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定安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1和单项选择题11两部分。单项选择题1: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据考证它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民族公社,遗址区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下列关于姜寨聚落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尚未产生明显贫富分化 ②以打制方法制作农耕石器③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④房屋建造的样式为干栏式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2.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A.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集中 B.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D.民族认同感有一定加强3.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A.规范了决策程序 B.强化了三省权力C.加强了权力监督 D.扩大了统治基础4.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A.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 B.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5.《东坡笠展图》的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展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C.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6.明朝官员张瀚曾在《松窗梦语》中详细地记述了祖辈的“创业”经历,有学者认为张氏通过攫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利五分之一),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增置机张),用较少的初始资金收获了丰厚的家产,这一“创业”经历说明明朝A.政府不再监管工商业 B.新型生产关系已出现C.官营手工业利润较高 D.雇佣关系得到了普及7.下表是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经世派学者的著作及主张(或贡献)。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思想领域姓名 著作 主张(或贡献)林则徐 《四洲志》《各国律例》 编译西方资料,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海国图志》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 《满衷志略》 系统介绍西方地理、政治制度A.从自恃“天朝上国”到对外平等交流 B.从维护封建统治转向倡导变革政体C.全盘否定了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D.突破政治和地理阻隔积极求知于外8.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便享有从上海到天津随漕运货、免天津进口税二成的权利,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产品在上海地区销售,不付任何税厘,分销内地则免抽厘金等等。这有助于理解,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难 B.清廷财政危机的根源所在C.政府推行新政的初衷所在 D.西方工厂制度的水土不服9.据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6号记载,陈独秀在《再论孔教问题》中指出:“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据此可知A.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陈独秀主张思想变革服务于社会进步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动摇 D.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0.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高铁线路平均每公里占地面积约为4-5亩,而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面积约为6-10亩,同时高铁能耗仅为飞机的1/13、汽车的1/3。我国高铁建设A.反映了科技世界领先 B.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C.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推进 D.降低了社会能源消耗11.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旅游胜地。据此可知A.建筑是保存本土文化的重要形式 B.东南亚的古代文明成就高于周边C.印度文化深刻影响着东南亚地区 D.印度文化随军事征服而四处传播12.17世纪中期,殖民者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引入甘蔗种植,此后不到十年,全岛80%的耕地已用于种植甘蔗,粮食、肉类甚至日常用品严重依赖从北美殖民地进口。一位欧洲商人记载:“这里的种植园主只关心榨糖厂的烟囱是否冒烟,他们用蔗糖换取的不仅是金币,还有维持生存的所有必需品。”据此推断,巴巴多斯的甘蔗种植A.推动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 B.强化殖民地经济的依附性C.助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工业化13.19世纪中期,伦敦爆发了霍乱,乔治·彭维尔就此绘制了漫画《死亡药房-向方人免费供应》,如图。漫画揭示当时伦敦A.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B.居住条件急需改善C.公共设施亟待完善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下图是1956年发行的宣传画《走社会主义的路,做有文化的人》,描绘了一位母亲在给孩子哺乳时仍不忘识字学习的场景。这一宣传画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义建设亟需知识型劳力 B.女性受教育的权利逐步实现C.家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凸显 D.国家重视农村教育普及15.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的“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同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美苏双方A.战时盟友关系开始解体 B.由大国合作转为对抗C.形成全面冷战对峙局面 D.逐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6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二战后,取得政治独立的非洲国家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刘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1991年《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签订,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在家观层面,非洲政府鼓励投资,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在微观层面,非洲国家建立产权明晰、管理机制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1988年国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非洲出口收入出现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下降。非洲国家认清形势继续改造单一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同时,注重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和团结互动,建立制度化的对话机制,推动贸易、基建、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力求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应对全球化挑战。材料二随着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系遭遇挑战。美国对华贸易战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技术霸权与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反映了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红利的重新分配需求。同时,全球供应链的“政治化”趋势加速了产业回流和区域化重组,进一步削弱全球化动能。-摘编自刘元春《貿易战:逆全球化时代的冲突》材料三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后非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现象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渊源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和理念,在秦汉以后转化为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既反映了先秦以来历史文化传承的某些因素,更深刻体现了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政治诉求。我国历史上秦汉唐宋元明清所创造的文明高峰,都与这一治理体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凝聚不散,也是这一治理体系延续不断的结果。-卜宪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材料二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城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成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电田成守、城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历史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清代湖南一带,忌讳吃鸡肉,““除夕”,有择取食品者,如试新则不用鸡,以音类饥也”,吃了“鸡”则会预示来年一直处于饥寒状态,相反,在北方一些地区,则又将“鸡”与“吉”谐音,认为吃了“鸡”则会预示来年吉祥如意。明清时期,在宋元的基础上,门神与年画市场更加活跃,明清时期的年画还加入了民间故事和戏曲元素,年画正式成为“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换上新的年画,寓意新年新气象。-摘编自张馨文《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材料二1940年1月,山东分局成立党报委员会领导《大众日报》。随着1942年下半年山东分局整风和党报改版运动的推进、通讯社机构和通讯网的完善以及群众运动的崛起,春节宣传建构起从党委领导到采访指导、从报道到读报的系统化的运作机制。《大众日报》1941年以前的春节报道以提升国民精神、幕捐慰劳活动、强化民族意识为主题,1944年以后逐步强调阶级教育,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阶级教育成为突出主题。-摘编自王素华《民俗节日与媒介宣传:山东解放区党报里的春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春节习俗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40年代山东解放区党报春节宜传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变化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关于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梅文鼎、王锡阐以及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这些外来的科技知识。近代科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实证道路和数学语言,徐光启、方以智等人通过接 餼近代科技知识,开始重视“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这与我国古代学者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模糊性相比较,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初步显示了近代思维的风貌。-摘编自曹蓉《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交流”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定安县2024-20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1-5:BACBC6-10 : BDABC11-15: CBADA16-20: DCBAB二、非选择题(60分)16.(16分)(1)举措:①20世纪60-70年代,非洲国家独立后收回经济主权,发展民族经济;②20世纪90年代后,参与经济全球化,成立区域经济组织(如非盟);③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争取公平贸易地位(6分)。(2)原因:①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②美国等西方国家争夺技术霸权与产业链主导权;③全球供应链“政治化”,产业回流和区域化重组(4分)。(3)意义:①将各国前途命运紧密联系,为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完善全球治理体系;③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互利共赢(6分)。17.(15分)(1)原因:①先秦大一统思想的影响;②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诉求(2分)。历史作用:①推动秦汉唐宋元明清文明高峰的出现;②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延续(4分)。(2)举措:①设立郡县和专门机构(如西域都护府)管辖边疆;②移民实边,屯田戍守;③促进民族融合(3分)。历史意义:①拓展了中原王朝的疆域;②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融合;④增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6分)。18.(12分)(1)特点:①习俗具有地域差异(如对“鸡”的不同禁忌与寓意);②门神与年画市场活跃,融入民间故事和戏曲元素;③成为“年味”重要组成部分,寓意吉祥(6分)。(2)变化:①1941年前:以提升国民精神、募捐慰劳、强化民族意识为主;②1944年后:强调阶级教育;③1946年后:阶级教育成为突出主题(3分)。原因: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②党的整风运动和宣传策略调整;③群众运动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凸显(3分)。19.(17分)示例:论题: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推动中国科技与思维变革阐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天文、数学等科技知识,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引入西方数学思维;方以智重视“质测之学”,强调实证研究,突破中国古代直观模糊的思维模式。康熙皇帝积极学习西方历法与科技,推动了清代科技的发展。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科技体系,更促使部分学者开始接受近代科学思维,为中国近代化埋下伏笔。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等也通过传教士传入西方,影响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可见,中西交流是双向的,既推动了中国的科技与思维变革,也促进了西方的发展(1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