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第5课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掌握各自特征,据语境析效果课件(共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第2讲第5课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掌握各自特征,据语境析效果课件(共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语言文字运用
第2讲 研练题型,驾轻就熟
第5课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掌握各自特征,据语境析效果
一、九种修辞手法
  1. 比喻(打比方)
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2. 比拟(变个脸)
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1)拟人:它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的一种比拟。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拟物:它是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例如: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人物拟物)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事物拟物)
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 借代(做代表)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鲁迅《药》)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夏衍《包身工》)
种类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说大话)

念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5. 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 (1)按内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类 (2)按形式:
①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按结构: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 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 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类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 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念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8. 设问(自问自答)

念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 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9. 反问(无疑而问)

念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 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类型 易忽略的表达效果
比喻 如果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很低,则会产生比喻新奇、想象新颖的效果。例如:“我真想再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如同一个池塘,该照见我的灵魂十分憔悴吧”这句话将“树林”比作“池塘”,十分新奇,且与后文想象契合;说它照见“我的灵魂”,想象新颖
拟人 一些拟人的事物能够暗示人物的心理。例如:“公爵小姐那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露出一派节日气象……新擦亮的窗玻璃迎着春天的太阳胆怯地发着光”中“胆怯”用拟人手法,写昏暗已久的窗玻璃被擦亮后乍见太阳的状态,也暗示了公爵小姐的心理
 修辞手法易忽略的表达效果
类型 易忽略的表达效果
通感 通感的运用有时能够拓展文本意境。例如:“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用触觉去写听觉,写出了鸡叫声的沉闷,也显出有浓雾的凌晨环境是冷涩的
反复 对人物、环境、情节的某一方面进行反复叙写,具有延宕效果。例如: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类型 易忽略的表达效果
排比 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尾往往用省略号。例如:“西去列车的这几个不能成眠的夜晚啊,我已经听了很久,看了很久,想了很久……”选取了“听”“看”“想”这三个与夜晚紧密相关的动作,又构成排比,使读者进一步思考“我”在这几个夜晚中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设问 有时采用连用的形式,让文意有起伏,耐人寻味。例如:“是我眷恋那残忍的战斗吗?不,在战争中我每天都盼望着胜利。是我不喜欢这和平的国土吗?不,我喜欢,我爱,我感激。是我讨厌这山中的景色吗?不,初来的时候我也有很好的兴致。”这是连续设问,边问边答,层层深入剖析,耐人寻味
二、解答修辞手法题
(一)辨识修辞手法(客观题)
细读细析 细读文段,明确语境,根据语境仔细分析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列举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果指定句子或词语,就仔细分析,得出正确的修辞手法
比对选定 运用“比对法”,将文段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题干选项中所列举的修辞手法或句子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确定答案
注意易混的修辞手法 注意区分易混的修辞手法。易混的修辞手法有:①借喻与借代;②对偶与对比;③排比与反复。这些可以参见“一、九种修辞手法”的内容,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掌握
A. 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 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 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解析:
答题思路 修辞分析
例句“天地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 借代,用颜色“苍翠”代指天池周围的草木
A. 洒散着满天花雨 比喻,把下落的烟花比作花雨
B. 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借代,用特征代指有这种特征的人
C. 雨是热情洋溢的 拟人,赋予雨以人的情感
D.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用歌声形容清香,将嗅觉与听觉相互转化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D
解析:材料中说“槐蝉”指的是高官显贵。古代的槐树带有吉祥、神圣的文化色彩,
而“蝉”又是古代侍从官的冠饰,所以借“槐蝉”来指高官显贵,这是借代。四个选
项中,A项的“管弦”是乐器的借代用法,因为乐器与管弦有直接联系;B项的“桑
梓”是故乡的借代用法,因为古人喜欢在住宅周围种植桑树和梓树,桑梓与故乡有关
联;C项的“娥眉”是美女的借代用法,“娥眉”来自“蛾眉”,原指女子的眉毛像
蚕蛾触须般细长而弯曲,后来就用描写眉毛的词语来代指美女,二者之间有联系。D
项的“木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人)心”,喻体是“木石”,该句
是否定喻。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A. 比拟、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B
解析:“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优美的诗歌,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二)运用特殊修辞进行仿写(主观题)
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四注意”
注意明确题目要求和修辞手法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仿写的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该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确保在仿写时能够准确运用
注意分析例句的结构和特点 仔细观察例句的句式结构,如句子的长度、成分的排列顺序等,注意例句中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如本体和喻体的选择、动作或属性的赋予等
注意确定仿写句子的内容和主题 选择与题干中对象有关的内容进行仿写,确保仿写句子的主题明确
注意检查仿写句子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看仿写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检查仿写句子的语法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畅以及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练4.移就修辞+仿写
下面语段用“寂寞”“孤独”等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黄昏”“风”等事物,使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请以“山峰”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移就;移就贴切,表达流畅。(5分)
那寂寞的黄昏,伫立在天边,用他那昏黄而深邃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广袤的大地,给世界带来一种独特的静谧与哀愁。那孤独的风,在空旷的天地间悄然吹过,轻轻地掠过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草丛,带走了世间的喧嚣。
答案:(示例一)那沉默的山峰,屹立在天地之间,用他那沉稳而沧桑的躯体,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给世界赋予了一种深沉的宁静与庄严。
(示例二)那安静的山峰,在苍茫的大地上巍然矗立,深情地俯瞰着每一道沟壑、每一片森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5分)
解析:“移就”是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移人于物)。例如,“寂寞的黄昏”“孤独的风”中,“寂寞”和“孤独”本是形容人的,却被巧妙地用于描绘自然景象。运用这种手法,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新奇、富有表现力,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感受,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题目要求运用移就的修辞手法,以“山峰”为对象写一句话。仿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准确理解原句中移就的特点,第一句“寂寞的黄昏”和第二句“孤独的风”运用了移就,故应给“山峰”想一个形容词;二是所选用的词语要恰当合理,既要能实现“移就”,又不能过于生硬牵强。可根据题干提示,选择一些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山峰”,如可用“沉默”“安静”“沉稳而沧桑”“守护”“深情地俯瞰”等。最后,注意语言流畅性,确保句子结构清晰、逻辑通顺,避免生硬堆砌词汇,从而使表达自然生动。
下面语段写“秋”,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四个方面形成句法成分的排比。请以“雪花”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句法成分排比;排比贴切,表达流畅。(5分)
欧阳修的《秋声赋》,开篇如同丹青妙手将秋声作为可感的水墨一样在纸上晕染开来。随之从自然世界和人文价值两个方面回答了为何秋声“悲哉”的问题,只因秋色惨淡、秋容清明、秋气栗冽、秋意萧条。欧阳修认为悲秋之声所过之处无不凄凄切切,纵然是草木山石也为之动容、闻之色变、感之叶落。
答案:(示例)当夜幕降临,天地间悄然飘落起雪花,雪色洁白、雪容静谧、雪气凛冽、雪意宁静。(5分)
练5.排比修辞+仿写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参照“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的排比句式,从“雪色、雪容、雪气、雪意”四个方面写一个语意完整、表达流畅的句子,全面而生动地描绘雪花的特点。
(三)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
审清题干 明确题干要求,看清题目问的是修辞的构成还是表达效果,还是两者都有
厘清
思路 分析表达效果,要把该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与在选段中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所谓选段的实际效果,主要是结合选段性质来说明效果。如选段是说明性的,则要扣住“说明”来分析;如选段是文学性的,则要扣住“文学”来分析
规范作答 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要点
练6.(2022·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设问:先用“失败意味着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②排比:连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
句子 结合内容分析效果
“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 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自问自答来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强化回答内容
“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三个“意味着……”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练7.(2024·新课标Ⅱ卷,节选)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什么作用?(4分)
(结尾段)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答案: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首先,这个问句是文段的最后一句,承着上文的“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要求读者回答是不是,而是通过直接跟读者对话,表达出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这是该问句的第一个作用。其次,由于该句出现在文段的末尾,需要考虑对文章结构的作用。该句不表示疑问,对整个文段的真值语义没有贡献,可以删除,不影响读者理解。如果删除,用“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结尾,前一个小句“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句子较长,还有个标识确认的句末助词“的”,整个小句非常完整。“也会辜负这雨”句子较短,也没有句末助词,两个句子放在一起,给人一种还有话没有说完的感受。加上“不是吗?”,整个文段就结束得比较自然,消除了突兀的感觉。最后,文段是一篇轻松活泼的散文,“不是吗?”这种对话就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的感觉,和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限时跟踪检测
限时跟踪检测(五十三)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掌握各自特征,据语境析效果
一、客观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透过方方圆圆的窗.口.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和审美情趣。
A.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A
解析:“窗口”比喻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借代,“粉黛”代指六宫中的女性。B项,比喻,将柳枝比作“绿丝绦”。C项,比喻,将积在树枝上的雪花比作“梨花”。D项,比喻,将月亮比作“玉盘”。
1
2
3
4
5
6
7
8
9
A.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自顾自”使草木具有了人的心理。A项,用典,引用“封狼居胥”的史实,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B项,拟人,写“废池乔木”不想谈论起战争,使之具有了人的情感。C项,列锦和对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不用动词,直接罗列在一起,构成工整的对仗。D项,比喻,把大弦小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
1
2
3
4
5
6
7
8
9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比如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上的主宰。
1
2
3
4
5
6
7
8
9
A. 对比 比喻 比拟 B. 比喻 借代 对偶
C. 借代 对比 排比 D. 比拟 对偶 排比
解析:“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这是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吃食进行对比;“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主宰”是将夏季主食与冬天主食进行对比。“寒冷都被赶走了”,把“寒冷”当作人来写,这是比拟。“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把玉米饼和高粱米饭经炖菜的浸润比作“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这是比喻。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②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1
2
3
4
5
6
7
8
9
A. ①句将牛与狗、鸡等日常事物进行对比,可体现老人对牛的语重心长。
B. ①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指出了牛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C. ②句中的“游动”,将老人脸上的皱纹写活了,也凸显了老人乐观的形象。
D. ②句语言满含温情,其中的比喻生动、贴切,也折射出老人历经沧桑。
解析:A项,“将牛与狗、鸡等日常事物进行对比”理解错误,应是类比。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二、主观题
5. 下面语段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写了王小玉说书的听觉效果,这种手法叫通感。请你用嗅觉与味觉描写一段听某种音乐的感受。要求:语意完整,使用通感;通感贴切,表达流畅。(5分)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答案:(示例)那首经典旋律响起,仿佛有一阵淡淡的青草香气扑鼻而来,清新而持久;随着音符跳跃,舌尖上仿佛弥漫着一股甘醇的果汁,甜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1
2
3
4
5
6
7
8
9
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除对比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村庄人的忙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忙人让地上变得乱糟糟,他们安静不下来,忙乱的脚步把地上的尘土踩起来,满天飞扬。那些尘土落在另外的人身上,也落在闲人身上。好在闲人不忙着拍打身上的尘土,闲人若连身上的尘土都去拍打,那就闲不住了。
这片大地上从来只有两件事情,一些人忙着四处奔波,踩起的尘土落在另一些人身上。另一些人忙着拍打,尘土又飞扬起来。一粒尘土就足够一村庄人忙活一百年。
答案:画横线的句子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一百年”来夸大时间,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的状态,同时,也使得文本的表达更具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2
3
4
5
6
7
8
9
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在正定古城的元宵花会上,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定高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花样迭出,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
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一方土地无论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承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
答案:①画横线的句子用反问的语气肯定、强调了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②加强了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③激发读者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
1
2
3
4
5
6
7
8
9
8. 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
答案:①句中用“打个喷嚏”“感冒”等描写人的词语描述太阳和各大行星,体现了拟人的转移性。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太阳对各大行星的影响之大。(每点2分)
1
2
3
4
5
6
7
8
9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答案: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夏天”与“冬天”都是季节,“一地浓荫”与“满阶黄叶”都是描述性短语,两两相对,两句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这两句话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象,带有一种宁静的美,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2分)
1
2
3
4
5
6
7
8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