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湖北十堰七里河遗址的聚落建立初期,部分先民居住在穴式窝棚中;中、晚期居住址渐向高地转移,地穴式建筑消失,而地面式、台基式房屋建筑面积逐渐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一变化反映出七里河遗址时期
A.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C.城市建设形成规制 D.社会协作能力提升
2.宋代城市商铺可直接面向街道设立,形成“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的景象。北宋汴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南宋临安“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
A.经济政策的调整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社会控制的松弛
D.民间贸易的兴起
3.图1所示为抗战期间陕甘宁根据地鲁迅艺术学院所创作的一幅宣传画,画面为男女共同投票选举村干部的场景。这反映出当时陕甘宁根据地
A.军民一致抗战的局面
B.经济实现自给自足
C.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
D.文化宣传深入普及
4.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加快落实。82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1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安全倡议,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这说明中国
A.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B.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已成熟
C.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力量
D.主导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苏美尔人不仅创造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最早的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在迄今为止出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文献中,95%的内容涉及法律。由此可知
A.楔形文字主要服务于司法 B.苏美尔人的法制意识较浓
C.苏美尔文明以法制为核心 D.文字奠定苏美尔文明根基
6.中古中后期,西欧一些城市赢得了自治权,普遍设立市政议事会和城市法院等机构来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的秩序,并为市民文化生长提供了土壤。这一现象的出现
A.直接导致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B.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得益于封建领主权力的加强 D.主要源于文化教育的勃兴
7.16世纪,在桑海帝国统治下,廷巴克图成为伊斯兰学术中心,这里曾汇集了2万名学生,研究内容从《古兰经》到医学再到天文学,十分广泛。当时有人曾写道:“许多手抄本图书······卖得比任何其他商品都要好。”这反映出桑海帝国
A.与阿拉伯帝国交流频繁 B.是西非最强国
C.已经掌握东方的造纸术 D.学术文化繁荣
8.印加帝国通过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精确地掌握各地人力与资源。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世袭首领被废除,改由中央任命官僚管理,同时将原部落地域重新划分并纳入“苏尤”,即四大行政区。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A.国家治理模式的集中化 B.打破了各部落的地域界限
C.消灭了世袭的贵族阶层 D.注重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9.图2所示为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示意图。该贸易体系
A.加深东西方联系
B.以拉丁美洲为中心
C.充满血腥与罪恶
D.致使欧洲白银外流
10.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中写道:陛下为了能够维护国家的法律,为了能够使国家免受外来的奸诈和决断,为了能够保护国家的宗教和自由,坚决同意由君主立宪制度所构成的政府。材料反映的政治理念是
A.有限王权 B.民主共和
C.绝对君主 D.三权分立
11.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42-1848年,英国议会陆续颁布《矿井法》《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这说明当时英国政府
A.通过立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着力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C.极力排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积极应对工业社会的问题
12.1826年,拉美国家代表会议在巴拿马召开。与会国达成协定:缔约国承诺在遭受西班牙或其他外部势力攻击时提供军事援助,包括陆军和海军支持,建立联合军事司令部以协调行动。这一协定内容旨在
A.共同抵制欧洲殖民势力 B.促进美洲国家经济合作
C.维护拉美国家主权安全 D.解决美洲国家内部纷争
13.1917年颁布的墨西哥宪法中规定,一切土地、矿山、油田、森林、河流归国家所有。卡德纳斯在任期间(1934-1940年),颁布了废除大地产制的法令,并没收了外国资本家的部分土地,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由此可见,卡德纳斯改革
A.消除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B.使墨西哥独立运动走向高潮
C.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自主
D.继承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精神
14.图3、图4所示信息实质上反映出
A.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 B.美苏两国军事战略的对抗
C.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D.美国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15.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出现了大量“生产定额证明书”,如1973年某机械厂的生产文件显示,工人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产量标准完成任务,超产部分可获得少量奖金,但私自调整生产工艺或转产其他产品将受到严厉处罚。由此可推知,当时
A.工人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B.市场经济成分开始逐步渗透
C.企业自主创新与生产动力不足
D.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16.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界资源研究所综合考虑到财富、历史排放责任和人口因素,认为美国应该出资1000亿美元中的40%-47%。但是美国2016-2018年平均年捐款额仅为76亿美元。德国、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出资超过了其公平分担份额。这可用于说明
A.意识形态对抗危害人类共同发展 B.一些大国的国际责任意识欠缺
C.全球化问题的治理亟需国际合作 D.国际法难以发挥全球治理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代中期便开始在西南边疆地区实施“改土归流”,但因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大片区域仍被土司统治,“流官管辖者十之三四,土司管辖者十之六七”。自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始,清政府在西南五省实施“改土归流”,共革除土司220家,开辟“化外苗疆”10余处,新设流官152处。对存留的土司,清政府则强化原有的贡赋、奖惩、征调等制度,并创设分袭、抚恤、考成等规定,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和控制体系。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成为清代“大一统”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土归流”以后,大片土司辖地被纳入县治。土司仅“存其名号而已,无尺寸之柄”,或只管理三五个村寨,甚至出现不理村寨事务、不再世袭的现象,土司制度由此走向衰落。政治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西南边疆地区的矿业开发“一百年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此前的两千年”。而义学的广泛设置,打破了之前西南边疆地区儒学仅设于城镇和“巨乡大堡”的格局,儒家礼乐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夯实了“大一统”政治的文化基础。
-摘编自邹建达《改土归流:清代“大一统”国家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年间清政府“改土归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对清朝大一统国家发展的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境内民族众多。为巩固统治,帝国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翻译运动。游牧民族出身的阿拉伯人被波斯、埃及这些被征服地区辉煌灿烂的多元文明所吸引。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帝国境内的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丰富,帝国境内到处建有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图书馆,民众可以在里面自由地阅读、抄写、研究学问。
唐朝时期的中国,玄奘等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为佛经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批有学问的僧俗弟子不仅注重佛经典籍的翻译,还致力于翻译理论的总结和佛教经籍的编录,各个宗派的佛学思想得到迅速交流交融,译经事业在群众的响应下有了更深厚的根基。
-摘编自胡新云等《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与同时期唐朝佛经翻译运动之背景对比分析》材料二
中古时期,传到日本的文学作品、理论著述及其他汉文书籍的种类和数量都是难以历数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并未改变日本以学习中国文化为国策的基本方针。9世纪,日本知识界利用传入的汉籍文献编纂了第一部大型汉籍类书《秘府略》。日本贵族是最早掌握汉字和汉文化的社会阶层,平安时代(845-1192年)的贵族知识分子就是靠学习和翻译汉文典籍来体现自己的社会荣誉和地位的。在长期的翻译活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一般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仍是靠以汉学为基础的教育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于丽萍《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和唐王朝佛经翻译运动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日本翻译活动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战败国(同盟国)的领土及殖民地进行瓜分,并对列强在全球的势力范围作出重新划分而建立的国际体系。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然而,这一体系缺乏平等性和公正性,尤其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深的仇恨和冲突的种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等大国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反法西斯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世界安排等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形成的国际体系。它主要以美苏两强为中心,确立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但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在一些问题上严重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缺乏平等性和公正性”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体系变化的因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战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最大的变化在于人类组织和活动的空间形式在活动、相互作用,以及权力运行方向转向跨洲或跨区域方式。它包括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强化和深化,比如,一方面,日常活动日益受到地球另一面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集团或社区的实践和决策可能会引起全球的强烈反应。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交往普遍化”推动“地域性的存在”朝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发展。
-摘编自[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B 6.B 7.D 8.A 9.C 10.A 11.D 12.C 13.D 14.A
15.C 16.B
17.(1)特点: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体系化和制度化;规模大、范围广;手段多样;成效显著。(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的交融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相同之处:得到统治者支持;体现了社会精神追求;促进了不同文化交融;巩固统治需要;面向普通民众;依托发达的经济与技术条件。(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种类多,数量大,成果丰富;持续时间长;以学习、借鉴汉文化为主导;翻译家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力,并向各领域一般知识分子渗透;影响深远且广泛。(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圈的形成);政府的大力支持;遣唐使、贵族知识分子的推动;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表现: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列强主导重新瓜分世界;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达成妥协;大国操纵国际会议与规则。(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相同之处:均为战争的产物;均由大国主导建立;均带有强权政治色彩。(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因素:国家间利益关系;大国实力对比;战争与革命冲击;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差异。(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一
论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社会的深度变革推动了全球化发展。(2分)
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在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新兴经济模式兴起,加速了商品和资本全球流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加深。在政治领域,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新兴经济体崛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力提升,凭借经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逐渐增强。在社会文化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网络、影视、音乐等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创造了条件。(8分)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存在”向“世界整体性存在”不断迈进。(2分)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重塑全球交往模式。(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