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下)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有2道大题,共12页。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在机读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共51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 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A. 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 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 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 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3. 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这些史实可以用于说明( )
A. 希腊人建立了殖民帝国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环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 D. 希腊文明扩展到欧亚大陆
4. 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中亚的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中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化的图案。这表明
A. 希腊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 希腊化时期的各地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大同
C. 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向远东不断转移
D. 传播希腊文化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要原因
5. “拜占庭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延续;另一方面它又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以下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有()
①骑士文学②《罗马民法大全》③《吉尔伽美什》④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6. 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 余人。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余人。至 15 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封君封臣制度根深蒂固 B. 封建王权日益强化
C. 封建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 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7.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实现不同文明的交融。下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①创立了加纳、马里和桑海文明古国②在非洲南部建立起大津巴布韦国家
③将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④使迁入地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A. 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 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 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D. 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9. “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对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达 伽马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
③1492年的航行最终到达印度 ④航海活动带有殖民扩张色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0. 17 世纪初,英国驻威尼斯大使注意到:威尼斯曾称霸于东方贸易,但如今却毫无竞争力;曾经有无数艘千吨级的大船来回运载货物,但如今却连“一艘都看不见”。威尼斯“毫无竞争力”的原因在于()
①东西方商贸联系中断②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③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④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11.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得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了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因此,人应当是世界的主宰。对他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B. 褒扬了人的地位和价值
C. 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传播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12. 1523年,路德指出“教会绝不能插手世俗政权”,但在必要时,世俗政权可以“净化和改造教会”,世俗统治者甚至可以被认作“对教会外部事务具有权威的主教”。他提出这一观点
A. 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B. 阐释了主权在民的主张
C. 推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D.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13.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下列各项对上述“责任”和“力量"表述正确的是
A. 复兴古罗马的法律资本主义发达
B. 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法国人民支持
C. 构建未来美好社会人的理性精神
D. 抢夺海外的殖民地法国军力强大
14. 有人评论,18世纪后的英国政治体制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体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国王不得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 B. 国王权力开始受到议会的限制
C. 内阁成员既是议员也是政府大臣 D. 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15. 美国1787年宪法“逃奴条款”规定,奴隶“如逃往他州,不得因他州的法律或规章而免除此种劳役或劳动,而应……将他交出”。这一条款
A. 用法律保证了蓄奴的合法性 B.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法律原则
C. 明确了各州的法律必须统一 D. 确立了人民主权和法律至上
16. 传统的英国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体积庞大。18世纪后期,工人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英国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徙 B. 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C. 女性已经摆脱对男性的依附 D. 工业革命增强家庭成员独立意识
17. 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制定了《红茶制法书》。后又说明了西红柿、甜菜、燕麦等西洋品种的情况,并发布告询问民众,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上述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
A. 推行“文明开化” B.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殖产兴业” D.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18.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扩展。美、俄两国分别废除了本国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其共同之处是
A. 由对外战争失败激化社会矛盾引起
B. 在平定内部叛乱过程中颁布了法令
C.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留了封建残余
D.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19. 1876年,比利时倡议召开了有比、英、法、德、意等国“探险家”参加的“国际地理学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探险和开化非洲协会”。1879-1884年,刚果河流域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比利时占领。上述过程
A. 使非洲沿海开始出现殖民据点 B. 促进了刚果河流域向文明过渡
C. 表明了比利时独享非洲的利益 D. 开启了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20. “这个大市场中,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进、荷兰等国占据主要地位,它们甚至掌握着世界各地的铁路、港口、海运、银行、工矿企业和种植园等。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充满着不科等,矛盾重重,潜藏着深刻危机。”文中的“这个大市场”形成于
A. 16世纪初 B. 19世纪中期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后期
21. 1922年2月60,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条约的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以上条款签署的目的是
A. 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 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C. 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 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22. 下表是一位学者关于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特点的分析:
◆队伍比较纯洁,工人主要来自破产农民,不易形成工人贵族阶层; ◆遭受极其严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集中程度高,一半以上集中在机械制造、石油、冶金、铁路等部门的大企业中; ◆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已经形成。
这些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俄国( )
A. 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B. 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
C. 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3. 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出现相关的是
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②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③十月革命胜利的极大鼓舞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4. 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让步”理解正确的是
A. 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
B. 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 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D. 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5. 1929年,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破土动工。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到1932年,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力推动
C.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 西方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26. 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
A. 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 《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 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7. 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英国人发表了名为《今天感觉好些了吗?》的漫画: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三巨头对“生病”的地球嘘寒问暖,画面和谐而友爱。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严重破坏
②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
③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④三巨头共同“探视地球”寓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柏林墙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柏林墙的修建
A. 导致德国走向了分裂 B. 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
C. 成为冷战符号和象征 D. 引发欧洲局部“热战”
29. 1975年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免税和不限量进入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的商品进入46国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不免税。这一协定( )
A. 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更多利益 B. 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 有利于扩大欧共体的海外市场 D. 体现了双方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30. 1950年,西德、法、英、意四国的失业总人数为368.8万人,1960年为158.1万人,1965年为134.9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②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③社会福利开支的削减 ④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1. 下表展现了1950—1985年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可以看出苏联
年份 钢铁(百万吨) 汽车(千辆) 电视机(千台) 出口产品(百万卢布)
1950 27.3 65 12 1.6
1960 65.3 139 1726 5.0
1970 116.0 344 6682 11.5
1980 148.0 1327 7528 49.6
1985 155.0 1332 9371 72.7
A. 国民经济在赫鲁晓夫时期达到顶峰
B. 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C. 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
D. 始终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
32. 邓小平曾针对某国际形势提出指示:“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该指示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出台 B.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D. “9.11”事件
33. 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在一次演讲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他们。”艾德礼( )
①意在美化英国放弃殖民地的行为②忽视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
③回避了当时英国国力下降的现实④对殖民体系崩溃的分析十分全面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4. 1999年,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其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对话,寻求合作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这表明
A. 欧洲联盟等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遭遇重大的挫折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出现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
C. 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加强国际协调
D. 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对抗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9分)
35. 中世纪西欧的大学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
(1)依据材料,概括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阐释西欧中世纪大学是如何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
36.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和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历史背景,简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7.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一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859 年出版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材料二 马克思流亡英国,接触了各种工人活动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吸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成果……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终生的合作,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理论。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学习主题
甲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乙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丙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丁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2)以上是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确定学习主题,请你帮助丁组同学拟定研究提纲。(要求:标题应密切联系主题,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角度不少于四个。)
3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进行课题探究,以下是他们收集整理的一部分信息:
依据该研究小组搜集的信息,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要求:概括特征要多角度,分析要史实充分)
39. 国际调解
2025年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来自85个国家和近20个国际组织的高级代表汇聚香港,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现场签署公约,成为创始成员国。
长期以来,国际法律和争端解决机制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注重裁决判定。作为全球首个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组织,国际调解院为调解国家间争端、投资争议与国际商事纠纷提供了全新平台。这一由中国倡议并推动建立的多边机构倡导“以和为贵”,以中立第三方协助谈判取代强制裁决,较原有国际法体系中的诉讼和仲裁更具弹性,能在更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化解争端,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重要里程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推动建立国际调解院的认识?
  2024—2025学年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4 小题,共 51 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C
  21.【答案】B
  22.【答案】D
  23.【答案】C
  24.【答案】C
  25.【答案】D
  26.【答案】B
  27.【答案】A
  28.【答案】C
  29.【答案】C
  30.【答案】A
  31.【答案】C
  32.【答案】B
  33.【答案】B
  34.【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49 分)
  35.(1)特点:办学主体多元;管理自治;地域与学科特色。
  (2)阐释:大学适应宗教统治需求,培养宗教人才,维护教会思想权威和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社会精神生活的格局;城市世俗办学,顺应城市兴起后社会经济的需求;传承古希腊医学、罗马法等知识,为后续文艺复兴等运动储备知识基础;培养不同领域人才。
  36.(1)过程:印度从 17 世纪开始被英国以建立据点的方式逐步侵略,18 世纪随着英国自身发展和印度内部局势变化扩大侵略范围,到 19 世纪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2)经济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原因: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
  37.(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在工人斗争的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的很多设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
  38. 时代特征: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西欧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并开始走向政治一体化;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实力上升,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1961 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研制出 “两弹一星”,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出现经济 “滞胀” 现象: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 “滞胀”,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苏联载人宇宙飞船,美国飞船成功登月,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中国研制出 “两弹一星”,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39. 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和合” 文化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建立国际调解院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超越了你输我赢的争端解决方式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司法诉讼是西方社会争端解决的主要方式。但西方社会依赖诉讼的弊端不断凸显,当事方拒绝接受裁判的案件屡见不鲜。调解超越了司法和仲裁零和博弈的局限性,推动当事方平等对话、建立互信,不搞胁迫和施压,而是通过协商弥合分歧、沟通解决。成立国际调解院旨在实现争端各方的合作共赢,回应了各国求和平、促稳定、谋发展的共同关切,符合世界各大文明以对话化解冲突、以协商调解纷争的共同价值和普遍追求。国际调解院还倡导文明互鉴,有助于各国加深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冲突,构建更为和谐的国际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