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白城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性善论的提出。而可叹的是,今天孟子最不能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就是“性善论”。今天要接受孟子,首先要理解孟子。理解孟子,又要首先理解性善论。
宋儒对孟子的评价,就入木三分地注意到了性善论的极端重要性。二程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普罗大众,还是专家学者,坚持孟子性善论为“本善论”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人转而信服荀子的“性恶论”。文明的古今之异,于斯可见。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应该看作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最后和最高成果。尽管荀子晚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论或性朴论,但这一人性论并没有超越性善论。我们当然承认,在孔子之前与之后,以生言性的自然人性论占据了主流,即便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前,自然人性论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这种人性论合乎孔子儒学的内在逻辑及价值追求,也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在误区。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其证明程度如何是一问题,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另一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于,为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这样“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太善人性应善的信仰,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太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正如有学者所指明的,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我们今天用经验观察的对社会人性的纷繁复杂的认知,并不足以证伪性本善说,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关于性善论,有学者提出新解,认为性本善是错误的,孟子的性善论应该是性向善论,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是“性有善端而可以为善论”。都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我们还是回到宋儒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首先要明白,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其他思想家是不同的。自然人性论者,没有明确地区分人与动物的差异,见其同而忽略其异。孟子则不然,他在孔子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禽之辨,是要为人类确立一个价值、意义和方向。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
孟子可谓独辟蹊径,对于人性进行了新的界定。孟子这一人性的新界定,在厘清了人性的不同层面基础上,将人性的概念予以转向,在外延上予以缩小,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而不是把所有的生而即有的都称之为性,从而确立了人对道德的主体性、主宰性、责任性。因此,在研究孟子性善论时,就首先应该明白,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其次,我们也要明白,性本善论所说的“善”是先天的善,与善恶相对的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因此,这里说的善是绝对的,而恶则是相对的。人类的文明一定要有一个善的观念,作为价值的支撑和基点,这是人类自身的合目的性。这个善就是人类的价值标尺,不符合善的就是恶。人们判断一个行为或事情是恶,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
如果认为人类之性是恶的,那就等于说人类的存在根本不符合人的目的,而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只不过,西方将善的标尺安置在上帝那里,中国人则将标尺安置在人性——良心那里。因此,恶没有独立性,所谓恶其实不过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是善的放弃、匮乏和遮蔽,即善得不到彰显和呈露而已。
就实质内涵而言,性善论仅仅意味着成为真正人的标准和方向,人性的尊严和人格力量正是通过对方向的选择、对标准的守护而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
(摘编自宋立林《我们今天怎么接受孟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先理解性善论,后理解孟子,只要理解了孟子,就能接受孟子。
B. 自然人性论影响力极大,但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误区。
C. 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D. 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善是绝对的,恶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把孟子性善论的证明程度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混为一谈。
B. 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具他思想家是不同的,他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
C. 善是人类的价值标尺,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的行为或事情就是恶。
D. 恶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因此文中孟子主张“求放心”。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首先提出孟子的性善论,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论述它作为儒家思想体系基石的价值所在。
B. 材料认为宋儒真正理解了孟子,他们注意到了性善论的重要性,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C. 材料第二段引用二程的话,论证了宋儒对孟子人性论的肯定评价,和很多人信服荀子性恶论对比,揭示了当今坚持本善论的人不多。
D. 材料第四段用“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举例论证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本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
4.性善论不是科学的实证,而是一种价值的坚守乃至信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下面材料二中,周处的人生经历,如何证明“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二: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①不在,正见清河②,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自新》)
[注]①平原:陆机,②清河:陆云。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
路遥
(甲)一夜寒风就把不凉不热的秋天吹走了。讨厌的冬天追随着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降临在了黄土高原上。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县城周围的山野,光秃秃的,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
日月在流逝,时序在变换,我基本上仍然是老样子。自国庆节后,吴亚玲又主动找了我两次,说她要帮助我一点什么,但我都躲开了。我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躲避着她的关怀,和她更疏远了。除过乡巴佬的拘谨和胆小外,主要是我还不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尽管我看出来她是诚心的,但我既不是她的亲戚,又不是她很熟的人,凭什么要接受这种帮助呢?而严格说来,她对我还是个生人——在国庆节之前,我实际上和她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但吴亚玲的行为无疑给我的精神投射了一缕阳光。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别人一点点的同情和友爱,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
我现在越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害臊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首先把思想的焦点强烈地凝聚在这个问题上。是的,我在学习上已经到了这般落后的地步,我怎配让人尊重呢?
在这个新的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尽管饥饿使我感到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本,一切便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的松懈。可一旦离开教室,精神稍一松弛。这“弹簧”就“嘣”地一声散开了。我立刻感到浑身所有的关节都已经脱开,软得就像一摊稀泥……
好在城郊收秋的时候,我曾在那些留下庄稼茬的土地上,捡了一点土豆和十几穗并不丰满的玉米棒。我当然不能把这点干粮放在宿舍里;想了半天,才决定藏在学校后山上一个生产队遗弃了的破烧砖窑里。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跑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后,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这个地方既避人,还能遮挡点严寒。不久,期终大考开始了,我怀着充实的心情投入应试之中。考试的结果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各门平均分数竟是全班第一名!聪敏好学的郑大卫也不得不屈居第二了。
宣布完成绩后,我沉默地走出教室,像胜利了的拳击手一样,疲惫不堪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愉情绪。到了大操场上,激动的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尽管两条腿饿得软绵绵的,但很想走动,甚至想跑。
我一个人来到学校后院的大墙下,踏着那些衰败的枯草,独自溜达着。(乙)沿墙根的几棵老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条灰白而洁净,在初冬的寒风中静静地挺翘着。其中有一棵树梢上,竟然还奇迹般地留下了一片硕大的叶子,被寒霜染得一片深红,旗帜似的在蓝天下索索地招展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掌轻轻地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郑大卫。大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转身来到我面前,说:“建强,你真行啊!我真没想到你能把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圆满地解决了。那的确是太难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你不知道,咱们物理课的王老师曾说,这次物理考试他断定不会有人得一百分。我不服气,结果这道题没能答出来。可你让王老师的话落空了!这真叫人高兴。不瞒你说,这道题我现在还不会。王老师说下星期上物理时专门讲。我不想这么现成的接受,想在这之前自己非解决了不可。但现在确实又解决不了。你现在千万不要对我说出做的步骤,你知道我需要的是启发……”
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真的,大卫也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虽然原因和我不一样。他聪敏,刻苦,又很有涵养。以前,我对其他同学是躲避,而对他却可以说是敬而远之。现在,他主动为一道考题费心来找我,这同时又使我非常钦佩这个人——因我在我看来,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在学问上这么谦恭和一丝不苟。我当即告诉他,让他去看一看《物理疑难题五百解》,那上面有一道题和物理考试的这道题很类似。我告诉他,这本书我是大前天才从书店买的(他当然不知道,我为了买这本书,把当月仅剩的几毛钱菜票又重新换成了现金)。
大卫高兴地说:“太感谢你了。今天是星期六,书店关门早,我得快点去!”他匆匆地走了,健美的身影在二年级教室的拐角处一闪,就不见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
(选自《当代》,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吴亚玲主动提出给“我”帮助,“我”虽然感激却又躲避,甚至和她更疏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
B. 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落后、不配让人尊重,给“我”带来强烈的精神刺激,从此“我”刻苦攻读,终于在期终大考中获得全班第一。
C. 郑大卫向“我”请教物理最后一道试题,却又让“我”不要说出做的步骤.只想获得启发,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
D. “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且在叙述过程中夹杂“我”的内心独白,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小说以弹簧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和“ 嘣”地一声散开为喻,生动地刻画出“我”在教室内外不同的精神状态,设喻精巧,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
C. 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郑大卫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令“我”折服,以至“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
D. 小说在展现马建强的苦难生活的同时,也着意表现来自其他同学的同情、友爱与善良,从而使“苦难的日子”染上了一层亮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8.小说中两处画线的文字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指出,马建强“饱受饥饿的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高贵和高尚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其精神上“高贵和高尚”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禹以夏王,而桀以夏亡;汤以殷王,而纣以殷亡;阖闾以吴战胜无敌,而夫差以之见禽于越;文公以晋伯,而厉公以见杀于匠丽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简公以杀于檀台;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之宫。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故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国独立,楚有中包胥而昭王复反,齐有陈单而襄王得其国。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治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古之所以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国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圣者之死,尚如此其厚也,况当世存者乎!其弗失可知矣。
(节选自贾谊《新书·胎教》)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①,无治法②。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③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度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治人:使国家安定的人。②治法:使国家安定的法。③类:指法令、制度。
[材料简介]两则材料均围绕“治国与用人”展开论述。材料一节选自贾谊《新书·胎教》,以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多国兴亡为例(如齐桓公得管仲而霸、失管仲而亡),论证“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的观点,强调民心与贤才对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主张“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材料二节选自《荀子 君道》。提出“有治人,无治法”,认为法令需依赖君子(贤才)实施,君子是“法之原”。对比明主“急得其人”与暗主“急得其势”的不同结果,强调贤才是治国根本,“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羿之法A非亡也B而羿不世C中D禹之法E犹存F而夏不世G王。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使……朝见,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朝”意思不同。
B. 如,像,与韩愈《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如”意思相同。
C. 具,指详尽,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的“具”意思不同。
D. 之,结构助词“的”,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为吴王,阖闾治理时,吴国天下无敌;夫差治理时,自己却成为越国的俘虏。贾谊认为,同为君王,他们的功绩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任用的人不同。
B. 陈灵公杀害了泄冶后,邓元也因为整个家族迁徙而无奈离开了陈国,在失去了两位贤士之后,陈国被楚国灭亡了。
C. 贾谊以类比的方式指出,一个人如果知道古代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却不致力于遵循安定生存的方法,这与倒着行走却希望追赶上前面的人本质上一样。
D. 在荀子看来,法制是治理的开端,但是法制施行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人。如果能够得到合适的人,那么法制就存在;而一旦失去了合适的人,法制就消亡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14.两则材料均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小令,完成下列小题。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5.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6.“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中,“拂”字用得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字好在哪里。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诗人将宴请宾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18.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19.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 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 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 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 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浙大紫金港校区曾挂出两条迎新横幅: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
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华,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高中是我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自己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对未来我们会有很多美好的期待,但未来怎样取决于当下的你。
对浙大的“迎新横幅”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面向“复兴中学”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以“成为一个……的人”为主题,体现你对当下的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白城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性善论的提出。而可叹的是,今天孟子最不能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就是“性善论”。今天要接受孟子,首先要理解孟子。理解孟子,又要首先理解性善论。
宋儒对孟子的评价,就入木三分地注意到了性善论的极端重要性。二程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普罗大众,还是专家学者,坚持孟子性善论为“本善论”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人转而信服荀子的“性恶论”。文明的古今之异,于斯可见。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应该看作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最后和最高成果。尽管荀子晚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论或性朴论,但这一人性论并没有超越性善论。我们当然承认,在孔子之前与之后,以生言性的自然人性论占据了主流,即便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前,自然人性论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这种人性论合乎孔子儒学的内在逻辑及价值追求,也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在误区。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其证明程度如何是一问题,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另一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于,为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这样“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太善人性应善的信仰,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太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正如有学者所指明的,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我们今天用经验观察的对社会人性的纷繁复杂的认知,并不足以证伪性本善说,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关于性善论,有学者提出新解,认为性本善是错误的,孟子的性善论应该是性向善论,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是“性有善端而可以为善论”。都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我们还是回到宋儒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首先要明白,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其他思想家是不同的。自然人性论者,没有明确地区分人与动物的差异,见其同而忽略其异。孟子则不然,他在孔子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禽之辨,是要为人类确立一个价值、意义和方向。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
孟子可谓独辟蹊径,对于人性进行了新的界定。孟子这一人性的新界定,在厘清了人性的不同层面基础上,将人性的概念予以转向,在外延上予以缩小,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而不是把所有的生而即有的都称之为性,从而确立了人对道德的主体性、主宰性、责任性。因此,在研究孟子性善论时,就首先应该明白,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其次,我们也要明白,性本善论所说的“善”是先天的善,与善恶相对的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因此,这里说的善是绝对的,而恶则是相对的。人类的文明一定要有一个善的观念,作为价值的支撑和基点,这是人类自身的合目的性。这个善就是人类的价值标尺,不符合善的就是恶。人们判断一个行为或事情是恶,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
如果认为人类之性是恶的,那就等于说人类的存在根本不符合人的目的,而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只不过,西方将善的标尺安置在上帝那里,中国人则将标尺安置在人性——良心那里。因此,恶没有独立性,所谓恶其实不过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是善的放弃、匮乏和遮蔽,即善得不到彰显和呈露而已。
就实质内涵而言,性善论仅仅意味着成为真正人的标准和方向,人性的尊严和人格力量正是通过对方向的选择、对标准的守护而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
(摘编自宋立林《我们今天怎么接受孟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先理解性善论,后理解孟子,只要理解了孟子,就能接受孟子。
B. 自然人性论影响力极大,但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误区。
C. 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D. 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善是绝对的,恶是相对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要理解了孟子,就能接受孟子”错,根据“今天要接受孟子,首先要理解孟子。理解孟子,又要首先理解性善论”可知,只要……就,充分条件不成立。
故选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把孟子性善论的证明程度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混为一谈。
B. 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具他思想家是不同的,他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
C. 善是人类的价值标尺,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的行为或事情就是恶。
D. 恶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因此文中孟子主张“求放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此文中孟子主张‘求放心’”错,材料中没有提及孟子主张“求放心”,无中生有。
故选D。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首先提出孟子的性善论,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论述它作为儒家思想体系基石的价值所在。
B. 材料认为宋儒真正理解了孟子,他们注意到了性善论的重要性,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C. 材料第二段引用二程的话,论证了宋儒对孟子人性论的肯定评价,和很多人信服荀子性恶论对比,揭示了当今坚持本善论的人不多。
D. 材料第四段用“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举例论证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本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举例论证”错,用“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论证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本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是类比论证。
故选D。
4.性善论不是科学的实证,而是一种价值的坚守乃至信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①孟子性善论是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
②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本善、人性应善的信仰。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结合“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应该看作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最后和最高成果”“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于,为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这样‘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可知,孟子性善论是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
结合“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太善人性应善的信仰……正如有学者所指明的,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可知,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本善、人性应善的信仰。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
5.下面材料二中,周处的人生经历,如何证明“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二: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①不在,正见清河②,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自新》)
[注]①平原:陆机,②清河:陆云。
【答案】①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被同乡的人认为是恶的存在。
②除二害后认识到自己被当作一害,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经陆云圣贤之道的开导,立志改过自新,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最终成为忠臣。
③周处的善是在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证明了人性本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可知,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被同乡的人认为是恶的存在。
②结合“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可知,除二害后认识到自己被当作一害,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经陆云圣贤之道的开导,立志改过自新,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最终成为忠臣。
③结合“就实质内涵而言,性善论仅仅意味着成为真正人的标准和方向,人性的尊严和人格力量正是通过对方向的选择、对标准的守护而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可知,周处的善是在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证明了人性本善。
材料二参考译文:
周处年少时,凶狠霸道,意气用事,是乡里的祸害。另外义兴郡的河里有蛟龙,山上有跛脚虎,都是危害百姓的东西。于是义兴人把他们叫作三横,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周处。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希望三横之中只留下一个。周处随即便去刺杀了老虎,又下水去击杀蛟龙。蛟龙有时候浮出水面,有时候又潜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始终与蛟龙缠斗不休。经历了三天三夜后,乡里人都以为周处已经死了,开始互相庆贺起来。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从水里出来了。当他看到乡亲们在为他的死庆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多么被讨厌,自此开始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于是周处来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当时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就毫无掩藏地把过去的事都告诉了陆云,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并且说:“我虽然想要改过自新,可是白白浪费了不少年少的时间,恐怕我已经什么也干不成了。”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可死矣,何况阁下的前途还大有可为。而且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显扬呢?”于是周处便努力改过自新,重新振作起来,最终成了一个忠臣孝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
路遥
(甲)一夜寒风就把不凉不热的秋天吹走了。讨厌的冬天追随着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降临在了黄土高原上。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县城周围的山野,光秃秃的,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
日月在流逝,时序在变换,我基本上仍然是老样子。自国庆节后,吴亚玲又主动找了我两次,说她要帮助我一点什么,但我都躲开了。我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躲避着她的关怀,和她更疏远了。除过乡巴佬的拘谨和胆小外,主要是我还不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尽管我看出来她是诚心的,但我既不是她的亲戚,又不是她很熟的人,凭什么要接受这种帮助呢?而严格说来,她对我还是个生人——在国庆节之前,我实际上和她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但吴亚玲的行为无疑给我的精神投射了一缕阳光。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别人一点点的同情和友爱,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
我现在越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害臊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首先把思想的焦点强烈地凝聚在这个问题上。是的,我在学习上已经到了这般落后的地步,我怎配让人尊重呢?
在这个新的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尽管饥饿使我感到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本,一切便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的松懈。可一旦离开教室,精神稍一松弛。这“弹簧”就“嘣”地一声散开了。我立刻感到浑身所有的关节都已经脱开,软得就像一摊稀泥……
好在城郊收秋的时候,我曾在那些留下庄稼茬的土地上,捡了一点土豆和十几穗并不丰满的玉米棒。我当然不能把这点干粮放在宿舍里;想了半天,才决定藏在学校后山上一个生产队遗弃了的破烧砖窑里。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跑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后,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这个地方既避人,还能遮挡点严寒。不久,期终大考开始了,我怀着充实的心情投入应试之中。考试的结果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各门平均分数竟是全班第一名!聪敏好学的郑大卫也不得不屈居第二了。
宣布完成绩后,我沉默地走出教室,像胜利了的拳击手一样,疲惫不堪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愉情绪。到了大操场上,激动的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尽管两条腿饿得软绵绵的,但很想走动,甚至想跑。
我一个人来到学校后院的大墙下,踏着那些衰败的枯草,独自溜达着。(乙)沿墙根的几棵老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条灰白而洁净,在初冬的寒风中静静地挺翘着。其中有一棵树梢上,竟然还奇迹般地留下了一片硕大的叶子,被寒霜染得一片深红,旗帜似的在蓝天下索索地招展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掌轻轻地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郑大卫。大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转身来到我面前,说:“建强,你真行啊!我真没想到你能把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圆满地解决了。那的确是太难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你不知道,咱们物理课的王老师曾说,这次物理考试他断定不会有人得一百分。我不服气,结果这道题没能答出来。可你让王老师的话落空了!这真叫人高兴。不瞒你说,这道题我现在还不会。王老师说下星期上物理时专门讲。我不想这么现成的接受,想在这之前自己非解决了不可。但现在确实又解决不了。你现在千万不要对我说出做的步骤,你知道我需要的是启发……”
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真的,大卫也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虽然原因和我不一样。他聪敏,刻苦,又很有涵养。以前,我对其他同学是躲避,而对他却可以说是敬而远之。现在,他主动为一道考题费心来找我,这同时又使我非常钦佩这个人——因我在我看来,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在学问上这么谦恭和一丝不苟。我当即告诉他,让他去看一看《物理疑难题五百解》,那上面有一道题和物理考试的这道题很类似。我告诉他,这本书我是大前天才从书店买的(他当然不知道,我为了买这本书,把当月仅剩的几毛钱菜票又重新换成了现金)。
大卫高兴地说:“太感谢你了。今天是星期六,书店关门早,我得快点去!”他匆匆地走了,健美的身影在二年级教室的拐角处一闪,就不见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
(选自《当代》,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吴亚玲主动提出给“我”帮助,“我”虽然感激却又躲避,甚至和她更疏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
B. 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落后、不配让人尊重,给“我”带来强烈的精神刺激,从此“我”刻苦攻读,终于在期终大考中获得全班第一。
C. 郑大卫向“我”请教物理最后一道试题,却又让“我”不要说出做的步骤.只想获得启发,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
D. “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可知真正的原因是“我”不会把同情和关爱当成救命稻草,怕自己的某种人格力量会被损害和削弱;
C.“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分析错误,郑大卫这样做是因为尊重“我”,也表现了他的真诚与坦荡;
D.“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分析错误,原文为“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可知“我”心情的愉快是真实的,并非虚荣心得到某种满足,而是因为通过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故选B。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且在叙述过程中夹杂“我”的内心独白,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小说以弹簧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和“ 嘣”地一声散开为喻,生动地刻画出“我”在教室内外不同的精神状态,设喻精巧,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
C. 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郑大卫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令“我”折服,以至“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
D. 小说在展现马建强的苦难生活的同时,也着意表现来自其他同学的同情、友爱与善良,从而使“苦难的日子”染上了一层亮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错误,小说对郑大卫的描写并非完全是为了衬托“我”的形象,而是为了展现那个特殊时期人物群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郑大卫同样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角色,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等特点,不仅令人折服,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而“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更多的是因为“我”对郑大卫的理解和认同,对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敬佩,而并非仅仅是因为郑大卫的某些特质让“我”折服。
故选C。
8.小说中两处画线的文字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交代时令,渲染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因贫困而凄凉的心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调。②第二句话其作用是描写一片被寒霜染得深红的叶子在寒风中招展的情景,给阴冷的天地增添了亮色和暖意,象征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奋斗的精神,表达了对主人公美好人格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交代时令,渲染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因贫困而凄凉的心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调。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由秋天迅速转入冬天的黄土高原,寒风凛冽,千山万岭变得荒凉,县城周围的山野也变得光秃秃的,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更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在这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突显了他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第二句话其作用是描写一片被寒霜染得深红的叶子在寒风中招展的情景,给阴冷的天地增添了亮色和暖意,象征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奋斗的精神,表达了对主人公美好人格的赞美。这句话描绘了一片在寒冷冬天中顽强生存的叶子,尽管周围都是荒凉和寒冷,但它依然倔强地挺立在树梢上,被寒霜染得深红,象征着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这种描写既给整个阴冷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和暖意,也表达了对主人公坚韧不拔、美好人格的赞美和敬意。
9.有评论家指出,马建强“饱受饥饿的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高贵和高尚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其精神上“高贵和高尚”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在与吴亚玲的交往中,马建强展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和对情感的尊重。②在与郑大卫的交往中,马建强则展现出了他的真诚、善良和宽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在与吴亚玲的交往中,马建强展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和对情感的尊重。当吴亚玲主动提出帮助马建强时,他虽然感激,但却因为担心失去生活的平衡和人格力量而选择了躲避。他宁愿忍受饥饿的煎熬,也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施舍,这体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性。
在与郑大卫的交往中,马建强则展现出了他的真诚、善良和宽容。当郑大卫在物理考试中向他请教时,他真诚地提供帮助,不仅教会了他解题方法,更让他理解了物理学的奥秘。这种毫无保留的帮助和分享,体现了马建强的高尚品格和对知识的尊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禹以夏王,而桀以夏亡;汤以殷王,而纣以殷亡;阖闾以吴战胜无敌,而夫差以之见禽于越;文公以晋伯,而厉公以见杀于匠丽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简公以杀于檀台;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之宫。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故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国独立,楚有中包胥而昭王复反,齐有陈单而襄王得其国。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治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古之所以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国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圣者之死,尚如此其厚也,况当世存者乎!其弗失可知矣。
(节选自贾谊《新书·胎教》)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①,无治法②。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③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度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治人:使国家安定的人。②治法:使国家安定的法。③类:指法令、制度。
[材料简介]两则材料均围绕“治国与用人”展开论述。材料一节选自贾谊《新书·胎教》,以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多国兴亡为例(如齐桓公得管仲而霸、失管仲而亡),论证“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的观点,强调民心与贤才对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主张“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材料二节选自《荀子 君道》。提出“有治人,无治法”,认为法令需依赖君子(贤才)实施,君子是“法之原”。对比明主“急得其人”与暗主“急得其势”的不同结果,强调贤才是治国根本,“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羿之法A非亡也B而羿不世C中D禹之法E犹存F而夏不世G王。
【答案】BDF
【解析】“羿之法非亡也”与“禹之法犹存”为并列结构,均为主谓句(“羿之法”“禹之法”作主语,“非亡”“犹存”作谓语),其后“而羿不世中”“而夏不世王”以“而”连接转折关系,结构对称。语气标志:“也”为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在B处断;两个“而”字表转折,引出对比内容故在D、F处断。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使……朝见,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朝”意思不同。
B. 如,像,与韩愈《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如”意思相同。
C. 具,指详尽,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的“具”意思不同。
D. 之,结构助词“的”,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
【答案】B
【解析】A项正确,使动用法,“使……朝见”/名词,“早晨”;B项错误,动词,“像”/动词,“比得上”;C项正确,形容词,“详尽”/动词,“准备”;D项正确,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为吴王,阖闾治理时,吴国天下无敌;夫差治理时,自己却成为越国的俘虏。贾谊认为,同为君王,他们的功绩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任用的人不同。
B. 陈灵公杀害了泄冶后,邓元也因为整个家族迁徙而无奈离开了陈国,在失去了两位贤士之后,陈国被楚国灭亡了。
C. 贾谊以类比的方式指出,一个人如果知道古代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却不致力于遵循安定生存的方法,这与倒着行走却希望追赶上前面的人本质上一样。
D. 在荀子看来,法制是治理的开端,但是法制施行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人。如果能够得到合适的人,那么法制就存在;而一旦失去了合适的人,法制就消亡了。
【答案】B
【解析】B项错误,原文“邓元去陈以族徙”中,“以”表动作方式,意为“带领家族”,而非“因为家族迁徙”。正确逻辑为:邓元因陈灵公杀害泄冶,主动带领家族迁徙离开陈国,而非被动因家族迁徙而离开。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答案】(1)没有贤能的辅佐和杰出的人才,能够成功立名、安定危局、延续绝续的,从未有过。
(2)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解析】(1)佐,辅佐之臣;安危,使危局安定;未之有,宾语前置,“未有之”(从未有过)。
(2)或,有的;驳,错杂;偻,弯腰(形容老人姿态)。
14.两则材料均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材料一:侧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通过历史案例强调贤才直接决定国家兴亡。
材料二:强调“人治重于法治”,认为法制需依赖人才才能有效施行,人才是法治的根本。
【解析】核心观点:
材料一:以夏商周及列国兴亡为例(如齐桓公得管仲而霸、失管仲而亡),论证“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强调贤才是治国根本,“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
材料二:提出“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认为法令需依赖君子(贤才)执行,君子是“法之原”,否定“有治法无治人”的片面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大禹凭借夏朝称王,而夏桀却使夏朝灭亡;商汤凭借殷商称王,而纣王却使殷商灭亡;阖闾凭借吴国战胜天下无敌,而夫差却因此被越国俘虏;晋文公凭借晋国称霸,而晋厉公却在匠丽之宫被杀;齐威王凭借齐国强盛于天下,而齐简公却在檀台被杀;秦穆公凭借秦国显赫的名声和尊贵的称号,而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劫持。他们之所以同样是君王,但功绩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任用的人不同。
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中时,诸侯来朝见,是因为周公在执政。赵武灵王五十岁时在沙丘被杀,是因为他任用了李兑。齐桓公得到管仲,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被称为义主;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最终身死不葬,被天下人嘲笑。一个人的荣辱,取决于他所任用的人。因此,魏国有公子无忌,失地得以恢复;赵国任用了蔺相如,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安陵任用了周瞻,国家得以独立;楚国有了中包胥,昭王得以复位;齐国有了陈单,襄王得以重掌国政。由此可见,没有贤能的辅佐和杰出的人才,能够成功立名、安定危局、延续绝续的,从未有过。因此,国家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得民心;辅佐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得贤才。得民心,百姓就会归附;得贤才,贤人就会归顺。
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披发装疯。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离开陈国,带着家族迁徙。从此之后,殷商被周朝吞并,陈国被楚国灭亡,因为他们杀了比干和泄冶,失去了箕子和邓元。燕昭王得到郭隗,邹衍、乐毅从齐国、魏国前来,于是举兵攻打齐国,将齐闵王困在莒地。燕国的土地和人口并不比齐国多,然而能够实现这样的意图,是因为得到了贤士。所以,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适合治理的百姓,得到贤才的国家显赫昌盛,失去贤才的国家危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明镜用来照见形貌,历史用来了解现在。如果知道古代导致危亡的原因,却不致力于遵循安定生存的方法,这与倒着行走却希望追赶上前面的人没有区别。姜太公明白这一点,所以封微子的后代,并重修比干的坟墓。圣人对于圣人的死尚且像这样厚待,何况对于当世活着的人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材料二:
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昏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安定的法。羿的射箭之法并没有消失,但羿的后代不再有射箭的高手;禹的治国之法仍然存在,但夏朝的后代不再称王。所以,法不能独立存在,制度不能自行施行。得到合适的人,法就存在;失去合适的人,法就消亡。法制是治理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根本。所以,有君子,法即使简略,也足以遍行天下;没有君子,法即使详尽,失去了先后的施行,无法应对事情的变化,足以导致混乱。不知道法的意义而只注重法的条文,即使博学,面对事情也一定会混乱。所以,明智的君主急于得到合适的人,而昏庸的君主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合适的人,君主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大而名声美,上可以称王,下可以称霸;不急于得到合适的人,而急于得到权势,君主自身劳累而国家混乱,功绩小且名声受辱,国家必然危亡。所以,作为君主,应当劳于寻找人才,而安于使用人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小令,完成下列小题。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5.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了一个因恋人离去、内心充满思念的女子(少妇)形象;和恋人分别之后,她的相思之苦便由心生,独倚栏杆,轻抚杨花,眼望恋人走去的方向,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忧伤更是显得深沉。
【解析】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此题结合诗中的“自送别”“相思”等词语和具体的动作“凭阑袖拂杨花雪”分析“因恋人离去”“内心充满思念的女子(少妇)”形象。
16.“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中,“拂”字用得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字好在哪里。
【答案】“拂”是轻拂的意思,曲中的女子轻拂掉眼前如雪花般飘扬的柳絮,以免挡住她远望的视线;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在恋人离去后望眼欲穿的神态,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此题先答出“拂”的对象是“杨花雪”,结合后面的“人去也”分析目的是“望远行人”,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此次是借用动作描写表现女子对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诗人将宴请宾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异曲同工。
【答案】(1)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18.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答案】B
【解析】A项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符合语境。B项不露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不合语境,语境说的是器物上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C项或许:也许。符合语境。D项留存:①保存,存放;②事物持续存在,没有消失。根据语境,这里取第一个义项。
19.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C
【解析】丙句中,应把分号改为逗号。该句为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且只有一个层次,所以要用逗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 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 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 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 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答案】D
【解析】第一处,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第二处,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第三处,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这里搭配的是“人格”,是抽象性的概念,用“锻铸”更合适。第四处,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答案】C
【解析】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都是“目标”,“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最恰当。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答案】A
【解析】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A项更恰当。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浙大紫金港校区曾挂出两条迎新横幅: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
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华,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高中是我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自己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对未来我们会有很多美好的期待,但未来怎样取决于当下的你。
对浙大的“迎新横幅”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面向“复兴中学”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以“成为一个……的人”为主题,体现你对当下的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部分:一是浙大迎新横幅,横幅分别写出了明媚的女子“不注重外在的容貌”“注重内在的气质”及“勇于奋斗(摸爬滚打)”;丰盈的男子“不虚华、不浮躁”“具有先锋精神(敢为人先、开创进取)”“勇于奋斗拼搏(摸爬滚打)”;二是导写语,将写作身份限定为“高中生”“当下”,引导同学们思考当下的自己。题干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一、面向全校(“复兴中学”)学生写的一篇演讲稿;二、主题为“成为一个……的人”;三、体现对当下的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四、提出希望与建议。
细读横幅,我们发现它给刚刚入学的迷茫的青年们指明了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式。“明媚”可以理解为“乐观”“自信”等,更多的是关注内在精神气质,而不是肤浅的外貌;“丰盈”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更强调精神的饱满、自信、昂扬;“不虚华,不浮躁”则强调了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优雅姿势”可以理解为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在内卷严重、压力山大的青年群体中,要想“优雅”可能需要实力、能力做后盾,如此引导青年该如何去做;“先锋之姿”则更看重勇敢、创新的豪迈气概。总之,横幅在价值观上传递出健康阳光的信息,在如今啃老、傍大款、急功近利屡见不鲜的社会里,倡导学生自己摸爬滚打、不虚华浮躁、奋斗拼搏等理念,无疑是给青年上了生动的第一堂课。
写作时要紧紧扣住主题“成为一个……的人”来写,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分论点可以使用材料中诸如“明媚”“优雅”“丰盈”“奋斗”等词语,也可以选择其他词语,如“勇敢”“踏实”等,只要是正能量的、积极健康的内容都可以。每个分论点,应当先阐述所选词语的含义,然后采用例证法给出正面或者反面事例,最后应该联系当下现实阐述为何要成为这样的人。最后要扣住写作身份和写作情境,即面对复兴中学的全体师生,阐述当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注意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语言表述要得体、富有激励性。
立意:
1.成为一个明媚的人(不注重外表、优雅、奋斗拼搏)。
2.成为一个丰盈的人(不虚华、不浮躁,有先锋精神,奋斗拼搏)。
3.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