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旧唐书》载:“每岁转运江淮米四十万石至京师,谓之‘漕粮'。”开元年间,漕运量增至每年百万石以上,其中苏南、浙北地区的贡献占比超七成。朝廷还在扬州设转运使专司漕务。这表明该时期高二历史A.北方地区农业经济衰退B.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加剧C.交通方式创新成效显著D.南方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6.11世纪,西夏土地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了皇室所有、贵族官僚所有、寺院所有及农牧民所有四种形式,国家通过法律确认土地权属。1095年,银、夏二州大早时,河西成为调粮救灾的重要地区。这反映出西夏考生注意:A.土地资源实现高效利用B.封建化进程持续推进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C.基层救灾体系健全完备D.党项贵族特权获保障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7.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凡章奏,内阁皆同署,以昭慎重。”《万历邸钞》载:“居正与诸辅臣议行一条鞭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法,联署以闻。”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虽权势极大,但涉及边防、财政等事仍需与其他阁臣联名上奏。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据此推断4.本卷命题范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A.批红权由内阁集体执学B.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升C.中央监察制度设计严密D.权力制衡下君主专制加强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8.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编撰了《西域图志》,书中写道:“今之回部为天山以南城郭诸国…准噶1.下表是二里头遗址和吸墟遗址的相关信息。这可用于说明尔在天山北,与回部接,为汉乌孙”。该书梳理了天山南北民族分布与历史改革,还绘制了历代在西域驻军屯田点叠加地图。清廷的这一举措造址信息A.意在建构政治统治的合法性B.彰显出堪舆技术领先于世界号宫殿基址作为前潮正殿,南侧发现九开间门弧逾迹,符合《周礼》“天子之堂九尺”的记载:2号、4号二里头遗址C.已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D.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治理基址位于宫城东北部,出土了大量祭祀用的陶器与卜骨,与《左传》“宗庙之制”相符9.黑格尔在研究中指出:中国“从远古时期开始,拥有至少长达五千年连续未断、序列清晰、史料确凿的历甲组15座基址分布有寝殿、浴池等生活设施:乙红21座基址构成潮政区:丁组基址群出土了甲骨文史记录,且记述详实精准;对比希腊史、罗马史,中国历史的传承更具连贯性与可信度”。黑格尔意在强殷墟遗址“祖甲”“祖乙”刻辞,与《尚书“率见昭考”的宗庙记载相呼应:丙组基址发现撩祭坑与社石,与《礼记》调中华文化具有“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吻合A.传承的创新性B.内涵的多元性C.发展的连续性D.起源的本土性A.中华礼制文明具有延续性B.夏商时礼乐制度已系统化10.早期日本贵族以汉字记录政治文书和宗教典籍,如《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均以汉文编纂。奈良时代C.周文化直接继承了商文化D.内外服制产生的政治动因(约710一794年)设立的“大学寮”,仿照中国太学制度,以《论语》《孝经》为核心教材,培养官僚阶层。2.《墨子》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清华简《邦家处位》进一步提出“良人必度,不辨由此可知贵贱”。这体现出当时A.汉字推广支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方向B.日本逐步构建本土文化认同A.诸子思想逐渐合流B.传统社会秩序遭到冲击C.中华文化传播助推古代日本文明进步D.日本全方位地吸收中华文化C阶层固化趋势强化D.底层民众政治诉求凸显11.下列图片反映出3.里耶秦简记载,秦朝洞庭郡沿用原楚国“量入修赋”方式核算田租,同时改用秦制240步为亩的标准。秦朝《仓律》规定粮仓管理参照原赵国“平籴法”,丰年收购余粮,灾年平价出售。这反映出,秦朝A.因地制宜强化管理B.经济管理中的集权色彩浓厚C,统治策略务实灵活D.政府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约公元前2600年印度河油斯可想美形德王钥的的4.“汉承秦制,冠服尚黑”,但增加“刘氏冠”。“刘氏冠”实为竹皮冠,《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微时“以竹苏美尔滚印(图中有流域出土的滑石浪印(将印(印章边缘铭文采用楔公牛图)牛图腾替换形文字)皮为冠”,称帝后将其制度化。《汉书·高帝纪》规定,“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汉初实行“刘氏为独角兽)冠”制度意在A西亚地区内部形成文化认同B.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A.弘扬儒家等级观念B.强化皇权统治秩序C.化解诸侯王国矛盾D.带动社会风俗革新C.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的样态D.两河流域诞生了最初的文明页(共6页)】页(共6页)】H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