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 研练题型,驾轻就熟第6课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结合语境一、整体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 解答句子表达效果题,关键是要读懂句子。第一步:通读语段,把握中心。准确读文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在强调语境命题的今天,文段所给的语境直接限定了答题范围。文段陈述的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叙事的逻辑与顺序、采用的方法与技巧、遣词造句的习惯与语言风格等,都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通读时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是找准语段描述的主要事物(或景物)的角度或特点、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情感。第二步:读透原句,找出原文原句之美。不少考生在大略读完文段后,就急忙开始比较两句的不同了。其实,能在比较之前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原句之美,获得最直接的审美感受,答题效果会更好。如果再能品读原文之美,就会更好地发现原句之美。第三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对于整体分析型效果题,要强化三种意识:①形式意识,从句式、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②内容意识,从炼字炼词、语义重点、语气语调、感彩、逻辑关系等角度来分析;③整体意识,将句子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思考,分析句子的位置结构、整体风格等。练1.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的地方,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哎,你们那橘子卖不卖?”答案:①突出色彩。四字词语“丹朱明黄”“耀人眼目”“一片光明”写出了橘子色彩的鲜亮分明。“恰如一堆堆火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橘子比作火焰,写出了橘子的耀眼夺目。②突出数量。“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等词语表现了橘子果实繁盛,饱满诱人。(每点2分)解析:本题要求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先看题干,“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已经指明句子描写的景物和特点是什么,接下来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即可。先看“鲜亮”这一关键词,说明橘子的颜色亮。句中“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运用色彩词,凸显了橘子色彩的明亮。运用多个四字词语,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更能表现橘子色彩的明艳;“恰如一堆堆火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橘子,喻体是火焰,以火焰喻橘子,写出橘子颜色的明亮耀眼。再看“诱人”这一关键词,说明橘子很吸引人。根据句中的“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等词语可知,橘子的数量很多,这些词语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能够引人注意,从数量方面表现了橘子果实累累,饱满诱人。二、赏析原句与改句不同效果(比较型分析) 1. 比较倒装句式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1)将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如:[原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改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2)句子的主语变换。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还要考虑和前后文的衔接。如:[原句]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改句] 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倒装效果分析:原句的主语是花树,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也更能突出这些花树的状态。2. 比较长短句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也是化长为短。短句的效果:①起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如:[原句] 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改句] 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的山是太奇绝了。长短句效果分析: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3. 比较特殊句式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整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如:[原句] 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改句] 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特殊句式效果分析: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4. 比较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如:[原句] 北京的雨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改句] 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修辞效果分析:①原文把槐花繁茂比作下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5. 比较词语运用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①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③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④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⑤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⑥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原句] 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改句] 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词语效果分析:①原句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句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表示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6. 比较语言风格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如:[原句]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忧: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改句] 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语言效果分析: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7. 比较结构安排要注意句子和上下文的联系,看他们是否能前后贯通,协调顺畅。前后文的衔接、照应、伏笔、过渡等,与文段语意、重点一致,承上启下。①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方面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②可以根据原句的位置,断定原句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③可以从原句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看是否符合顺序(事理、逻辑、时间、空间)。如:[原句] 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改句] 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结构安排效果分析: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了满身灰尘。第一步,找不同 将原句与改句仔细比对,勾画不同之处第二步,定角度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原句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深刻内涵,以此确定从哪些方面来回答第三步,析效果 结合原句和改句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原句与改句比较型效果题,要分三步走:练2.(2023·全国乙卷,节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答案: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解析: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四个并列的短句,每个短句前半部分以排比形式随机列举四种情形,后半部分则用“一起+动词”的形式。前面列举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给人列举未完的印象,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短句后半部分不避重复,连续使用“一起”,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一起”后面的动词也有所变化,不呆板;另外,原文中多用短句,语言简洁、节奏明快,画波浪线的句子也是短句,与原文行文风格一致。而改句则是平铺直叙的长句,把原句中列举的四种情形提取出来作为并列项,最后用“都一起去”作结,这样并没有列举未完的效果,在上下文中显得突兀,与原文多用短句的口语化风格也不协调,因此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练3.(2020·新高考Ⅰ卷,节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我夜晚步行回家,忽然想去一家小店吃门钉肉饼……)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析:解答时,比较改句和原句在情感表达侧重点、语意语气、语体风格上的不同。同时,根据语意和语气的差别,考虑句子的适用位置。练4.(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答案: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改句中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解析:首先,两个句子都是表示某些动作正在进行,原文在每个动词后面都带了表示动作进行的“着”,让整个句子有现场感,用来描写正在表演的皮影戏非常恰当。而改写的句子用了“正”,虽然也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但现场感弱了很多。其次,原句中单音节动词“舞”“踱”“鸣”和双音节动词“顾盼”“寻觅”并列,词语音节有变化,不呆板,改后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双音节的,过于单调。最后,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前者更能够体现仙鹤动作的轻盈。限时跟踪检测限时跟踪检测(五十四)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结合语境1. 把下面画波浪线部分的“溶出溶入”改为“时隐时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棵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答案:①“溶出溶入”与“时隐时现”都能表现出松、观松人随着云雾的飘拂而出现或隐没的状态,但“溶出溶入”写出了渐变的过程,能更好地表现云雾的动态。②“溶”既可以表现云雾的湿润感,又可以表现古山水画晕染的特点,与后文照应,效果更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234562. 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我猜想,桅灯的本义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是航行的信号灯。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逻,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热情的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时分,走到村外,选定一处,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如今,虽然桅灯已经退出田园,成了文物,但它照亮的那段岁月,依然熠熠生辉。123456答案:①原句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不但层次分明,且逐层递进,依次表达了对桅灯的喜爱,对农作物、农事的喜爱,再到对农村的喜爱;②“是……的一部分”的反复使用不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往昔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改句为长单句,不能起到加强节奏感、分清层次、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作用。1234563. 下面的文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正是中华文明以自己的仁爱、礼义、和穆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姿多彩的活力与吸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成就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旺、发展与连续,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123456答案:文段共用了三组整句。整句的运用,既让语言表达有节奏感和强烈的语势,又让内容层次鲜明,增强了情感。①第一组整句连用三个“是”字句,构成排比,用强烈的肯定语气,突显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②第二组整句用“以”字引领四组偏正短语作宾语,绵密排列,概括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清晰而全面。③第三组整句用四个动宾短语,用“化解了”“阻遏了”“成就了”“彰显了”,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每组2分,构成特点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任意两组给4分,答出三组给5分)1234564. 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从句式特点、用词特点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评点。(3分)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地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台面改变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天河配》,那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衣裤做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123456答案:(示例一)句式特点:①长短结合,使句式灵活多样,错落有致;②“老了,衰了,死了”具有整句的特点,细致描绘了艺术形式逐渐衰亡的过程。(示例二)用词特点:①连用三个带有“了”的状态词强调了艺术形式逐渐衰亡的过程;②运用“只”“却”“还”三个字,表达了“我”对艺术被随意改良的讶异与不满。12345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这是山的森林,是森林的山。成排,成峰。成排则如长城,巍然森严;成峰则像险崖,陡直而高耸。绿色从无边无际到无际无边,一群鸟飞过,也要考虑一下耐力。种子在这里显得富有,很难再找到一块可供施展的空地。龙卷风到不了这里,龙卷风会被这丛林围剿而窒息。青翠、玄黄、鲜红、绛紫,所有的色彩洒落在这里,铺展在这里,将塞罕坝挥洒成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卷。云朵变换着姿势,擦蓝天空。密集的鸟鸣,风一般在林子里绕来绕去,每一声都那样脆亮,带着水滴。123456这,就是塞罕坝的丛林给你的“直接”冲击感。你备足所有的想象,也不会想到塞罕坝竟是这样一种景象。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迎苦受寒,挥汗洒血,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次次栽种,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坚持,硬是在高原荒漠上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1)(整体分析型)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突出了塞罕坝的丛林带来的“直接”冲击感,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塞罕坝的丛林比作长城和险崖,让人感到雄伟和壮观。②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展示了丛林的不同面貌,增加了视觉上的冲击感。(每点2分)123456(2)(原句与改句比较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洒落、铺展在这里的青翠、玄黄、鲜红、绛紫等色彩将塞罕坝挥洒成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案:①原文将色彩词放到句首,起强调作用,能突出塞罕坝丛林的色彩之丰富。②原文“在这里”形成反复,与“洒落”“铺展”配合单独成句,更能展现塞罕坝丛林的动态美和辽阔美。③原文使用短句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任答两点即可)123456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成长,俨然自土中茁起。答案:①原句紧承上文“靠土地喂养”具体展开,强调土地孕育了人和树,语意更丰厚。②原句将“衰老”与“新生”对举,通过“复入”“茁起”等动词,形象展现了生命寄生于土地的过程,更有画面感。(每点2分)12345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