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规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太阳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在中国则是可以与之抗争的(后羿射日);火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在中国则是人们自己努力创造的(钻燧取火);大山是上帝的造化,在中国则是可以人为移动的(愚公移山)。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A.刚健有为 B.封闭独立 C.天人合一 D.崇德尚贤2.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如下记载:“斗不正,半升以上,赀(罚)一甲;不盈半升到少半升,赀一盾。”“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有买(卖)及买殹(也),各婴(通攫,悬挂)其贾(价)。”这表明,秦朝A.法制建设的完善 B.注重规范市场秩序C.维护财产私有制 D.落实重农抑商政策3.汉文帝时期,中央派出隶属于丞相的丞相史去监察地方政事(即“丞相史出刺”制度),其监察范围并非按当时的郡国等行政地域划分,而是采用上古的“九州”之称。到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并划分十三州。这主要体现了,汉朝A.监察效率逐渐提升 B.地方权力得以重新分配C.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D.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4.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契胡尔朱家族的《尔朱绍墓志》中有如下文字:“公讳绍,字承世,北秀容人也。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因为郭氏,封居秀容,酋望之胤,遂为尔朱。”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北方少数民族已完成封建化 B.各民族生活方式的日渐趋同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5.图1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图。这一分布变化反映出,当时A.北方农业发展稳定 B.农耕技术得到提升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国家政策发生转变6.北宋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更有街坊妇人······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jùn)糟'······又有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谓之“厮波'。”这最适于佐证,宋朝A.饮食服务业分工精细化 B.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C.商品经济主导市井生活 D.市民阶层享乐之风盛行7.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提议下,朝廷设14名“监候官”,经培训后分赴各地,建立27座观测所,完成“四海测验”等壮举。这一壮举主要得益于,元朝A.先进的天文历法研究方法 B.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传统历法修订模式的突破 D.科技人才集体努力8.明朝初期,为解决边疆军粮供应问题创立“开中法”,即商人向边关输送粮草可换取官府颁发的“盐引”(食盐运销许可凭证)。一时间,山西“富商大贾,自出财力,招游民垦田塞下。每岁所得谷粟,尽输边仓。而盐商之利,十倍于农”。这说明,该制度A.加速了赋役的货币化进程 B.阻碍了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C.解决了边境军事防御压力 D.推动了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崛起9.古埃及文献《对各种职业的讽刺》中写道:“瞧,除了书吏的办公处,没有任何办公处可以免于监督者的监督。书吏本身就是监督者!但是,如果你懂得文字,那么它将使你比我在你面前提到的所有职业者都更好。”由此推知,埃及A.职业世袭加剧社会矛盾 B.文字被少数精英垄断C.官僚体系依赖监督机制 D.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10.恩格斯在评价拿破仑时说,他“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他“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为他们作了极大的贡献”。恩格斯重在强调,拿破仑战争A.导致欧洲封建统治瓦解 B.加速被征服国文化同质化C.推动了欧洲文化的重构 D.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11.中世纪文学中的贵族常被塑造为“智慧”与“正义”的化身,而16-18世纪的英国文学却呈现贵族道德堕落(如《李尔王》)、反思等级原罪(如《失乐园》)等内容。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B.文学内容的创新C.封建道德体系的逐渐崩溃 D.资本主义的发展12.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的几个遗址中发现了不同语言的文书。在民丰尼雅遗址发现佉卢文(印度古文字)木牍文书,在若羌的磨朗遗址发现古印度婆罗迷字体写成的梵文贝叶,在楼兰遗址发现写在木片或纸上的佉卢文文书以及窣利语文字(亦称粟特语)纸片。这些考古发现说明A.书面记录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唯一方式 B.人口流动是区域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C.古代新疆地区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心 D.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13.1872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申报》,其理念是做一份“给中国人看的报纸”;1908年,美国提出“退款兴学”计划,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些举措意在A.提高中国国民素质 B.推动中外文化交流C.加强对华文化渗透 D.促进中国教育发展14.清末,新式学堂积极开展远足游学活动。黄炎培在《远足之趣旨》中总结了“远足会”的“效益”:备尝风雨险阻、艰难困乏之况味,为习劳耐苦之唯一善法······计程而进,必达目的地然后已,易养成坚忍强毅之概······服食器用完全准备,养成独立自治之精神与绵密之思想。这反映出,清末远足游学活动A.注重培养学生的乐群意识 B.基于对国民性“文弱”的反思C.关注学生知识见闻的习得 D.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15.2011年,谷歌启动文化艺术项目。该项目利用VR、AR、高分辨率图像扫描等技术,将全球多国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品、文物及展览数字化,提供线上访问功能,让世界各地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故宫博物院的珍宝等。这说明A.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化共享 B.国际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C.信息技术改变艺术创作形式 D.文化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际学界曾以“文字、青铜器、城市”作为文明三要素,良渚申遗成功(2019年)标志着国际学界对其文明地位的认可。如今,重新审视良渚古国文明,不仅是对先民智慧与历史记忆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溯源。材料一图2 良渚文化莫角山遗址群材料二中新社记者:申遗成功后,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当时是通过哪些要素认定良渚已进入文明阶段?刘斌:那就要证明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个组织度极高的国家形态。首先是良渚古城的规模。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良渚外围的水利系统是当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我们计算了整体建筑的土方量,大概是1000多万立方米。一个人一天要搬1立方米的话,就需要1000多万工人。根据考古发现,这个建筑规模并不是在几百年内慢慢扩大的,而是统一规划、短时期内形成的。它背后必然是一个拥有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国家。在莫角山宫殿区的南部,曾埋藏着两处大面积的炭化稻谷堆积点,据推算有近20万公斤稻谷。考古发现杭州临平茅山遗址有5000多平方米的水稻田,去年我们还在宁波余姚施岙遗址发现十多万平方米的良渚时期稻田。良渚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从众多墓葬的资料看,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从普通老百姓到最高级的统治者,起码能分出四五个等级。高级墓葬的陪葬品以玉器为主,因为玉器稀有。除了陪葬,玉在良渚还有一个功能:祭祀。良渚最著名的就是玉琮,它是神像的载体。我们推断,在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神。统一信仰,就是一个社会高度发达的标志。所以,对于文明标准的评判,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特色,没必要去套用。-摘编自中新社对考古学家、良渚古城遗址重要发现者刘斌的专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如何推动了文明标准的重构?(15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部分典籍中的“和”文化《尚书·尧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诗经·小雅》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庄子·天道》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春秋繁露》 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bì)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据刘绪晶《中国古代儒家“和”观念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准确理解、系统阐释中国“和”文化,有助于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当代价值。-摘编自储峰《中国“和”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和”文化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和”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6分)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从说》自述: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看五品而己,唯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蟹蚬蛤四物,亦岁中不一二次也。今寻常宴会,动辄必取十肴。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又有王世贞云:盖贽见大小座主会同年,及乡里官长酬酢,公私宴醵,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比旧往往数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的引入,以及胡椒、丁香、肉豆蔻的进口,扩大了食物品种和人们烹调的多样性。万历年间人黄正一编辑的《事物组珠》就记载了许多美味的少数民族饮食,如“回回食品”“女真食品”“蒙古食品”等。明代高濂提出: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饮食。所谓美者,非水陆毕备异品珍羞之谓也,要在生冷勿食,坚硬勿食,勿强食,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食味不调,则伤其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摘编自马玉威《从士人饮食文化看明朝中晚期的社会变迁》材料二 朝廷明令禁止商贾之家用银制器皿,而冯梦龙笔下的商人之妻王三巧儿留薛婆吃饭,不仅有鸡、肉、鱼,连同果碟素菜,“共一十六个碗”,“又取出大银锺来,劝了几锺”。有些器皿原先仅缙绅士夫家使用,后来人人都用,如范濂在《云间据目抄》中记载:“设席用攒盒,始于隆庆,滥于万历。初止士宦用之,近来即仆夫龟子,皆用攒盒饮酒游山。”-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饮食文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饮食文化反映出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8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截止到2025年,墨西哥拥有27项世界文化遗产,长期保持美洲第一,意大利拥有60项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欧洲第一。材料二 文明早期(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大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时期是意大利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时间阶段。作为意大利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五个时期,文明的繁盛也直接体现在了世界遗产的数量上。去除重复计算,这五个历史时期涉及的世界遗产多达48处,占意大利全部遗产的90.57%。其中,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遗产数量尤为突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古罗马,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在欧洲其他地区“受困”于封建采邑制时,就已开始了城邦文化;而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更是在思想上、文化上引领了整个西方世界。-摘编自许翔宇《意大利世界遗产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材料三 最早的墨西哥奢侈品被运回西班牙后,国王查理五世对黄金比对艺术品更感兴趣,很快就将这些珍宝熔成了可以交易的金块。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和其他传染病,至1621年,墨西哥盆地的人口从1519年的大约100万下降到大约25万。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直接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对一个文明的摧毁,似乎促进了另一个文明的发展。-摘编自李新伟《“美玉终有碎时”-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墨西哥与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背后的历史因素。(14分)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5分,每小题3分)1-5: ABDCC6-10 : ABDBC11-15 : DDCBA二、非选择题(55分)16.(15分)①良渚古城的四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外城、水利系统)及大规模工程(1000多万立方米土方量),证明其具备强大的社会动员与组织管理能力,突破了“城市”仅作为居住场所的传统标准,凸显国家形态的组织度(4分)。②20万斤炭化稻谷及大面积稻田遗址,表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粮食储备能力,将“农业生产力”纳入文明评判要素,补充了“青铜器”作为单一标准的局限(4分)。③精美玉器、社会分层(四五个等级)及统一信仰(玉琮作为神像载体),说明精神文化与社会分化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打破了“文字”作为核心标准的唯一性,强调文明的多元特质(4分)。④良渚的案例推动国际学界认可文明标准的多样性,证明不同文明可依据自身特色形成独特发展路径,重构了“三要素”的单一评判框架(3分)。17.(12分)(1)内涵:①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如《诗经》《论语》);②人与自然的协调(如《庄子》);③个人情绪的适度调和(如《礼记》);④国家治理中的协和万邦(如《尚书》);⑤道德修养中的仁爱不争(如《春秋繁露》)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当代价值: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根基,促进人际关系融洽;②为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供思想渊源,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实现身心平衡;④为全球治理提供“和而不同”的智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18.(14分)(1)特点:①宴会规格提升,食材种类增多(引入外来作物和少数民族饮食);②注重饮食养生与健康理念(如高廉的饮食主张);③饮食文化体现社会交往功能(如宴请座主、乡里官长)(6分)。(2)时代特征: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物质生活丰富;②社会等级观念松动(如商人使用银制器皿、仆夫用攒盒);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作物与饮食传入);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影响扩大,注重生活品质与礼仪(8分)。19.(14分)①历史发展连续性:意大利经历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连续辉煌时期,文明传承未中断,遗产积累丰富;墨西哥玛雅文明等因殖民扩张(如西班牙入侵)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1519-1621年墨西哥盆地人口降75%),遗产保存受损(5分)。②文明影响力:意大利古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在政治、文化上长期引领欧洲,遗产具有广泛辐射力;墨西哥文明虽发达,但对外影响力局限于美洲,且被殖民后文化传承断裂(4分)。③殖民与战争影响:意大利虽经历战乱,但未被彻底殖民,遗产保存较完整;墨西哥被西班牙殖民后,大量文化遗产被摧毁(如黄金艺术品被熔毁),导致遗产数量较少(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