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全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质量监测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在古希腊迈锡尼遗址中发现了一块陶器残片,上面刻有埃及法老的名字。这一发现A.表明了希腊制陶工艺源自埃及 B.反映埃及对希腊城邦的控制C.可印证古希腊与埃及存在交往 D.说明了迈锡尼崇拜埃及文化2.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的罚金。”但在相邻田地间,如树木的根须越界影响庄稼生长,邻人可自行砍去越界部分而不必承担责任。这表明罗马法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蕴含因地制宜的灵活性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10世纪时,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率军进入意大利,帮助教皇平定叛乱。作为回报,教皇在962年为奥托加冕为“罗马皇帝”,奠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这反映出A.西欧封建社会正进行转型 B.教会主宰了欧洲政治局势C.王权受到多方势力的压制 D.教会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4.10-11世纪,日本领主为对抗国司(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压榨,将所开垦田地名义上“寄进”给有势力的权贵或寺院等,以他们为庇护者,形成寄进地系庄园,自己充任庄官,维持自己对土地的实际支配权。这一现象A.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B.集中增强天皇权力C.埋下地方分裂隐患 D.提高封建庄园效益5.13世纪,意大利某城市的羊毛商人工会章程规定:“本会成员须共同维护羊毛制品质量,不得哄抬物价。新入会者需缴纳10里拉会费,并在资深会员监督下完成学徒期。”这反映出当时欧洲城市A.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崛起 B.封建领主控制城市经济C.市民阶层主导政治生活 D.行会组织规范商业活动6.据学者汉米尔顿估计,1500-16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白银达1.6万吨。其中,其中1/3以上转而最终流入中国。这种流动路径的转变反映了A.西欧国家对贸易的主导 B.亚洲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C.太平洋贸易网络的形成 D.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7.16世纪德国某地区档案显示:新教牧师主持婚礼数量占比从1520年的5%激增至1550年的89%,同期非婚生子女比例下降73%。这说明宗教改革A.重构了社会伦理秩序 B.强化了世俗政权权威C.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D.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8.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关于这三场革命的共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推翻了原有封建专制制度B.都以启蒙思想为指导确立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C,革命后都立即建立起稳定完善的共和政体形式D.都完全废除等级制度且实现公民权利完全平等9.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其核心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民主政治保障经济发展C.殖民掠夺积累巨额财富 D.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变革10.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公社委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B.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C.限制政府的财政支出 D.消除社会的阶级差别11.19世纪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宣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同时,他大力推行“世界政策”,扩建海军并争夺海外殖民地。这些举动表明德国A.准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B.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C.致力于推动欧洲大陆统一 D.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12.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内外矛盾的时代产物13.印度国大党自1885年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宪政手段、联合人民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起士兵和工农运动等方式,最终于1947年迫使英国同意印度独立。材料表明,国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A.体现印度文化的包容性 B.策略具有鲜明的灵活性C.彻底摧毁殖民主义体系 D.得益于无产阶级的领导14.下图所示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铆工罗茜”(Rosie the Riveter)宣传海报。画面中,一位身着工装的女性卷起袖子,露出结实的手臂,背景标语写着“我们可以做到!”(We Can Do it!)。该海报主要反映二战期间A.政府立法保障女性权利B.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升C.战争需求改变性别分工D.传统家庭模式彻底瓦解15.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摆脱美国控制。这反映了A.冷战格局的正式形成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欧洲联盟的正式建立 D.美国霸主地位丧失16.下表所示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重工业占其全部工业投资比例。时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年比例 85.9% 86.2% 87.8% 88.5%该材料可以用来解释A.美苏争霸的必然性 B.苏联模式的优越性C.美苏争霸的破坏性 D.苏联解体的必然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一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地理和文化上的分隔带,也是沿岸居民交往的通道和人类活动的舞台。在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地区兴起了众多的文明,形成了“围着一个池塘的群蛙”,这些“群蛙”之间通过地中海很早就存在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摘编自武逸天《<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简评》等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法]雅克·阿塔利《海洋文明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古时期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地区兴起的主要文明。(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比重变化表国家 1870年占比 1913年占比英国 32% 14%美国 23% 38%德国 13% 16%法国 10% 6%-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呈现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在1923年就停止了,而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并未中断,一直持续到二战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领导力量,在民族民主运动中以各种不同方式发挥了巨大作用。广泛的爱国阶层在反帝的旗帜下也互相联合起来。-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120多个,东方民族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主义从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77国集团的建立便是发展中国家力图维护合法经济权益的集中体现。-摘编自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并分析运动高涨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胜利以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对当代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6分)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部分)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单元,结合史实分析该单元中思想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该联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全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质量监测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C D B A B D A题目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B C B 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12分)(1)主要文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如学生答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可同等给分)(每点2分,任答2点4分)(2)影响: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密切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引发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每点2分,任答4点8分)18.【答案】(14分)(1)变化:美国、德国工业产量全球占比上升明显,经济实力超越英国、法国;英国经济地位下降,“世界工厂”地位动摇。(4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技术革新最为突出;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4分)(2)影响: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对殖民地半殖民侵略和压迫;推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矛盾,成为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4分)(1)特点:持续时间长;领导力量多元化(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参与);斗争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爱国性(爱国阶层逐渐实现联合);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原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2)表现:独立国家数量增多;新兴政治力量崛起;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争取经济发展。(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深远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促进国际秩序向民主化、多元化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20.【答案】(12分)示例一论题: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2分)阐述:14-18世纪,欧洲相继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推动了人文、理性精神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7-19世纪,资产阶级纷纷进行革命或者改革,他们以启蒙运动构建的理想王国为蓝图,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8分)综上,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瓦解了封建意识形态,启蒙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促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思想文化对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2分)示例二论题: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基础。(2分)阐述: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广泛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8分)综上,工业革命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背景,也是其传播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激化的理论产物,反过来又指导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体现了思想文化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2分)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的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