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疑难题专项复习(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一、选择题。(9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①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②我们要坚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③他们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新风尚。④这次乒乓球赛,能手很多,鹿死谁手,尚不可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入句子中,正确的一项是( )。是的,( )保住了这黄土,我们( )有这绿树。A.因为……所以…… B. 只有……才……C.不但……还…… D.即使……也……3.根据上联内容对出下联,最恰当的是( )。上联:春水荡漾船如天上行 下联:A.如画山景人似画中游 B.山色斑斓人游在山中C.秋山如画人游在山中 D.秋色斑斓人似画中游二、经典活学活用。(22分)1.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词。诗词有情,“移舟泊烟渚, ”写的是孟浩然旅途的孤寂;“ ,乡音无改鬓毛衰”说不完贺知章久别归乡的感慨与哀伤;“待到重阳日, ”道不尽朋友间诚挚的约定。诗词有景,“ ,两山排闼送青来”写的是清幽的田园风光;“ ,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江南春景;“九曲黄河万里沙, ”写出了黄河的雄浑壮阔。诗词有趣,“稻花香里说丰年, ”饱含着乡间生活的情趣。2.关于爱国,自古人们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鞠躬尽瘁, ”写出了诸葛亮的奉献精神;“捐躯赴国难, ”体现了曹植的献身精神;“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与人”,守护国土,是李纲的爱国方式;“位卑 ”是陆游的家国情怀。三、语言实践。(共8分)某小学六年级某班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对该小学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细心阅读,完成练习。调查项目: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读物 读物 漫画类 小说类 百科类 其他文学作品占总人数比例 45% 31% 10% 14%1.分析上面的表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不少于两点,4分)2.读完上面的表格,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4分)对教师,你会建议:对学生,你会建议:四、阅读与理解。(共46分)(一)古文阅读。(13分)约不可失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4分)(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期: 雨: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乃往,身自罢之。3.侍卫为魏文侯找的不去赴约的理由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分)(二)说明文片段阅读。(23分)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有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生,因为臼蚁屑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甲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分泌的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上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选自《上海老年报》)1.仔细阅读短文,写出文中提到的两类土壤生物的名称。(6分)(1)土壤动物:(2)土壤微生物:2.为什么称土壤生物为“环保卫士” (4分)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分)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森林最终会死亡。B.蚯蚓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C.真菌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D.跳虫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5.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分工协作,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请把工作链缺失的环节补充完整。(4分)蚯蚓在土壤中吸取植物碎叶→白蚁在森林中啃食死去树木的组织→ →千足虫、甲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形成碎粒→ →真菌的菌丝分泌酶和酸,消化、分解残留物。6.读了短文后,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呢 请试着列举一例。(3分)(三)(补充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材料(一) 材料(二)幽门螺旋杆菌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流行病学统计数据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比较大,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亲人或朋友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会餐的时候发生传播,致使共同用餐者感染,所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1.阅读材料,选出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幽门螺旋杆菌是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B.共用餐具有可能会传播幽门螺旋杆菌。C.使用公筷就可以预防所有传染病。D.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各地区的用餐习惯等有关系。2.选出描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 )(3分)A.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观点的批评反驳。B.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观点的举例说明。C.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观点的逐一解释。3.使用公筷预防包括肺结核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的做法,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你也可以参与其中,请为沈阳推广公筷使用写一句简洁好记的公益宣传语。(4分)五、习作片段练笔。(15分)《小站》一文作者围绕“小”这一中心意思,选取典型材料,成功地写出了小站的“小”。围绕中心意思写,是一项基本的习作能力,请你运用不同事例,围绕“闲不住”这一中心意思,续写下面的一段话。我的奶奶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期末疑难题专项答案一、1. C 2. B 3. D二、1.日暮客愁新 少小离家老大回 还来就菊花 一水护田将绿绕 千里莺啼绿映红 浪淘风簸自天涯 听取蛙声一片2.死而后已 视死忽如归 当以死守 未敢忘忧国三、参考答案:1.学生最喜欢读漫画类读物。喜欢百科类读物的学生比较少。2.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促进学生广泛阅读。要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四、(一)1.(1)约定。(2)下雨。2.(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3.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4.魏文侯言而有信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二)1.(1)蚯蚓、白蚁、千足虫、甲螨、跳虫、土鳖。(2)细菌、真菌。因为土壤生物能消化、分解森林产生的废物。BD5.土壤微生物软化枯枝落叶 细菌吸收碎粒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二氧化碳6.参考答案:减少身边垃圾的产生,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三)1. C 2. B 3.参考答案:自觉使用公筷,远离交叉感染。五、参考答案:每天一大清早,奶奶就坐公交车来到我家,除了照看淘气的妹妹,奶奶总能见缝插针地洗碗、拖地、洗衣、做饭,或干点别的活儿,把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买菜也被奶奶包了,除此之外,她还能利用买菜的机会打扫楼道卫生、收集废纸壳。等吃完晚饭,奶奶还非回自己家不可,根本拦不住。奶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得回去啊,还有好多活儿呢!”奶奶真像一只勤劳的蜜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