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案
课 题 动能和势能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基本概念,明确它们与物体质量、速度和高度等因素的关系,形成对能量转化的初步认识。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培养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能力,掌握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动能和势能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增强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不同形式的能量。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理解质量、速度和高度对能量的影响。
媒体教具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展示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关图片和动画,以及进行课堂小结和检测的 PPT。 (2)实验材料:教师用烧杯、水、吹风机、滑道、钢球、玻璃球、小瓶、弹弓等,用于演示实验;学生每组配备滑道、钢球、玻璃球、小瓶、刻度尺、橡皮泥,用于合作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实验。 (3)辅助教具:提供体积相同的玻璃小球和钢球、斜面滑道、塑料小瓶,用于学生体验感受动能,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钱塘江大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然景象引起学生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雄壮。) 学生活动: 专心观看视频,体验大自然的壮观。 思考并回答问题(生:钱塘江大潮具有很大的能量)。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能量的概念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使用烧杯倒水推动玩具小汽车前进以及用吹风机推动同一辆玩具小汽车前进。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认知:正如所见,水或风能够推动小车做功,我们说这样的物体具备能量或者简称能。 进一步解释:有些物体可以立即将其具有的能量释放出来,如推动其他物品;而有些则可以将能量储存起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释放。例如,弹簧在被压缩时储存了能量,当它恢复原状时便会释放能量。 强调关系:物体所能做的功越多,则其拥有的能量越大,因此我们通常用焦耳(J)作为能量和功的单位。 鼓励学生举例说出他们了解的能量形式。 学生活动: 细心观察实验,并与同伴讨论发现。 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交流讨论已知的能量类型。 (二)动能 1. 定义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流动的水、风、行驶中的车都能对外界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吗? 引导定义:这些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物体,由于它们的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被称为动能。所有移动的物体都携带动能。 列举实例加深理解:谁能给出一个具有动能的例子? 2.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活动: 准备体积相同的玻璃小球和钢球、斜面轨道及塑料小瓶作为实验器材。 提问:如何让小球获得动能? 追问:又怎样利用小球的动能去完成工作? 讨论环节:每次实验中,感觉到的小球动能是否相同?你是如何比较两个小球动能大小的呢?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假设探讨:物体动能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请基于你的理由提出猜测。 学生活动: 利用提供的材料亲手操作感知动能的存在。 设计实验步骤,执行实验,并详细记录结果。 分享观点,提出猜想。 3. 实验验证 教师活动: 规划实验流程: 探索一:研究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联 控制变量:质量不变 改变变量:速度变化 测量指标:小瓶位移距离 探索二:探究动能跟质量的关系 固定量:保持速度恒定 调整量:改变质量 监测标准:同样以小瓶位置的变化为参考 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实验,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组织成果报告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学生活动: 小组内部分工制定实验方案后实施。 仔细记录每一项数据,参与成果汇报。 归纳总结(生: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其速度越大,则动能也越大;而在速度一致的情况下,质量更大的物体拥有更大的动能)。 (三)势能 1. 重力势能 教师活动: 实验展示:手握实心球站在某位学生头顶上方,随后将球放置于该学生身旁地面上。 发问:为何高举的球让人感到畏惧?如果把这样悬空的球从沙坑上放开,球能否砸出凹痕?由此判断此状态下球是否有能量存在?这种能量来源于哪里? 概念讲解:地面附近的物体,因其高度而产生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举例说明: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富含重力势能的事物。 2.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 提出质疑: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猜测。 设计两组对比实验: 第一组:考察不同质量条件下重力势能的变化 确保高度相同,仅调整质量 观察指标:橡皮泥形变程度 第二组:验证随高度变化重力势能也会有所不同 保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变动高度 同样以橡皮泥变形为依据进行分析 指导各小组按计划展开操作,期间关注进度并适时提供支持。 促进信息共享,引导全体同学提炼要点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设计试验方案然后实践。 详细记录每步操作的结果,在班上分享。 达成共识(生:质量相同的物体,其所处的高度越高,则对应的重力势能越大;相反地,高度相同时,质量较大的物体其重力势能也更大)。 2. 弹性势能 教师活动: 实验演示:用弹弓射出纸团。 设问:未经拉伸的弹弓可以直接发射纸团出去吗?那当你拉长弹弓之后会发生什么?你认为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 明确定义:因发生弹性变形而持有的能量即为弹性势能。 进行深入实验:再次演示用弹弓将纸团射得更远。 深入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归纳: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直接相关。简单来说,形变越大,相应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学生活动: 密切关注每个实验细节,积极参与讨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成因。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性势能应用案例(生:拉紧的弓箭、压弯的撑杆跳设备、被挤压的篮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回顾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提问: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地方不够明白?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心得,梳理知识点。 表达收获和困惑(生:理解了动能和势能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学会了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概念,但仍不清楚某些情况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作业布置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并描述其应用情景。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