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汕尾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历史本试题共5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韩非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倡导“尚贤”。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体制的理论建构过程 B.工商业阶层打破世袭特权的要求C.传统贵族维护礼乐制度的努力 D.士人阶层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2.北魏前期,政治上仍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保留“胡汉杂糅”特色。北魏中期,更多采用汉族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胡汉民族矛盾逐步消除B.南方区域经济得到开发C.北魏封建化程度的加深D.门阀士族制度遭到打击3.柳宗元在《答元饶州论证理书》中批判两税法实施后出现“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贫者困饿死亡而莫之省”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B.户等评定制度存在弊端C.政府放弃抑制豪强政策D.人丁征税标准有失合理4.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出土文物种类繁多且保存完好,其中部分金器制作工艺呈现异域风情。这一现象可印证当时A.官营手工业主导海外贸易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C.制作工艺达历史巅峰水平 D.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5.元制,蒙古人、色目人得任便散居内地,日久不再回原籍。有些与汉族通婚,有些改称汉人姓名,有些崇奉儒学,有些擅长文学。这反映了A.制度因素影响民族交融 B.边疆与内地治理的趋同C.注重延续因俗而治政策 D.“四等人制”遭到破坏6.明中期,民间流通的白银几乎全为碎银、银锭等成色各异的白银。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访问广州的葡萄牙人克路士发现,“中国没有金银钱币,只通行金银的重量,每件东西都按重量买卖,因此人人家里都有秤和秤砣”。这说明了A.白银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B.钱铺等新金融机构盛行C.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兴盛 D.一条鞭法赋役变革影响7.1902年中英议定商约时,双方就“城口”是“城邑和港口”(cities and ports)还是“城邑之港口”(ports of cities)各执一词。英方代表主张“城口”是指“城邑”和“港口”,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极力主张“城口”应理解为“城邑之港口”,以限制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的特权。这反映了A.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洋务派保障洋务运动开展C.保守派抵制融入国际社会D.清政府意图抵御西方强权8.从19世纪中叶到抗日战争之前,华侨在广州东山建造洋楼785座,共3个规模较大的洋楼群,这种新型民居建筑打破了广州民居千篇一律的面貌。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创新B.西式风格民居占据主导C.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D.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9.1949年3月,蒋介石邀宋希濂,关麟征谈话,核心是探讨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蒋介石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一、士无斗志;二、民心思洽;三、内部派系冲突;四、美援不够。下列原因符合唯物史观解释的是A.国民党士气低落 B.国民党丧失民心C.国民党内部争斗 D.美国的援助不力10.下图中一位老农双手捧着盛满丰收果实的大红漆盘,神情喜悦、笑容憨厚,身上的棉袄、头上的皮帽、身后的一枝红梅都和丰收的果实相互映衬。这反映了A.“大跃进”促农业发展B.三大改造正在实施C.农民建设国家愿景D.“一五”计划完成11.2018年某村支书接受采访时说,“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还给农民发放良种补贴,看病有新农合,养老有养老金,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这反映了我国A.农村实现了现代化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社会保障日趋完善D.农村改革举步维艰12.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它被视为中世纪特权经济发展的顶峰。汉萨同盟A.推动了西欧的市场化 B.加速了贸易自由化C.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D.有利于城市的自治13.16世纪中期,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绸、瓷器与印度香料比肩陈列,安第斯山脉的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泉州,再经大运河抵达北京。同一时期,中国闽粤商人携瓷器、丝绸至吕宋(今菲律宾),易西班牙银钱以归。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A.跨太平洋贸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B.西班牙在国际贸易中占优势地位C.美洲白银主导了欧亚的货币体系D.全球性生产分工格局的初步确立14.19世纪中期,英国中产家庭主妇购买成衣的频率显著增加,家庭自制衣物的比例下降;同时,中产家庭开始定期订阅报纸和杂志。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A.社会消费观念转型 B.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家庭经济结构调整 D.工业革命提升生产效率15.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为了使教育更贴合实际,教材内容大量融入生产实践知识,如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流程等,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这一举措A.旨在应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B.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导向C.推动苏俄教育体系的西方化 D.导致苏俄传统教育理念的彻底变革16.2022-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文化产业投入统计数据显示,对非洲传统雕刻艺术、东南亚皮影戏等非欧美地区文化项目的扶持占比从38%提升至52%,而对欧美地区扶持占比从55%降至43%。该数据变化反映出A.国际文化产业格局改变 B.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C.欧美文化逐渐走向衰弱 D.联合国对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凝聚多元区域与不同族群,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穷变通久、推陈出新中展现出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分)(2)根据材料并提炼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晚近学人言国史系统不越两途。一谓自秦以来,莫非专制政体之演进。无论历史上任何事项,莫不以“帝王专制”一语为说。另一为西洋之唯物史观,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照彼等意见,历史上种种事迹,总之为上层建筑经济压榨之一种手腕,与下层无产民众之一种反抗,相互为消长起伏。-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法”这一核心,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欧、亚、非三大洲,被称为世界航运的十字路口。17世纪,路易十四尝试通过谈判使法国舰队自由出入苏伊士和红海地区,保障东方最近路线的安全。拿破仑在寄给外交大臣的信件中谈道:若法国能占领埃及,那么距离打败英国也不遥远了。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对于开凿运河的愿望更加迫切。后来在法国人雷塞普的努力下成功主持修建苏伊士运河。最终,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8月18日挖通,11月17日正式通航。-摘编自张思、魏一珍《19世纪中叶法国凿通苏伊士运河原因刍议》材料二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是美国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步骤。1903年美国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次年开始建造运河,历时10年修建完成。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伊始,巴拿马人民就展开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应内外形势,美国不断调整其巴拿马运河政策,多次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条约,逐步放弃了部分对巴拿马运河的主权。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缓和了与巴拿马共和国的关系。1977年新的美巴条约签订后,美国逐渐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归还给巴拿马共和国。至1999年,运河主权完全回归巴拿马共和国。-摘编自罗衍军、王蕊玉《美国巴拿马运河政策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伊士运河凿通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拿马运河回归巴拿马共和国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5: DCBDA6-10: CDABC11-16: CDADBD二、非选择题(52分)17.(12分)(1)内涵:①强调多元一体,凝聚民族共同体;②蕴含穷变通久、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③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④体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4分)。(2)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论证:①儒家思想从先秦的“仁”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②四大发明外传,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人类文明进程;③科举制度为世界文官制度提供借鉴,体现选贤任能的智慧(8分)。18.(14分)(1)特点:①社会动员广泛,民族觉醒深刻;②战斗意志顽强,必胜信念坚定;③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牺牲多(4分)。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全体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③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6分)。(2)说明: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增强民族自信心;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③促进民族觉醒,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4分)。19.(12分)论题:历史研究应避免单一视角,需多元解读。阐述:①传统观点认为秦至清是“帝王专制”,但忽略了科举制、监察制度等对皇权的制约;②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但难以解释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等治理思想。例如,明清时期既有君主集权,也有士绅阶层参与地方治理,单一视角无法全面反映历史全貌。因此,历史研究应结合多种方法,客观分析历史现象(12分)。20.(14分)(1)时代背景: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航运需求增加;②法、英等国争夺殖民霸权和海上交通线;③法国对埃及的殖民野心及雷塞普的个人努力(6分)。(2)原因:①巴拿马人民的长期斗争;②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③国际社会对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4分)。影响:①维护巴拿马的国家主权和利益;②冲击美国的霸权主义;③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