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江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说明:1.本试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人们经历多少迁(xǐ)_________,每个地方都会保留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它可以是迎神赛会的社戏、令人亢奋的安塞腰鼓、粗犷奔放的信天游(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xǐ)_________ (2)亢_________
2. 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游记单元,我们看到奇绝险远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欣赏了蜿蜒而立的冰塔林;看到威严瑰奇的勃朗峰,欣赏了_________的云霞;看到纯净自然的丽江,欣赏了令人神迷的玉龙雪山……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我们增强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B. 川流不息 C. 风云变幻 D. 周而复始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B.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C. 阅读这些作品,使我们增强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D. 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增强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庐陵,是文天祥的故里。这里圣贤辈出,文风鼎盛。文天祥严谨治学,知行合一,一生崇尚修身养性、躬行实践的为学遗风,_________。时下庐陵有许多规模不一的民宿,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大多兼具浓郁的文人气息,成为读书研学、修身养性之佳所。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成就他“宋末三杰”之一的美誉 B. 深刻地影响着此地的乡风民俗
C. 成为天下人仿效的榜样 D. 传播到全国各地
6. 班级举行“声情并茂诵古诗”活动,小文准备诵读《蒹葭》。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背景音乐的一项是( )
A. 壮丽雄伟的《十面埋伏》 B. 轻快写意的《彩云追月》
C. 清逸婉约的《在水一方》 D. 悲苦辛酸的《二泉映月》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弧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作于苏轼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 词的上片用“缺月”“疏桐”渲染出宁静温馨的月夜氛围。
C. “孤鸿”是本词关键意象,这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
D. 这首词托物写怀,运笔空灵,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8.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词人怎样品格?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可( )(2)佁然( )(3)清(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 文中多处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任选一处说说其效果。
(三)默写(6分)
12.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读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
(2)《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其艰难处境。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13. 选文中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立足“河心”,记述所见景象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视角 景象 感受
由上至下观龙槽 ①_____ 震撼,惊心动魄
平视龙槽两边 河水千姿百态 ②______
③_____ 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 惊叹于河水的以柔克刚、奋力相抗
14. 从遣词造句或修辞角度,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一个批注。
15.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精神的理解。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称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行走在博物馆,你可以在一砖一瓦间,感知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抓周、立夏称重等传统习俗,这里都能体验到。
②在这里,传统非遗手艺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秦淮灯彩、南京剪纸、南京绒花、葫芦彩绘、微雕、泥塑、绳结、布艺等南京各级非遗项目齐聚于此,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这些物件仿佛都有了生命。
材料二:
①史料记载,中国金箔有近两千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南京。在南京龙潭、江宁等地,金箔的生产过程至今仍然延用古代传下的十多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打箔是其中最为辛苦的工序,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覆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1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②葛义根,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传承人。自幼跟随父辈学习打箔技艺,被称为“最后一个打箔人”。他打了一辈子金箔,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③打箔必须有两个人,一主一辅,互相配合,才能打出好箔,王必生是葛义根的最佳拍档。两个人的锤子是有区别的。葛义根使用的是主锤,7斤重;王必生拿的是辅锤,5斤重。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工具,用起来很顺手。在打箔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完成七八万次的连续锤打,才能使金箔成型。两位师傅打制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成品率高达100%,明显高于现代打箔机约80%的成品率。“被机器打坏的金箔,拿到我手里,靠我亲手敲打、补平砂眼,就能做到‘起死回生’。”葛义根对此很是“得意”。
④眼下,金箔匠人与专家们联合研制出了可以打锤的机器,能很好地控制速度、力道。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需求。金箔的需求量不断上涨,手工锤打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们发明了机械锤打。有人认为,锤打这门手艺,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在王必生看来,有很多工序不能完全交给机械,必须由人机配合。机械只是按照设定,一锤一锤地打下来,而操作的师傅,要审时度势,不断地移动包着金箔的纸包,让铁锤均匀地打在这纸包的每一个部分。如果掌握不好,纸包里的金箔,就会成为碎片。人机配合,产量明显提高了,成本也下降了。
材料三:
16. 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可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抓周、立夏称重等传统习俗。
B. 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两位师傅金箔打制技艺精湛。
C. 材料二从金箔的起源、技艺传承讲到现代变革,说明这项传统工艺完全被现代技术取代。
D. 材料三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不购买非遗旅游商品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理解非遗商品的文化内涵。
17. 针对游客不购买非遗旅游商品的原因,结合材料提出两条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宴
建安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算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新娘。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时半会儿说不清。
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1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从“大师傅”写起,为下文写大爷做乡宴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B. 本文通过写大爷备宴前“先吊了一锅清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如做乡宴一样注重本色“底味”,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C. 本文写宽心面“每碗一整根”的细节,既体现传统饮食特色,又蕴含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D. 作者提到现代婚宴,“用了很多新式调料”,是为了说明现代人不再需要传统乡宴,表达对旧习俗的厌弃。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如何表现备宴时的热闹场景的?
20. 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乡宴至美”的原因。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
21.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基本面貌。
B. 《经典常谈》以学术考据为主,语言艰深晦涩,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C. 《钢铁是怎样栋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后来受朱赫来影响,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D. 《名人传》中的三位精神巨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贡献至伟的人物。
22. 保尔·柯察金经历一系列人生挑战,铸就成“钢铁般的意志”。结合保尔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种意志的认识。80字以内。
23. 从《经典常谈》中任意选择一篇,结合其内容和价值,推荐给同学。80字以内。
五、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独家记忆。或温暖、或青涩、或拼搏……的时光,每当想起,总能触动内心某个角落。
以《_________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九江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说明:1.本试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1~2题答案】
【答案】1. ①. 徙 ②. kàng
2. 省略号(……)
【3~4题答案】
【答案】3. A 4. 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
【7~8题答案】
【答案】7. B 8. 此句用孤鸿的“不肯栖”,表现词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坚守自己的志趣,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
(二)
【9~11题答案】
【答案】9. ①. 大约 ②. 静止不动的样子 ③. 凄清
10. (1)砍倒竹子,开辟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向小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婉蜒前行,时隐时现。
11. 示例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写游鱼像在空中游弋,无所依傍,侧面烘托水的清澈透明。
示例二“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水底,鱼影清晰印在石上,通过光影效果侧面烘托水的纯净透明。
(三)默写(6分)
【12题答案】
【答案】 ① 海内存知己 ②. 天涯若比邻 ③. 芳草鲜美 ④. 落英缤纷 ⑤.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30分)
(一)
【13~15题答案】
【答案】13. ①. 黄河水排排涌来,撞向石壁,跌进深沟,碎成水雾 ②. 水的千姿百态兼容人的各种情感 ③. 细观脚下的石
14. 示例一:“涌”“挤”“撞”“推搡”“碎”等动词的使用,从不同角度描绘河水的动态,形成连贯的画面,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浪涛翻滚的全过程。
示例二:“其势如千军万马”用比喻生动展现黄河水奔腾的气势,仿佛无数士兵冲锋陷阵,充满力量感,“黄浪碎成白雪”则巧妙地将浑浊的浪花比作洁白的雪堆,画面感极强,既写出浪花飞溅的动态,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示例三:本句运用拟人手法,“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赋予河水人的动作和情绪,把原本无生命的水流写得像一群争先恐后的士兵,既表现出水流拥挤、冲撞的激烈场景,又让读者感受到河水奔涌时的热闹与力量。
15. 黄河在壶口处河道收窄,水流反而愈发汹涌,激流撞击岩石仍奔腾向前,表现了黄河在险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二)
【16~17题答案】
【答案】16. C 17. ①加强非遗类博物馆的宣传和建设,开展丰富的博物馆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②人机配合制作非遗工艺品,以提高产量,同时降低成本。③非遗传承人融合现代需求,创新实用产品,让非遗产品焕发新生命。④唤醒手工艺行业的工匠精神,让非遗手工技艺区别于廉价流水线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三)
【18~20题答案】
【答案】18. D 19. 用“嘚嘚声”“唰唰声”等拟声词,通过描写厨房里多种声音,从听觉角度渲染备宴场面忙碌与热烈。“花花草草也被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角度),烘托备宴场景的欢快氛围,强化场景的感染力。
20. ①乡宴有亲近唇齿的滋味美。②乡宴凝聚了乡村邻里的人情美。③乡宴展现特有的风俗文化之美。④乡宴寄托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保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头部受伤,昏迷了十三天才苏醒,恢复后就回到部队。这种在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即使受伤也坚持战斗的精神,体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革命的忠诚。
示例二: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后,历时三年完成小说创作。手稿丢失后仍坚持重写,最终出版《暴风雨所诞生的》,体现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身体极限,用生命践行革命信念的品质。
【23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推荐《诗经》篇,《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读这一篇,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示例二:推荐《说文解字》篇。它从仓颉造字传说引入中国文字的渊源,又从秦始皇统一文字,衍生到汉字造字和用字“六书”,让我们了解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五、写作(50分)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温暖的时光
冬夜的台灯像颗孤悬的星,把我的影子钉在草稿纸上。数学题的根号像张咧开的嘴,正朝我做着鬼脸,客厅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拖鞋擦过地板的声音由远及近,妈妈端着青瓷碗走进来:“刚温的牛奶,趁热喝。”
瓷碗边缘还留着她的指温,像只安静蜷卧的小猫。我望着碗里浮着的枸杞,忽然想起去年流感时的情景。那天我烧得像块炭火,夜里总说胡话要喝水。第二天醒来,发现妈妈趴在我床边,鬓角的碎发粘在汗湿的额头上,床头柜上摆着七个空水杯——它们像列队的士兵,沉默地守护着整夜未眠的秘密。
“发什么呆?”妈妈伸手探了探我的额头,指尖带着刚洗完衣服的皂角香,像沾了整片春天的花草。我摇摇头,猛灌了一大口牛奶,甜暖的液体滑过喉咙时,瞥见她毛衣肘部磨出的毛边。那件灰紫色毛衣是三年前买的,如今像片被岁月磨旧的云,她总说还能穿,却在我生日时悄悄捧来新羽绒服,拉链上的小熊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窗外的北风卷着雪花敲窗,像群调皮的孩子在拍门。妈妈已经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脚步轻得像片落叶。我握着温热的瓷碗,看见草稿纸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这道题辅助线应该这样画”。笔尖划过的痕迹还带着温度,像她每次帮我检查作业时,总把错误处轻轻圈起来,从不用红笔打叉,仿佛那些错题也是需要呵护的嫩芽。
牛奶喝完时,碗底沉着两颗完整的枸杞,像两只相依的红豆。我忽然想起她总说“枸杞明目”,却在我熬夜时,自己悄悄把菊花茶换成了安神的酸枣仁。台灯的光晕里,瓷碗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无数个寻常夜晚,她藏在细节里的温柔——那些温柔,早已像藤蔓攀援着岁月,悄悄开满了我的心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