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第9课语言连贯(语句衔接)——保持一致,代入印证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第9课语言连贯(语句衔接)——保持一致,代入印证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语言文字运用
第2讲 研练题型,驾轻就熟
第9课 语言连贯(语句衔接)——保持一致,代入印证
限时跟踪检测
01
  1. 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陈述主体、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在语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的对象应该保持一致,而不能彼此混杂。
在一段文字中,必须考虑话题的一致性,即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话题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讲述内容(主旨或观点)的统一,二是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这是做语句衔接题首先要考虑的。
这里需要注意:上下文主语的一致与改变并不矛盾,在连续表述中,主语可以改变,但不要轻易改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掌握。
例如: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 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 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 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 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分析:全句是以“小明”为主语,后面各分句是承前省略的承接复句。“(被)从床下拽了出来”,“(被)送到幼儿园”的主语都是“小明”,不是“妈妈”,只有B项可使前后的主语保持一致。C项中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小明”,而后一分句的主语却偷换成了“妈妈”。所以答案为B。
2. 保持句式的恰当性
句式的恰当有两重含义:一是句式的“一致性”,二是句式的最佳表意。
(1)句式的“一致性”
“一致”的内容比较多,像句子结构、关联词搭配等,贵在找出照应点。语段中的信息前后吻合,彼此照应,才能在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2)句式的最佳表意
句式的最佳表意是指语段在表情达意时,为突出强调某一方面,要采用的最佳句式,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或肯定句、否定句等。因此,最主要的是掌握各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根据表意的需要和连贯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句式,做到句式一致,语意连贯,气势贯通。
例如: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发觉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时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   )。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水中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A. 看落英缤纷,看蝴蝶漫天飞舞 B. 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
C. 静观草长蝶飞,莺鸣水潺 D. 观蝴蝶高飞,闻鸟声低唱
分析:解答本题要观照句式的“一致性”。文段语句的句式较为整齐,根据后文的句式“请你在冬天……看看……看看……”分析,括号处也应该采用此句式,只有B项合适。
3. 保持顺序的合理性
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例如: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来,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分析: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传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故选B。
4. 保持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
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主要指:①关联词语前后搭配;②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的衔接与呼应。词语如代词、序数词、相同词语、表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表比较的词语、上句尾与下句首的词语等,句子如同义句子、顶真句子。
例如: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墨法苍润,干练流畅,全文234个字,蘸墨仅7次,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枯笔,每一笔都流露着强烈的悲痛之感。文中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点画间牵丝映带,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通篇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的情感融为一体。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位袒胸露腹的老者形象,整幅画用笔豪放,墨色变化丰富多彩,质感强烈,给观赏者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画面虽然只详细勾勒了面部和腹部,其他地方大笔横扫,(    ),这就是“一笔藏万笔”的真实体现。
A. 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却只用寥寥几笔
B. 寥寥几笔之后,但其表现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C. 寥寥几笔带过,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D. 为读者创造无尽想象空间时,却只用了几笔
分析:文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又介绍颜真卿墨法的艺术效果和他的情感融为一体;第二部分,介绍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墨色变化丰富,体现了“一笔藏万笔”的特征。前后两部分是对应关系,所以,填写括号内容时,可以按照对应关系的方式分析。从上下文看,括号内的内容应该是对“一笔藏万笔”的具体解说,即梁楷的这幅画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即绘画以少当多,用笔少而想象空间大。从文段的角度分析,C项中的“寥寥几笔带过”和上文“画面虽然只详细勾勒了面部和腹部,其他地方大笔横扫”形成对照,后句“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则与后文“一笔藏万笔”相关联。故C项最恰当。
  语句衔接题是一道高频客观题,其答题步骤与方法如下:
  (1)读语段,明内容
首先,要读懂语段,明了话题。其次,细读括号前后的文字,把握主要内容。虽然语段内容很多,层次也较复杂,但与补句最密切的也就是括号前后那么几行内容。与选项最相关的是括号的前句与后句,因此,要特别细读这些文字。
(2)析选项,抓关键
分析选项,就是抓住选项句的主干,提取出关键信息(词语),把握选项句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句式又有何特点,等等。
(3)入语境,看连贯
把选句放入原文括号中,看看话题是否一致,如选句的表述和语段的话题(强调点)相悖,即排除。然后看选句是否承上启下,选句的主语(或前一分句)是否承接括号前的内容,选句的宾语(或后一分句)是否引起括号后的内容,前后句式、照应是否一致。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代入法。
A.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A
解析:文本从南极雪变色现象说起,介绍了变色的原因。从括号前后内容来看,括号
内的句子应是对前面雪变色现象的分析,并能引出“雪衣藻”这一后文叙述对象。
A、B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变色”,C、D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因此可排
除C、D两项。再比较A、B两项,前者说“雪变色是……的结果”,后者说“雪变色
是因为……”,前者与括号前的句子衔接更紧密。故选A。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不可低估,很快,(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
A.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 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 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B
解析:比较四个选项,“人们就发明了……餐具”的句式比“人们就将……餐具发明
出来”的句式表意更简练,且A、B两项前半句突出的是“餐具”,与后半句所列举
的“咖啡杯”“煎锅”等餐具衔接更紧密,故排除C、D两项。从连词的角度看,
“甚至”和“并且”都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但“甚至”强调的程度更深,更突出“咖
啡杯和煎锅”这两种餐具,以此表现“吃货的生产力不可低估”,故排除A项。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应有尽有,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
A. “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 “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 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 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C
解析:本题补写的语句首先要与上文“对不熟悉的人而言”相呼应,因为这个句子强
调的重点显然是人的主观行为和感受,而非事物的客观事实和特点。如此,则可从
“话题保持一致”的角度,考虑排除A、B两项。同时,A项“就像迷宫一样”是谓语
成分,其相应的主语中心语是“实验室”;B项“像迷宫一样”是定语,修饰的宾语
中心语也是“实验室”。但从括号后“在这里……”一句所介绍的“实验室”众多的
情况看,“迷宫”指的显然应该是“大洋一号”这艘船,而非船上的“实验室”。如
此,则可从“符合内在逻辑”的角度,确定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括号后
面句子的开头“这里”一词,正好呼应了C项句子结尾“迷宫”一词,语意重心都是
介绍“大洋一号”结构的复杂性,连贯性很强。D项语意重点在于“会分辨不出方
向”,与下文呼应不足,可以排除。故选C。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A
解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夏日满池荷花盛开的美景,这既能引出“荷花”这一对象,还与①处“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在语意上衔接紧密。②③④处都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的。②处写的是画中荷花和荷叶的形态;③处写的是荷间的鸳鸯、青蛙、彩蝶等,体现的是画面的生机与意趣;④处写的是画家的细心与匠心。②③④处衔接紧密,语意已十分连贯,任何一处插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句都会显得突兀,因此,这两句古诗填入①处最为恰当。
限时跟踪检测
限时跟踪检测(五十七) 语言连贯(语句衔接)——保持一致,代入印证
  在草地上放风筝也是一件赏心乐事。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抬眼望去,  ① 二十余个风筝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分别被一线相牵,或大或小,忽左忽右,在空中恣意飞舞。  ② 这些风筝有巨龙形状的,有骏马形状的,也有蝴蝶形状的,  ③ 形态各异,不一而足。风筝的色泽也各有不同,  ④ 相传正月里放风筝,可以将不好的运气放飞。放风筝还能起到怡情、养身、锻炼等多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它就是一项让人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D
1
2
3
4
解析:从逻辑的角度看,“真可谓”是总结性的话术,“赤橙黄绿青蓝紫”强调的是色彩的多样,不足以放在①处涵盖全段。②处写风筝的动态之美,③处写风筝的形态,两处皆与色彩无关。只有④处前的“色泽也各有不同”与其联系紧密,故应放在④处。故选D。
1
2
3
4
往往是这样,我坐在书房里,忽然感觉到窗外有一个白影掠过,我就立即走到外面的阳台上。这时候,白鹭已经飞到很远的地方,成了一个小白点。我盯着这个似乎就要消失的小白点,盯着。然后,它就又飞了回来。它的翅膀伸展开来,在天空中滑行。这样飞上几个来回,它就消失了。(   )我飞不起来,我大概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一只白鹭。
A. 我很想知道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去了哪里,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可以和它一起飞的白鹭。
B. 我很想知道它去了哪里,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可以和它一起飞的白鹭。
1
2
3
4
解析:“它去了哪里”和括号前的“它就消失了”衔接紧密,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可以和它一起飞”和括号后的“我飞不起来”衔接更紧密,且语段多用短句,“变成了一只白鹭,可以和它一起飞”更符合语段的语言风格,排除B项。故选D。
C. 我很想知道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去了哪里,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白鹭,可以和它一起飞。
D. 我很想知道它去了哪里,它的窝筑成什么样,它有没有自己的伙伴。好几次,我想象我也变成了一只白鹭,可以和它一起飞。
答案:D
1
2
3
4
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笔直向南。往西南望去,有一片阡陌,( ① ),便是过往诗人凭吊的陶然亭。……灰色的是北平的风沙。它给你带来漠北的呼吸,骆驼的铃铛,挣扎的提示。尘土让你回到现实,( ② )。听听那些胡同的名字!恐怖的有鬼门关,可笑的有羊尾巴胡同,浪漫的有百花深处。
A. ①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 ②胡同却是一部传奇
B. ①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 ②胡同却是一段历史
C. ①一座馆阁峙立在中间 ②胡同却是一部传奇
D. ①一座馆阁峙立在中间 ②胡同却是一段历史
A
1
2
3
4
解析:①处,由前文“往西南望去,有一片阡陌”可知,此处是按照方位介绍北平的景点,照应上下文,应是先说方位,后说景物,故选“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②处,由下文对那些胡同名字的介绍可知,这里没有写胡同的历史,而是扣住胡同名字的特点,介绍北平独有的美,故选“胡同却是一部传奇”。
1
2
3
4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农业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①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②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③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④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D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
2
3
4
解析:“不尽长江滚滚来”指长江水滚滚流淌,日夜不息,没有尽头。④处说“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这里表达的是唐代诗坛上的这些巨人就像长江水一样滚滚不断,没有尽头,故这句古诗应放在④处。
1
2
3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