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乡愁》预习导学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乡愁》预习导学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乡愁》余光中预习导学案(带答案)
一、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知晓《乡愁》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等意象的内涵,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结构美,提升诗歌朗读与鉴赏能力;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分析诗歌如何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提高透过诗歌表象挖掘深层内涵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后前往台湾。他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 “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 “璀璨五彩笔”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他的诗作兼具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与现代感,在两岸文坛都有深远影响。
(二)创作背景
《乡愁》创作于 1972 年。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与大陆处于长期隔绝状态,余光中离开大陆多年,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驱使下,他于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创作了这首诗,借诗抒发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思念,反映了当时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普遍怀念以及渴望两岸统一的心声。
三、诗歌文本研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重音。例如:
小时候,
乡愁 / 是一张 / 小小的 / 邮票,
我 / 在这头,
母亲 / 在那头。
节奏划分依据诗句的语义和情感停顿,重音落在体现关键意象和情感的字词上,如 “乡愁”“小小的”“这头”“那头” 等,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思考:诗歌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共描绘了哪几个阶段的乡愁?
明确: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绘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阶段的乡愁。
(二)精读诗歌,理解意象与情感
小组讨论:诗中分别用了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乡愁?这些事物与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阶段 具体事物(意象) 与乡愁的联系
小时候 邮票 小时候离家求学,与母亲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书信交流,邮票成为联系母子情感、传递乡愁的载体。
长大后 船票 成年后,诗人与新娘聚少离多,船票是他往返与妻子相聚的凭证,承载着他对妻子的思念,象征着夫妻间因分离而生的乡愁。
后来 坟墓 母亲去世,生死相隔,坟墓成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的界限,蕴含着无法再尽孝、无法再相见的深沉悲痛和无尽乡愁。
而现在 海峡 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阻断了诗人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时的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海峡成为民族分离之痛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渴望两岸统一、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乡愁。
分析每节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情感较为单纯、稚嫩;长大后,乡愁融入了对妻子的牵挂,情感更添一份深沉;后来,母亲离世,乡愁中饱含着生死离别的哀伤,情感沉痛;而现在,面对海峡两岸的分离,乡愁升华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渴望,情感更为浓烈、深沉且具有家国情怀的厚重感。
(三)研读诗歌,体会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诗歌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结构特点:诗歌采用了整齐的结构形式,每节诗行数相同,句式相似,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具有整饬美 。同时,各节又有长短句的变化,富有参差之美。好处:这种结构形式使得诗歌层次分明,节奏明快,便于读者记忆和诵读,而且在反复咏唱中,逐步加深情感,使乡愁的主题得以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
从语言上赏析,诗歌有哪些独特之处?
明确:语言凝练含蓄,巧用叠词,如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使乡愁的情感在轻柔舒缓中更显深沉 。用词精准,如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等量词的运用,准确地搭配各个意象,使诗歌在质朴中见精巧 。另外,诗歌语言富有画面感,通过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如游子寄信、乘船归家、伫立坟前、遥望海峡等,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乡愁 。
四、思考探究
《乡愁》这首诗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你还能想到哪些事物可以用来表现乡愁?请模仿诗歌的句式,创作一小节表达自己的乡愁。
示例:
长大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朋友在那头。
结合当前海峡两岸的形势,谈谈你对《乡愁》中所表达的渴望祖国统一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要点:当前海峡两岸虽尚未完全统一,但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无法割舍。《乡愁》中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
五、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 )
A. 窄窄(zé zé) B. 坟墓(fén mú) C. 海峡(hǎi jiá) D. 邮票(yóu piào)
答案:D 。A 项 “窄窄” 应读 “zhǎi zhǎi”;B 项 “坟墓” 应读 “fén mù”;C 项 “海峡” 应读 “hǎi xiá” 。
下列对余光中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是台湾诗人,祖籍福建永春 。
B. 他的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
C. 余光中只从事诗歌创作 。
D. 他的诗作融合了古典与现代风格 。
答案:C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并非只从事诗歌创作 。
(二)诗歌理解部分
诗中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借助什么意象来表现?
答案:小时候的乡愁借助邮票;长大后的乡愁借助船票;后来的乡愁借助坟墓;而现在的乡愁借助海峡 。
诗歌最后一节中 “一湾浅浅的海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一湾浅浅的海峡” 看似浅淡,实则反衬出作者因两岸分离而产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此时乡愁已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为对家国团圆的深切期盼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