能尽识大臣贤否?或得之毁誉之言,或出于好恶之私。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于内节用一条,云:“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言尤剀切。上嘉纳之,悉施行。(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弘治君臣》)10.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 “明年”的意思是“第二年”,与《屈原列传》的“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的“明年”词义相同。B. “进”的意思是“进献”,与《庖丁解牛》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进”词义不同。C. “教坊”指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与《琵琶行并序》的“名属教坊第一部”的“教坊”词义不同。D. “条”的意思是“分条陈述”,与《五代史 伶官传序》的“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的用法均属词类活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 明孝宗在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大学士万安时,了解了万安的恶行,下令罢免了他的官职,并将其逐出京城。B. 孝宗即位之初,让礼部刊行右侍郎丘浚进献的《大学衍义补》,任用尽心辅佐的王恕和敢于直谏的马文升。C. 吏部尚书王恕劝谏孝宗每天要勤于朝政,这样便于熟识大臣而能够随材任使,孝宗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D. 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让利百姓,他言辞恳切,孝宗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遵照施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遣怀恩持至阁下,曰:“是大臣所为乎?”安惭汗,不能出一语。②文升谓“即位之初,不宜辄罪言官”。于是得释,时论伟之。14.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祯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概括明孝宗的贤明之处。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两题。曲江二首(其二)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 首联于一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B. 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C. 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D. 尾联诗人传语风光与之“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16.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作者回到田园,谈及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 《离骚(3)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清末诗人陈衍一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不争地成了福州标志,闽都文化之魂。这里既见坊巷纵横、亭榭廊槛俊彩九州,也有美食风味、人间烟火宛转其间。 它跻身中国十大文化古街之首,保存200余座精彩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与三坊七巷曾在中轴线相颉颃的上下杭,是商业码头重镇、闽商的重要发祥地,有过“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沾酒户垂帘”的热闹景象,只是在兵燹战乱、改朝换代中被历史的烟尘湮没。从头修复是拾人牙慧,创新传承才能让今日的双杭一年美如一年。一年四季,不管你是呼朋唤友还是悄悄地来,大可感受远去的岁月在汉服木屐的摩肩接踵中活化,在精致无比的油纸伞中留香,在小桥流水、春雨秋风中流连。如此坊巷、双杭,让两千年古都如闵江那般灵动活泼, 天光云影共徘徊。两年前在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时,几位海外来客如出一辙地示爱,对福州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绿中、绿在花中的格调赞不绝口,对市民一出家门就能亲近自然,看到内河在家门口清澈流向闽江再奔大海的神奇网状多有艳羡。有福之州向中外客人分发着一张张“有福共享”的名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福州的绿水青山,就是发展文旅、福泽百姓的金字招牌。18.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A.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下子就把前行的大军阻在了大山之下。B.经过全体村民多年不懈的努力,生活早已经远远强如往年了。C.千万别买这种东西,塑料制品哪如不锈钢的制品经久耐用呢?D.她神色兴奋地说:“我若如愿,一定到天安门看一次升旗仪式。”19.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A.幼时背的诗真不易忘却,这么多年过去,“ 天光云影共徘徊”类妙句依然可以脱口而出。B.“ 春蚕到死丝方尽”,唐李商隐的诗句对蚕吐丝现象的描写,有助于我们理解蚕的特性。C.来到横峰县莲荷乡的万亩荷塘,一眼望去, 接天莲叶无穷碧,荷香阵阵袭来,沁人心脾。D.叶剑英元帅说:“四渡赤水使我们摆脱了困境,掌握了主动权,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跻身中国十大文化古街之首并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的它保存200余座精彩绝伦的明清古建筑。”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①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一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②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③ ,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未来决定现在。”人生需要终局思维,要立足未来,立足终局,思考当下应该怎么做。也有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生无须过多考虑未来,只需要当下倾尽全力。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C、D、B、、【解析】(1)A.“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错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可知,除了“阴阳”,五色观还与“方位、季节、声音、五脏、五味、五气”等相关联,共同形成“整体思维系统”。B.“对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错误,根据“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可知,《二十四诗品》只是被用来作为“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它本身并没有进行“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C.正确。D.“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说法绝对,两者写作目的有相同之处,比如,都在强调中国传统色彩中蕴含的智慧,从而突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当下价值。故选C。(2)D.“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错误,材料一中有“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说法,但据此得不出“体现的现实关怀更强”的结论,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3)材料一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A.“青青”对应“伤心色”,给人悲伤的感觉;B.“红”是对旗帜颜色的客观描述,没能体现其中的“色彩性格”。C.“黑云”给人压抑的感觉;D.“红”与“爱”相应,体现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故选B。(4)材料一,“《周礼 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材料二,“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引用“杂五色”,是“回溯历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5)结合“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可知,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结合“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可知,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结合“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可知,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答案:(1)C(2)D(3)B(4)①材料一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②材料二引用“杂五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5)①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②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美学意义。③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引用作用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及题干中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6~9.【答案】C、D、、【解析】(1)C.“关系不亲密”有误。由“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可知,“我”是在想法缓解孩子的病痛,孩子也在努力地克制自己。并非“关系不亲密”。故选C。(2)D.“暗示”过于牵强,于文无据。故选D。(3)由“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可知,医生测温后一开始:误以为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由“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可知,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由“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可知,误会解除后: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4)从形象塑造角度来看,小男孩是本文的主人公,他误解温标认为自己将会死去,于是在这一天中等待自己的“死亡”,对话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悲痛和坚强,如父亲要给他读书的时候,他说“好的,您想读就读吧”,询问他病情的时候,他说“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让他睡一觉的时候,他说“我还是醒着好”,并且告诉父亲“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他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别人的时候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父亲让他放松不要担心的时候,他说“我不担心”“可是我忍不住”“我挺放松的”,父亲让他喝水,他说“您觉得这有用吗”,等等,这些语言中有他认为将会死去的悲痛,也有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坚强,还有对亲人的关心,通过对话,塑造了小男孩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硬汉”特质。从情节角度来看,由“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等可知,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米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或“父子间相处的方式”类似表述)。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主体部分由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构成,通过父亲“我”的眼睛来写儿子,让主人公自己讲话,展现了儿子生病发烧、等待“死亡”这一过程,可见,本文采用电报式的语言(“用词简洁,多短句”“风格简练”等表述亦可),却富含深意。答案:(1)C(2)D(3)①医生测温后一开始:误以为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眼神空洞”“神情古怪”“极力克制”)②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眼睛直直地町着前方”)③误会解除后: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4)①人物: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小男孩丰富的内心活动,塑造其小硬汉的形象特点。②情节: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米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或“父子间相处的方式”类似表述)。③语言:电报式的语言(“用词简洁,多短句”“风格简练”等表述亦可),却富含深意。(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相关的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换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现“冰山原则”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冰山原则”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文学类选择题解答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10~14.【答案】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C、A、①皇上命怀恩拿着它到内阁,说:“这是大臣所应该做的吗?”万安羞愧流汗,不能说出一句话。②马文升认为“皇帝刚刚即位,不应该动不动就治罪言官”。于是,郭镛得以被免罪,当时议论的人都推崇马文升、亲贤臣,远小人;善于纳谏;勤政爱民【解析】(1)句意:若要真正考察大臣,恳请陛下每日驾临便殿,召见各大臣详细讨论治国方略,商议政事,或令其单独奏对,或批阅其奏章。“察识之真”是动宾短语,成分完整,其后断开;“陛下日御便殿”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宣召诸大臣”与“详论治道”都是动宾短语,连动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谋议政事”是动宾短语,其后断开;“或令其专对”与“或阅其章奏”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故断句为: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2)C.错误。都指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句意:教坊司以杂耍戏谑助兴。/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故选C。(3)A.“明孝宗在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大学士万安时,了解了万安的恶行”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上在东宫,稔闻其恶。至是,于内中得一箧,皆密术也,悉署曰‘臣安进’……已而科道交章论之”可知,皇帝是先了解万安罪行,之后才发生弹劾万安事件。故选A。(4)①“遣”,命,命令,派;“是”,这;“汗”,流汗。译文:皇上命怀恩拿着它到内阁,说:“这是大臣所应该做的吗?”万安羞愧流汗,不能说出一句话。②“辄”,动不动;“罪”,治罪;“释”,被免罪,被释放。译文:马文升认为“皇帝刚刚即位,不应该动不动就治罪言官”。于是,郭镛得以被免罪,当时议论的人都推崇马文升。(5)亲贤臣,远小人:即位后即罢黜勾结外戚、进献邪术的大学士万安,不因旧臣姑息;提拔进献《大学衍义补》的丘浚为礼部尚书,重用直言敢谏的马文升、王恕等能臣。善于纳谏,从善如流:采纳马文升谏言,斥退宴会上的亵语杂伎,释放因纠仪下狱的御史;接受王恕“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的建议,推行马文升“节用爱民”的时政条陈。勤政爱民,重视治道:亲耕籍田以表重农,关注民生疾苦;支持刊行《大学衍义补》,以经史治国思想辅政;减少宫廷供应以减轻百姓负担。答案:(1)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2)C(3)A(4)①皇上命怀恩拿着它到内阁,说:“这是大臣所应该做的吗?”万安羞愧流汗,不能说出一句话。②马文升认为“皇帝刚刚即位,不应该动不动就治罪言官”。于是,郭镛得以被免罪,当时议论的人都推崇马文升。(5)亲贤臣,远小人;善于纳谏;勤政爱民。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颁布诏书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十一月,大学士万安被罢免。此前,万安勾结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以巩固自己的宠信。皇帝在太子时期就熟知他的恶行。此时,皇帝在宫中发现一个小箱子,里面全是房中秘术,每件都标注“臣万安进献”。皇上命怀恩拿着它到内阁,说:“这是大臣所应该做的吗?”万安羞愧流汗,不能说出一句话。不久科道官员纷纷上奏弹劾,于是下令罢免。万安离京途中还夜观三台星象,希望再次被起用,不久去世。 礼部右侍郎丘浚进献所著《大学衍义补》,被提升为礼部尚书。此前,丘浚认为真德秀《大学衍义》对治国虽有裨益,但缺乏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内容。于是摘录经传子史中相关论述,分类汇编并加入个人见解,命名为《大学衍义补》。书成进献后,皇帝阅后非常高兴,批示说:“爱卿编纂的书籍考据精详、论述广博,对治国理政大有帮助,朕十分赞赏。”赏赐金银绸缎后升任尚书,并命礼部刊印发行。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亲耕籍田礼毕宴请群臣时,教坊司以杂耍戏谑助兴,有时夹杂污言秽语。马文升正色道:“新天子应当知晓农耕艰辛,怎能用这些亵渎圣听!”当即下令撤下。 当时先帝陵墓尚未完工,宦官郭镛就奏请选妃以充实后宫。谢迁极力反对,马文升也表示支持。有御史因纠察礼仪失当下狱,马文升认为“皇帝刚刚即位,不应该动不动就治罪言官”。于是,郭镛得以被免罪,当时议论的人都推崇马文升。吏部尚书王恕上奏:“正统年间以来,每日只临朝一次,臣下觐见不过片刻。圣上虽英明,岂能完全明察?只能依靠身边近侍。而近侍与大臣接触有限,又怎能真正了解大臣贤愚?所得信息或来自他人毁誉,或出于个人好恶。若要真正考察大臣,恳请陛下每日驾临便殿,召见各大臣详细讨论治国方略,商议政事,或令其单独奏对,或批阅其奏章。如此不仅能识别大臣才干以量才任用,更能启迪圣心使圣明更进。”马文升条陈十五项时政建议,其中“节用”条指出:“所有供奉物资,陛下节省一分,百姓就受惠一分。”言辞尤为恳切。皇帝欣然采纳,全部施行。(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5~16.【答案】C、①作者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解析】(1)C.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款款”形容蜻蜓徐缓飞行的样子。而“深深”则是形容花丛浓密,而非状写蝴蝶之姿。故选:C。(2)①题干中说“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从诗歌中找出杜甫自身的苦难以及时代的苦难。“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是说天天上朝回来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了钱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杜甫爱喝酒,但是要靠典当衣服才能买酒,可见其生活贫困;“酒债寻常行处有”是说欠了很多酒债,也可看出其生活贫困。然而诗人如此喝酒,显然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借酒浇愁,这愁绪不仅因为自己的贫苦,更因为国家和百姓。注释中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可见这是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国运开始衰退,诗人自己不得重用,只能借酒浇愁,日日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②再看“欣赏”,题干中说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后四句说蝴蝶在花丛中穿行起舞,时隐时现;蜻蜓在水面缓缓而飞,时而点着水面。明媚的风光啊,你就同蛱蝶、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也好,千万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诗人意识到人生短暂,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于是他不仅能够欣赏到春光之美,而且传语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③最后理解“才性健全”。诗人对自身的生活贫困和郁郁不得志都毫不避讳,但同时并不颓废,依然能够珍惜难得的春光,从身边寻常景物当中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答案:(1)C(2)①作者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译文: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赏析: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诗人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非常值得珍惜。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就能唤起春光明媚的美感。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7.【答案】【小题1】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小题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小题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解析】故答案为:(1)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重点字:畴)(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重点字:犹)(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重点字:巷)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18~20.【答案】B、C、【解析】(1)原文中的“如”用于比较,表示超过。A.“如”是副词后缀,表示情状。B.“如”用于比较,表示超过。C.“如”意思是比得上。D.“如”意思是适合、顺从。故选B。(2)文段中画线句的引用用于描写,而且是不带引号而直接组织在文句中的。A.是带引号的直接引用,用于议论。B.是带引号的直接引用,用于说明。C.用于描写,而且是不带引号而直接组织在文句中的。D.是不带引号的引用,用于对话。故选C。(3)①从内容上说,原句由“它跻身.……古街之首”“保存..…古建筑”“有……之誉”三个短句组成,从内容上分别强调“古街之首”古建筑之多”“称誉”,而且语意形成递进;改句则用了一个长单句,很难表达多层强调语意。②从句式看,原句三个短句句式短小灵活,节奏感强;改句则运用长句,句子冗长,与原文语言风格不吻合。它跻身中国四大文化古街之首,保存200余座精彩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答案:(1)B(2)C(3)①从内容上说,原句是三个短句,把古街之首、古建筑之多、称誉三个内容都作了强调,而且把称誉置于最后作为结论,合乎文章表达意图;但改句只强调了古建筑之多,不合文义。②原句是三小句,句式较短小,节奏明快,而改句变成了一个大长句,语言风格与语境不吻合。(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用法和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及文中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解题思路: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21~22.【答案】虽然我们很熟悉那些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但是这些单位对于辽阔无垠的宇宙,已经没有意义、①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②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③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解析】(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此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由“宇宙辽阔无垠”“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两个句子组成。题目要求“改成转折关系的句子”,运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但是”“却”等,所以此句可以变换为:虽然我们很熟悉那些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但是这些单位对于辽阔无垠的宇宙,已经没有意义。(2)①结合前文“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结合后文“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②结合语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结合句中的“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可知此处可以填: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③结合语境“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③ ,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得知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所以此处可以填: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答案:(1)虽然我们很熟悉那些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但是这些单位对于辽阔无垠的宇宙,已经没有意义。(2)①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②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③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1)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用句式”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方法相同,内容有意蕴。修辞为:表达形式(结构)和字数应该是相等的。仿写时,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境补写答题技巧: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3.【答案】全力以赴为当下,心有所期奔前程 “水到渠成!”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成语,它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不要心存侥幸,只有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获得成功和喜悦。 人生就如同一场长跑,没有哪一段路是平坦的,也没有哪一段路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坚定信念,全力以赴的奔赴在当下,才能收获美好的未来。 要实现理想,首先需要用全力以赴去追寻。就像一棵树,只有在深深扎根后,才能茁壮成长;一只鸟,只有在认真挑选羽毛后,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坚定地投入每一次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正如古人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前行。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还要着眼未来。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未来决定现在。”这句话诠释了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为了明天的目标而付出今天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获得成功和成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看昨天,已成往事;看明天,是未知数;只有全力以赴抓住今天,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当下,还需要不断向前看。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梦想和付诸行动的人。”我们要时刻心怀梦想,勇敢的迎接未来的挑战。只要我们始终怀着梦想,并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路途,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每一次的经历和成长。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都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只有认真总结每一次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如果你停滞不前,你将永远落后于他人。”我们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乐观是一种态度。”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人生之路会越来越宽广,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全力以赴为当下,心有所期奔前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的人生态度。只有我们在生活中坚定信念、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着眼未来和抓住每一个当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个道理,为自己的未来打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变数,而对于未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人认为“未来决定现在”,我们应该以终为始,为未来而努力;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无需过多考虑未来,只需尽全力做好现在。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都有其道理。首先,“未来决定现在”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人生规划的策略。未来是未知的,但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将塑造我们的未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从未来的角度来规划现在,以此为导向,引导我们走向理想的未来。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在未来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我们现在就需要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和锻炼;如果我们希望在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么我们现在就需要努力学习并积累相关的经验和技能。这种观点鼓励我们思考未来,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目标,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战略性思考。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观点则关注的是过程和行动。这个观点强调的是,只有通过全力以赴的行动和努力,我们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如果我们一直担心未来的收获,那么我们可能会变得焦虑和犹豫,无法专注于行动。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成功并不是目的,真正的成功在于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勇气。”这种观点鼓励我们专注于行动,相信我们的努力会带来未来的回报。然而,这两种观点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未来是需要规划的,但规划未来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理想。只有通过不断地耕耘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抱持“未来决定现在”的观点,同时也要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行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总的来说,“未来决定现在”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两种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是我们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所需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规划来指导现在的行动,同时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追求未来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走向我们理想的未来。参考立意:1.竭尽全力,终有所获。2.未雨绸缪,坦然前行。3.全力以赴为当下,心有所期奔前程。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