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期未考试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选择性必修3。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如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中庸》记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这两则材料最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邮TA通过文化征服实现天下一统B.强调差异共存中的动态平衡C.要求个体必须服从集体意志D.认为自然法则优于人文伦理长2.在明清之际以及清康熙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日益频繁并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汉学也在西方流传开来。这主要说明当时A.中国逐渐脱离国际潮流B.中国政府鼓励对外开放C.汉学助推欧洲文艺复兴D.中西文化在互鉴中发展数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包含了古代波斯、印度、埃及等多个地区的故事。它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这种结构源于古代印度。材料可用来说明古代阿拉伯痢文化具有部A宗教性B.整合性C.思辨性D.创新性阁4.图1所示为3一6世纪欧亚民族大迁徙概况。据此可推知,当时欧洲白耳烫诸部落洲匈奴诸部落大月氏诸部落非洲希匈奴诸部落迁徙路线阿拉伯海吵大月氏诸部落迁徙路线孟加拉-·日耳曼诸部落迁徙路线珊达人诸部落迁徙路线图1【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A.民族国家基础奠定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C,区域文化交融发展D.欧洲逐渐实现统一5.二战后,澳大利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1945年政府启动“十傍移民计划”,资助欧洲人移民澳洲;1973年正式废除“白澳政策”,允许非欧洲裔移民定居;20世纪8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数据显示,1971年澳大利亚亚裔人口占比不足2%,而2021年这一比例已超17%。由此可见,20世纪后期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A经济复苏对劳动力的需求B.移民政策渐进式改革C.土著居民生育率持续走高D.国际难民危机的加剧6.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运载中国瓷器、印度棉织品、波斯地毯、日本漆器及菲律宾珍珠等商品。这些货物在墨西哥卸载后,一部分在美洲各地销售,另一部分远销至欧洲;与此同时,美洲的白银、可可等也大量流人亚洲。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品流动密切了洲际经济文化联系B.跨太平祥贸易主导了全球贸易格局C.亚洲开始成为全球商品主要输出地D.殖民扩张助推美洲经济地位的提升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努力推广本土语言,如尼日利亚重视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等的教育和传播,出版本土语言书籍、报刊,开设相关本土电台节目等。这些举措A.致力于文化独立与复兴B.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团结C.消除了殖民文化的痕迹D.开启了国家独立的进程8.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地区转移;美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这一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发达国家流动的情景,还出现了高技能人才向科技前沿国家聚集的现象。这种移民结构变化反映了A.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C.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资源优化配置D.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9.二战后,新加坡吸引了来自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的移民。在新加坡的城市街头,中式庙宇与英式建筑比邻而立,马来风格的美食摊位与印度风味餐馆相映成趣。在社区,不同族群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同时,新加坡政府出台相关法规,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种文化景观反映了二战后新加坡A.文化的差异导致社会矛盾丛生B.多元文化自发与政策保护结合C.过度依赖外来文化丧失本土性D.文化发展局限于特定族群范围【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67P答案BDBCBAAC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DCBDDBC1.B【解析】“万物并育”“道并行”以及“和而不同”都体现了承认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又倡导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生,即强调差异共存中的动态平衡,故选B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不同观点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不是通过文化征服去实现天下一统,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个体与集体意志的关系,故排除C项;这两则材料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事物关系的一种理念阐述,与自然法则和人文伦理的比较无关,故排除D项。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中国文化(汉学)在西方流传,这一过程体现出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借鉴,故选D项;明清之际,世界国际潮流主要是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等,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并非中国脱离所谓“国际潮流”,故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鼓励对外开放,故排除B项;欧洲文艺复兴主要是受古希腊罗马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等因素推动,和中国汉学没有直接的推动关系,故排除C项。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千零一夜》包含古代波斯、印度、埃及等多地故事,且框架结构源于印度,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文化元素进行收集、融合和整合,形成自身代表作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整合性特点,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任何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如伊斯兰教教义、宗教故事或宗教仪式等,无法体现宗教性,故排除A项;思辨性指通过逻辑推理、辩证思考探究真理,材料中没有关于哲学思考、逻辑论证或理论思辨的内容,故排除C项;虽然“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结构有一定独特性,但材料强调该结构源于古代印度,更侧重的是对其他文化成果的吸收,而非阿拉伯文化自身的创新,故排除D项。4.C【解析】依据地图信息和结合教材知识可知,3一6世纪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C项;奠定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基础的是10世纪以来王权的强化,故排除A项;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故排除D项。5.B【解析】从1945年资助欧洲人移民,到1973年废除“白澳政策”,允许非欧洲裔移民定居,再到20世纪8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逐渐放宽和多元化,这直接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入,使得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亚裔人口占比的大幅上升,所以移【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pdf 高二历史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