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本试题共6页,共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书》中载有“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重视礼制和法律。唐朝士人认为礼法是王教之本义。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严刑峻法C.守道与德,亲仁惠邻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2.在18世纪之前,人们常常将国家与统治者个人等同看待。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意志,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18世纪以后,国家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国王及其领土和臣民,而是由全体公民共同组成的政治实体。这一观念的变化A.引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源于宪政体制的完善C.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D.利于民族国家的建构3.下表所示为我国部分地区距今约7000~8500年的人类聚落遗存简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遗址名称 遗存兴隆洼(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出土了鹿、狍、猪、鱼、蚌、粟、黍等动植物遗存裴李岗(河南) 发现有粟、黍、核桃等植物遗存;动物遗存较为丰富,有哺乳类、软体类、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城背溪(湖北) 发现有炭化稻谷,动物遗存皆属于野生动物,以鱼骨和鳖甲较多北福地第一期遗存(河北) 发现山胡桃和栎属植物果实,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骨骼A.人类生存条件改善 B.原始农业十分发达C.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D.社会分工体系成熟4.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新农作物的引进,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新农作物A.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C.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 D.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5.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许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说明A.农业生产力得到质的提升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庄园经济C.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并发展 D.庄园领主放弃对农奴的剥削6.唐朝农民可以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反映出唐朝A.民间信贷活跃 B.政府以农为本 C.经济纠纷频发 D.长途贸易发达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是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噪音扰民问题。城市中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间因噪音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A.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矛盾难消 B.城市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秩序混乱源于殖民统治 D.城市化的弊端显现8.1877年和1883年轮船招商局分别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反映出中国收回了内河航运主权 D.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9.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指出:“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症;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这一理论A.意在论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B.推动了传统中医体系的革新C.提升了东汉民众的卫生意识 D.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10.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率先提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主张用数学方式解释一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量化思考模式;柏拉图强调要用数学来解释宇宙,把“数理对象”具体化为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几何模型。据此可推知,希腊早期数学A.标志着希腊文化达到高峰 B.有力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C.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系统化 D.有利于推动理性思维的发展11.下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其解读合理的是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华工赴美纯粹缘于个人因素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作出贡献 D.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12.新加坡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在其每年的新年电视演讲中,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说。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据此可知,新加坡A.英语地位最为突出 B.马来族群占据发展优势C.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D.社会基本矛盾趋于缓和3.有学者称丝绸之路“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该学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A.推动了文明间的深度互动 B.开启了东西协同发展进程C.加剧了社会制度间的冲突 D.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14.亚历山大力求把希腊文化传播和移植到被他征服的地区,为此,他拨了大笔经费资助各种科学研究,奖励杰出的科学家兴建文化设施,甚至在希腊影响力微弱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也有计划且坚持不懈地传播希腊文明。这一做法旨在A.弘扬本国物质与精神文明 B.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C.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15.二战期间,英国为了获得急需的战争物质,不得不在殖民地和自治领发展一些采矿工业和原料加工工业。因此,埃及的工业企业数增加了40%,印度工业总值增加了10%,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自治领的工业实力增长更为显著。这从侧面反映了A.亚非拉国家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B.战争客观上为殖民地国家发展提供条件C.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二战大幅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经济实力16.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A.新式学堂广受民众欢迎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C.教育近代化进程的推进 D.西方教育思想居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文书和奏折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的重要形式,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君臣沟通,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信息网络。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摘自《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18.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变革之一,影响深远。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一在英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审判并处死了国王,个人利益和经济发展变成了政府政策的最高目的。出于实际的目的,英国已经找到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革命性办法······工业成长的前导大众消费品-主要(但不是绝对)是纺织品的制造商,因为这类商品的巨大市场已经存在,商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扩大生产的可能性。-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时代》材料二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摘自1835年托克维尔对曼彻斯特的评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8分)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一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翻译这些典籍时往往掺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西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作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对外影响力较强的重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东学西传的背景并简述国人西译中华文化典籍的意义。(8分)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时期 度量衡的发展战国 商鞅亲自监督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南北朝 北朝计量单位扩张速度比南朝要快得多,到北周时期,是南朝计量数值的3倍隋 开创了“度量衡大小制”,即在调乐律、确定药物剂量等方面用古制,其他方面用当时尺度唐 因重量单位尚不是十进制,为了便于计算,将10枚“开元通宝”钱的重量认定为一两。于是约定俗成,“钱”便成了重量单位,即十分之一两晚清 列强在《天津条约》设立专门条款,确定西方各国与中国度量衡的折算比例,称为海关度量衡。1908年,清政府制定《划一度量衡制度》,试图与国际标准建立固定的比例关系,但地方并未有效实行中华民国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度量衡法》,正式确定以“万国公制”为标准制,但统一度量衡的努力并没有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将国际公制作为国家基本计量制度,统一了计量制度-摘编自观攲室《“量以载道”-度量衡的历史》围绕“度量衡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5: CDAAB6-10 :ADBDD11-15 :CCACB16-16 :C二、非选择题(52分)17.(14分)(1)特点:①强调文书传递的时效性(急件立即传送,不急件当日完成);②以法律规范文书管理(违者依法惩处)(4分)。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②提高了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③为后世文书制度提供了借鉴(4分)。(2)变化:①从康熙朝肇始到雍正朝确立,乾隆朝补充发展,制度逐渐完善;②缴回方式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到“按年呈缴”,再到“年终军机处汇缴”;③规定奏折需连同相关物件一并缴回,明确各类官员的缴回渠道;④严格禁止隐匿存留,违者严惩(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①强化皇权对信息的控制,防止机密泄露;②规范官僚体系运作,加强中央集权(2分)。18.(14分)(1)背景: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②圈地运动解决了土地问题,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③国内外市场扩大,尤其是纺织品需求旺盛,刺激生产扩大;④手工工场积累了技术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①积极: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创造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4分)。②消极: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加剧了社会分化,工人阶级处境恶劣,人性受到扭曲(4分)。19.(12分)(1)原因:①隋唐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制度先进;②中华文化繁荣(如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等)具有吸引力;③对外交通发达(如丝绸之路),便于文化传播;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吸纳与传播文化(4分)。(2)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加剧;②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存在片面性和偏见;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主动推动东学西传(4分)。意义:①纠正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②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为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20.(12分)示例:论题:度量衡的统一与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特征阐述:战国时期,商鞅监督制造度量衡标准器,适应了秦国变法图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隋唐时期,将10枚“开元通宝”钱的重量定为一两,“钱”成为重量单位,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计量便捷化的需求,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晚清至民国,度量衡受列强影响出现海关度量衡,政府试图与国际接轨但未成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国家主权的丧失和近代化的艰难。新中国成立后,统一采用国际公制,适应了工业化建设和全球化的需要,体现了国家独立和经济建设的成就。综上,度量衡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