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海省海南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默写范围为选择性必修。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展览汇聚15家文博单位的249件展品,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千古一帝”的人生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一件出自法门寺地宫的玻璃盘,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发着淡蓝的幽光,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岩石中的石英。石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单纯的石英熔点很高,需要1700℃以上,如果加助熔剂可降到1400℃以下。最好的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地中海东岸分布着大量的自然纯碱,所以那里很早就烧制出了玻璃。传说欧洲一艘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纯碱,航行在地中海沿线,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于是船员们登上沙滩,搬来木柴,并用几块纯碱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后来发现,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最早的玻璃。石英含有少量的铁,铁在一般情况下,使玻璃呈现绿色,很像绿松石。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剑身上有八字鸟篆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铨(剑)”,剑身一面装饰着绿松石,一面装饰着两块蓝色的玻璃。所以,在古人心目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的替代品。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曾经多次传入中国。439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凉,结束了西晋之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丝绸之路再次畅通,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一段有关玻璃制造的佳话由此产生。玻璃古称琉璃,玻璃是南宋之后才逐渐推广的名称。《魏书·西域传》记载:“世祖(太武帝)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关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在大同地区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地出土了一些玻璃器,其中既有典型的外国样式的玻璃器,也有从器型到成分检测都能证明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这些国产的玻璃器呈现湛蓝的色彩,如同现在大同的蓝天,所以又被称为“大同蓝”。这些“大同蓝”玻璃器的出土,可以证明《维书·西域传》中关于琉璃(玻璃)的记载所言不虚,而且制作玻璃器的原料,就在大同附近的山中。古代中国,技术的拥有者时常秘不示人,玻璃制造技术不容易传承下去。乾隆特别喜欢玻璃制品,写过多首与玻璃有关的诗,其中一首称玻璃“内外洞达称我心,虚明映物随所受”。玻璃具有其他天然材料没有的晶莹剔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因此被佛家视为七宝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被大量引进。公元7世纪,阿拉伯(唐朝文献称为大食)国家兴起,大食继承了罗马玻璃器和波斯萨珊玻璃器的制作工艺的精华,又将境外文化及风格融入其中。随着大食与唐王朝的交往,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的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繁荣。唐大历八年(773年),岭南节度使陆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乱时,在广州“诛戮舶商,没其财数百万私有之”(《新唐书·陆嗣恭传》),并将掠夺来的九寸琉璃盘献给代宗,代宗“以为至宝”。“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在唐代,有正史记载的大食国遣使来朝多达39次,而民间的往来更加频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古代中国玻璃多为境外输入,长期以来中国自身对玻璃技术的钻研不够深入和全面,玻璃技术的传承面临挑战。(摘编自杭侃《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材料二: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始终与域外文化保持着联系,文化交流贯穿于工艺发展始终。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通过文化、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本土玻璃工艺的技术、形式与审美;中国玻璃工艺对域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玻璃发展也有影响。总体上,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呈现出既独立又融通的风格面貌。古代中国玻璃交流存在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域外玻璃长期“输入”国内,持续时间久,进口数量大,远超中国玻璃对外“输出”的规模,这与人们对古代中国作为工艺大国总是向外“输出”的印象相悖。中国玻璃在古代并不发达,对外影响力弱,不像陶瓷、丝绸等工艺那样举世闻名。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玻璃制造之始至中国清代玻璃鼎盛期结束,玻璃工艺先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罗马、波斯萨珊、伊斯兰阿拉伯、威尼斯、波希米亚等地大放异彩,成为当时当地的重要工艺门类并影响世界,因此,域外玻璃持续大量进口也就不足为奇。中外玻璃工艺的交流互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域外玻璃工艺技术传入后,中国对外来技术的融合利用;二是中国玻璃工艺对外交流与传播。就玻璃工艺的起源而言,中国本土玻璃制造晚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1000年,外来工艺技术对中国的影响是必然的。同时,随着中国玻璃制作技艺的提升,玻璃制品也随着文化交流走向了世界。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玻璃的交流更为畅通和频繁,不仅包括玻璃制品的贸易交流,也包含了玻璃制作技术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天山南北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玻璃制品,其年代从西周到元代,既有域外传统玻璃成分配方的“钠钙玻璃”,亦有中国本土独有的“铅钡玻璃”,还有取用新疆当地矿物(含有氧化铅和氧化锑)制作的玻璃珠。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新疆是中国最早能制造玻璃的地方,是东西方技术交流的融合处。(摘编自郭小燕《中国古代玻璃工艺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览汇聚的众多展品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展品中有玻璃器物。B. 地中海东岸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烧制出玻璃的地域,是因为这一地域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石英原料优势。C. 北魏太武帝时丝绸之路再次畅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及玻璃制造技术的传入,北魏出现了国产的玻璃器。D. 古代中国与域外有关玻璃工艺的文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不同,但很长时间内玻璃都以域外“输入”为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玻璃古称琉璃,南宋之后逐渐改称为玻璃,大同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可以证明《魏书·西域传》中有关琉璃(玻璃)的记载的真实性。B. 越王勾践剑剑身的两面分别装饰着绿松石和玻璃,这表明在古人心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的替代品,玻璃的价值高于绿松石。C. 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玻璃被大量引进;乾隆也喜欢玻璃制品,他认为玻璃具有晶莹剔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D. 丝绸之路的繁荣,为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提供了便利,沿线地域的新疆天山南北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制造玻璃的地方。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讲述玻璃的原料、起源传说以及具体的制作过程等,展现了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B. 唐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这些交流中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间的往来。C. 古代域外玻璃长期输入中国,与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发展滞后有关,古代中国玻璃工艺不像陶瓷等工艺那样发达。D.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外玻璃贸易与技术交流更为频繁,新疆天山南北出土的玻璃制品就是历史的见证。4. 古代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为什么容易失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5. 材料二认为“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呈现出既独立又融通的风格面貌”,这样的风格面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院落三生刘厦村里的空房子越来越多。院子还在,屋子还在,只是人走远了。屋里的旧床、旧柜、墙上的旧照片还在,院中的老荒、老树、随手扔在一旁的笤帚还在,但只有四季的风抚摸着这里的白天与黑夜,只有时光没有忘记告诉它树叶该绿了该黄了。在村里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很多常年带锁的门。我在不长的过道里就看到五个。还有四五个虽然没带锁,但也是空荡荡的,院中只住着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许老人更像这个空院落的一部分,被一起遗忘了。很多老人都成了一个院子最后的留守者,用最后的岁月给予一个院子最后的陪伴。老人什么时候走,院子也就什么时候荒了。一块块地方荒芜了,就像一个个牙齿掉落了。我的村子,真的老了吗?我看见门前那一处被遗忘的院落,我活得虽然不够长,但已经见证了它的三生。那个院落的第一生,在我十一二岁之前,准确地说,我的童年看见了它第一生的结尾。那时候,胡同里的人家还没有翻盖新房,胡同还是弯弯曲曲的。我家门前正好有一个弯,弯的那边就是那家人的墙头,墙头只有一人高,为了减轻墙头上半部分的重量而垒成镂空的,所以什么都挡不住。那家人的说话声会跑出来,拾掇杂物的碰撞声会跑出来,饭菜的味道会跑出来。多少个夏天的上午,我和几个孩子在门前玩儿,就看见那高出墙头好多的石榴花特别的红。那时的我也因为石榴花的美丽而觉得那个院落里的人一定特别幸福。后来,女婿的单位分了房子,老头去世了,老太太就跟着闺女进城了。从此,留在院中的只有那棵石榴树了。不知又过了多久,在一场大雨中,一声轰鸣,那个院落的墙头倒了。院中的石榴树、水缸、低矮的蓝砖房子都暴露在了胡同里,仿佛成了胡同的一部分,不再是谁的家,从那时候起,那个院落也进入了它的第二生。没有墙头的院子,被草占领了。窗前、水缸旁、倒塌的墙头上,草茂盛着,有的还会开出几朵小花。主人把它忘了,人们仿佛把它的主人忘了。只要别动把它占为己有的念头,它就是一片荒原。这个过道的人们把拆房留下的檩条、椽子放在这里。不用的水缸在院里碍眼,也搬到这里……但也有不知趣的,将西瓜皮、烂菜叶、鸡骨头、洗衣服水、泔水倒进这里。这让我感叹,这一片废园竟有如此大的包容,那么多的垃圾、污物聚集,它依然年年青草茂盛,而且因为有食物,这里也成了野猫野狗的出入之地、蚊虫的乐园。冷落、蔑视和侮辱,反而让它生机勃勃。这里在变成荒原之后,竟长出了一棵槐树。它是砍掉的那棵树死而复生,还是谁将树枝插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它准确的来历。但它在废墟上,跟随着季节,准时发芽、开花,并在秋天,在路过的人的忽视中,落下所有的叶子,没几年,它就长得可以给路过的人乘凉了。它的第二生跟第一生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唯一的证物只有那棵石榴树和那三间低矮的蓝砖北屋。石榴树还会在初夏开花,花还是那么热烈,还会在中秋挂满裂开的石榴,除了偶尔有一两个忍不住诱惑的孩子和大人走进废园摘两三个,大多数都成了家雀、野雀的美味。而北屋就安静多了。没有锁的木门,抽丝的窗棂,反碱的墙,一遍遍被雨水冲刷着,被风雕刻着。沉默中经受着属于它的白天与黑夜。没有人进进出出,它就变得越来越神秘了。二十多年里,这个院落没有说过一句话。多少个春天的早晨,它在湿润中返青;多少个夏天的午后,它聆听着乘凉人的闲聊;多少个秋天的傍晚,它迎接着收获的农车;多少个冬天的夜晚,它被白雪覆盖;多少个普通的日子中,它等待着放学的孩子打闹着回家;多少个春节,它看着各家各户在欢声笑语中挂起红灯笼。直到一天早晨,我被三轮车的轰鸣声吵醒。父亲说对门回来了,正收拾呢。那棵石榴树又在五月开花了,火红的小花看到久别的主人回来,仿佛在风中欢呼雀跃。没几天这里就干净了,重新恢复了尊严,又过了几天,顺着胡同边便站起来了高高的墙头,大门垛气派,黑铁门严肃,那棵树被关在了里面。面对全新的封闭,我看见,那个院落进入了它的第三生。这第三生却是更加荒凉。再没有扔东西的人进入这里,再没有小动物出入这里,这个院落再也参与不到别人的生活中,再也不能跟着别人的故事悲喜,再也见不到那些熟悉的人,下面的时间需要它自己度过,独自面对春去秋来。或许唯一的造访者只是飞鸟和流云了。那棵石榴树,在欢喜了一场后,面对孤独的囚困,是否低头垂泪呢。我听见,大提琴低沉的旋律在秋风中回荡。一年后并没有看到对门任何动静,人们有些不理解这家人如此折腾的意图了。好像只是主人在土地越来越值钱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幸运,急于向人们昭告这个地盘是他的财产。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人们心中刮起的那一阵阵小风,终于汇集成了浩荡的秋风,扫荡着整个村庄。无论多么热闹,如果没有人将梦放在这里,这里再热闹也是秋天的喧嚣。生活在此处和在异乡游走的人们,他们都将梦放在了远处。他们的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我看见,这被遗忘的院落,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站在秋风中,默默地眺望着,眺望着。(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村里的空房子的现状,引出了对院落三生的叙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老去的担忧。B. 作者童年时觉得院落里的人很幸福,是因为看到高出墙头的石榴花特别红,文章以此突显孩子的无知。C. 院落的第二生中,槐树的出现以及它的生长情况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不屈,也给院落带来了一些生机。D. 文章结尾用“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来写被遗忘的院落,形象地写出了院落的寂落和作者对它的同情。7. 关于文中描写院落第二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院落被草占领,成为荒原,人们都将各种垃圾扔在这里,暗示了人们和院落主人关系很恶劣。B. 槐树的来历没有人准确知道,它在废墟上生长着,与石榴树和北屋一起见证着院落的变化。C. 院落的第二生因为有野猫野狗的出入、蚊虫的聚集以及茂盛的青草,所以并不完全显得寂寞。D. 该部分不仅是作者的感受表达,也通过对院落环境的描绘,能引发读者对生命与变迁的思考。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院落三生”各自的特点。9. 文章中说“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内涵。(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陆彦师字云房,魏郡临漳人。祖希道,魏定州刺史。父子彰,中书监。彦师少有行检,为邦族所称,长而好学,解属文,魏襄城王元旭引为参军事。以父艰去职,哀毁殆不胜丧。与兄印庐于墓次,负土成坟。公卿重之,多就墓侧存问,晦朔之际,车马不绝。齐文宣闻而嘉叹旌表其闾号其所住为孝终里中书令河间邢邵表荐之,未报。彭城王汝为司州牧,召补主簿。后历中外府东阁祭酒。兄印当袭父始平侯,以彦师昆弟中最幼,表让封焉,彦师固辞而止。时称友悌孝义,总萃一门。迁中书舍人,寻转通直散骑侍郎。每陈使至,必令高选主客,彦师所接对者,前后六辈。历中书黄门侍郎,以不阿宦者,遇谗,出为中山太守,有惠政。俄而高祖为丞相,彦师遇疾,请假还邺。尉迥将为乱,彦师微知之,遂委妻子,潜归长安。高祖嘉之,授内史下大夫,拜上仪同。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丞,进爵为子。彦师素多病,未几,以务剧疾动,乞解所职,有诏听以本官就第。岁余,转吏部侍郎。隋承周制,官无清浊。彦师在职,凡所任人,颇甄别于士庶,论者美之。后复以病出为汾州刺史,卒官。(选自魏征《隋书·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材料二:隋高祖之崩,炀帝为太子实弑之,血溅于屏风。今高祖纪书疾甚,与群臣握手歔歔相辞诀,又备书遗诏,书崩,炀帝纪书即皇帝位,皆不书弑。史为诛乱臣贼子作,当其时则讳,失其事则疑,非疑非讳,征为何书乎?徒使乱臣贼子长气耶?隋书孝义传首列陆彦师,特书其父丧,结庐依墓,负土成坟一事耳。祖父事魏,俱至显官,身又为魏襄城王元旭参军,入齐,历任至中书黄门侍郎,出为太守,周授载师下大夫,转少纳言,封男。杨坚篡周,尉迥起兵,彦师即委妻子逃归长安。周亡,隋拜尚书左丞,封子。平生践历如是,事君不忠,尚称孝乎?(选自陈继儒《古今奇闻·卷第二十六》,有删改)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文宣闻A而嘉叹B旌表其闾C号D其所住E为孝终里F中书令河间G邢邵表H荐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之,助词,与“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之”用法相同。B. 委,舍弃,与“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委”意义不同。C. 拜,任命,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中的“拜”意义相同。D. 俱,都、一起,与“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俱”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彦师年少时就有良好的操行,受到邦族称赞,长大后好学能文,曾被魏襄城王元旭任用为参军事。B. 陆彦师在父亲去世后,与兄长陆印在墓旁搭庐守孝,背土堆坟,其孝行令公卿看重,许多人前来拜访。C. 隋朝官员不分清浊等级,陆彦师因甄别士庶、任人唯贤受到人们赞美,并因此被任命为吏部侍郎。D. 隋高祖之死是隋炀帝造成,但《高祖纪》中只说高祖与群臣辞别、准备遗诏等事,没有写弑君之事。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历中书黄门侍郎,以不阿宦者,遇谗,出为中山太守,有惠政。(2)史为诛乱臣贼子作,当其时则讳,失其事则疑。14. 《隋书》和《古今奇闻》对陆彦师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台遇雨避于山亭晚霁乃归陆游溽暑不堪蜗舍陋,瘦藤扶我上危台。搏禽俊鹘横空去,卷雨狂风掠野来。壮观深知化工妙,幽寻却蹋夕阳回。悠然有喜君知否?屐齿留痕遍绿苔。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住在简陋狭小的房舍里,不堪忍受潮湿闷热的盛夏气候而登上高台。B. 奋力搏击的禽鸟和矫健的鹘鸟横飞天空,狂风裹挟着雨水掠过野外而来。C. “夕阳回”呼应了标题中的“晚霁乃归”,雨过天晴,诗人踏着夕阳归去。D. “君知否”含有疑问,表明诗人心情复杂,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悠然自得。16. 这首诗的中间四句与《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的中间四句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夏老师在讲授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时,指出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衬托了蜀道之高。(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将江或海与山对举,或营造意境,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等等,如“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夏,在阿勒泰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走出家门,踏上通往牧草地深处的小径。搜寻野生小草莓是户外漫步的一件乐事。在牧草地上,野草莓是一年中最早收获的果实。不经意间俯身,扑面而来的是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的暖烘烘的泥土气息。将及膝深的草丛拨开,只见野草莓像红宝石一般团团簇簇,在锯齿形的绿叶间闪耀——牧草地进入了野草莓旺季,而“野草莓日”也正是在六月的上半月。信手采摘一捧,尝上一口,来自大自然的甘甜瞬间在口腔里漫溢,在舌尖融化,让你忍不住来上第二口、第三口……然而,牧民们绝不会贪心到将所有的野草莓都采下,够吃了就行,剩下的,留给天上的飞鸟和草丛里的昆虫。这是牧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牧草地里有很多花、草、树,是牧民妇女提取天然染料的来源,用来给手工花毡染色。牧场毡房里的花毡,是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手工产品,从剪羊毛开始,到分拣羊毛、洗羊毛、打羊毛、擀毡子、染毛线,原材料都出自羊和植物。游牧民族为毛毡染色,不只是为了美观,来自植物的天然染料还有消毒杀菌、预防虫蛀的作用。染色就像是魔术,每种植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魔力。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牧民妇女从牧草地里的花、草、树里提取用来给手工花毡染色的天然染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19.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果实为本体另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视肌体活动为健康长寿的关键。另一种观点,则把静养看作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两种观点各有所据,各执一端。究竟谁是谁非,难以有定论。应该说,静也好,动也好, ① 。一说运动有益,便超负荷地每日跑二十公里,或者暴走两个小时,雷打不动;而坚信动不如静的,便从根本上拒绝锻炼。再好的事情,绝对化了,超过限度,也会成为灾难。此其一。其二是应辩证地看待问题。动与静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古语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同样,养生之道,要动静结合。其三是差异性,每个个体生命都有一定的差异,动与静应该适应自己的身体情况。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运动方式与运动量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切忌不要“一刀切”。再就是,动、静应各有所侧重:动,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动作,如躯体;静, ② ,如平和、淡泊的心境。动为健体,静为健心。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养生之道。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养生”的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海啸 B. 寒冷 C. 火红 D. 读书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自然中的风雨常常给我们的心灵以触动,令我们思绪纷飞。风雨也可以是生命中的助力,还可以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在风风雨雨中,我们体验,探索,升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青海省海南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默写范围为选择性必修。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A3. A 4. ①技术保密性强:古代中国技术的拥有者常将技术视为独门秘技,不愿公开传授(“秘不示人”),导致传播范围狭窄。②本土研发不足:古代中国长期依赖进口高档玻璃器,自身对玻璃技术的钻研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和积累。5. (1)独立性:①有本土独有的技术,如铅钡玻璃;②有符合本土文化的形式和审美偏好,如“大同蓝”玻璃器在器型和色彩上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2)融通性:①对域外技术、形式和审美的吸收融合,如北魏时期中国工匠融合了外来工艺,实现了技术本土化;②文化交流、传播层面上与外国文化融通,如张骞通西域后,新疆成为技术交流枢纽,出土玻璃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外工艺的深度融通。(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B 7. A8. ①第一生:完整与热闹,具有生活美感。②第二生:荒芜与自然,包容与神秘。③第三生:封闭与孤独,寂静与荒凉。9. ①“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是因为院落被高墙封闭,作者无法看到院内的具体情况,从表面上看,院内似乎与外界隔绝,没有了外界的干扰和喧嚣。②“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孤独感的强烈和广泛,不仅仅是院落或个人的孤独,而是整个乡村乃至社会变迁带来的孤独感在蔓延。(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CF11. A 12. C13. (1)(陆彦师)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因为不迎合宦官,遭到谗言(陷害),出京担任中山太守,有仁惠的政声。(2)史书是为了谴责乱臣贼子而写,在当时就隐瞒,失去了那些事实就(使人)怀疑。14. ①《隋书》在《孝义传》中将陆彦师列为首位,将其作为践行孝义思想的典型。②《古今奇闻》认为陆彦师侍奉君主不忠诚,不能称为孝。(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①这首诗的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高台看到禽鸟和鹤鸟在空中飞翔,暴雨和狂风席卷而来;诗人追寻幽静的地方,踏着夕阳归去。蕴含着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也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宁静和豁达态度。②《临安春雨初霁》的中间四句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听到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却只能闲作草书,细乳分茶。表面上表现了闲适和恬静,其实蕴含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②.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③. 臣生当陨首 ④. 死当结草 ⑤.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⑥. 澄江一道月分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18~19题答案】【答案】18. ①原句主要陈述对象为“花、草、树”,与上文的“野草莓”保持一致,展现了阿勒泰生活中自然风光带给人们的乐趣,改句主要陈述对象为“牧民妇女”,强调的重点与文段的语意不一致。②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上不如原句。19. 示例:秋季,只见火红的柿子像灯笼一般挂满枝头,在风中晃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20~22题答案】【答案】20.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运动方式与运动量也存在着差异,切忌“一刀切”。21. ①关键必须讲求适度②主要指内在的心境 22. D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