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安华侨中学、石狮八中、泉州外国语学校、泉州市城东中学
2025年春季期末四校联考试卷
高二年历史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牛梁河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有随葬镯环类佩饰、随葬镯环与动物形玉及复杂造型玉佩三类且呈现不同组合方式,并与墓葬形制、规模及位置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说明牛梁河文化时期()
A.礼器制度逐渐形成 B.开始出现等级分化
C.国家权力趋于集中 D.阶级社会发展迅速
2.《韩非子·说林上》载有一则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鞋),妻善织缟(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劝他,越人“跣(光脚)行”“被发”,“子必穷矣”。该故事反映出这一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法家反对民众迁徙
C.工商食官制度松动 D.南方地区尚未开发
3.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这反映了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郡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4.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汉书·诸侯王表》曰:“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 A.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江苏睢宁出土汉代二牛抬杠式犁耕图 B.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
汉武帝“轮台诏书”要求驻西域军队屯垦戍边 C.有利于促进西部边疆的开发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孔子和弟子的画像 D.儒学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东晋时期,以太湖流域和浙东宁绍平原为中心的三吴地区成为江南最繁荣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富豪。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余姚县,仅县南就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这些“江南土豪”得以兴起的经济因素是
A.三吴地区坐拥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民南迁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均田制推动土地获得合理利用 D.东晋政权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6.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
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7.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8.表2是1843-1893年国内城市化率。出现表中数据所示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表2
地区 1843年 1893年
城市化率
长江下游 7.4% 10.6%
岭南地区 7.0% 8.7%
东南沿海 5.8% 6.4%
长江上游 4.1% 4.7%
A.列强的侵略造成国家主权丧失 B.学习西方逐渐成主流社会思潮
C.晚清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D.清政府开埠通商举办洋务运动
9.抗战时期,“前凉”政权(两晋时期据有河西地区)受到史学界关注。陈寅恪撰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表彰自中原迁入河西的诸儒为保存传统文化作出贡献。身居北平的陈垣给学生讲授《开元释教录》,赞扬前凉政权奉晋朝正朔,坚守气节。二陈对前凉政权的称许体现()
A.历史阐释的不断更新 B.学者深厚的家国情怀
C.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D.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0.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全国有公私立的保育机构643个,收托儿童31794人。1951年各种类型的保育机构已有18940处(包括托儿所、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收容儿童共578988人,尤以农忙托儿所和工矿托儿所发展最快。保育机构的快速发展()
A.有利于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D.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1.下图为古罗马图拉真浴场的平面图。图中洗浴区位于中央,而其周围的房间曾被用于会议厅、演讲厅以及收藏希腊拉丁卷轴的图书馆,市民在这里可以阅读,也可以听演讲、参加讨论等。这反映出古罗马
A.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文化发展 B.成为后世西方城市建设典范
C.城市管道系统发展趋于完备 D.公共卫生意识获得普遍提升
12.克吕尼修道院的手抄本《圣经》用拉丁文誊写,强调“尘世是赎罪之路”;12世纪中巴黎大学的课程以神学为核心,但允许学生辩论“亚里士多德逻辑能否诠释上帝意志”等话题。而《列那狐的故事》则以动物寓言讽刺教士的贪婪,市民抄本中常见“上帝归上帝,铜币归铜币”之类的俚语。这种文化张力()
A.反映古典文化断裂 B.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以市民文化为主导 D.孕育了近代思想的萌芽
13.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14.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
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5.20世纪40年代,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历史课程以《大不列颠帝国扩张史》《英属殖民地治理典范》为核心教材。1958年,该校首次开设“东非古代文明”选修课,引入当地口述史与考古发现作为教学材料;1963年肯尼亚独立后,该校迅速将“肯尼亚民族解放运动史”设为必修课,并建立以本土学者为主导的历史研究中心。这一转变反映出()
A.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转型趋势 B.后殖民时代文化重构的政治诉求
C.全球史视野下的教育革新 D.区域一体化中的文化整合
16.根据联合国的资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总数达到1.9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与此同时,移民接纳国对吸引技术移民更加重视,共有30个国家推出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政策。这可用于说明( )
A.联合国主导人才的有序流动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C.移民文化认同感的普遍增强 D.国际性移民策略的创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8分,第18题6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研究中国古史,最为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在中国古代已注意此事······至于近世,乃知孔安国本《尚书》之伪,《纪年》之不可信,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
根据材料,指出王国维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以商朝历史研究为例,说明运用该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它事关“国之大政”,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但漕运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元明清时期漕运“河海之争”所折射出的困境就是其中之一。
-据谭其骧《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与元代漕运路线的不同,并说明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自汉代始,中国海上贸易不断发展,但宋元及之前的商船只能以承载奢侈品为主,直至明清时期,古老而著名的丝、瓷、茶等才成为大宗民生商品。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西方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东方,中西方海上贸易的地位逐渐提高。而在与周边国家的传统贸易中,明前期居重要地位的朝贡贸易,明中期之后地位大大降低。此外,明清政府秉承历代的轻商政策,加上国内外时势的影响,对民间私人的海上贸易施加了各种限制,最严格时曾实行“一口通商”,但中国商品出口量仍远超进口量,取得了重商主义者所追求的结果-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
-摘编自刘军《明清时期海上贸易商品研究(1368-1840)》
材料二表31784-1846年英国出口贸易及百分比统计表(单位:万英镑)
项目年份 总额 纺织品(%) 其他制成品(%) 粮食和原料(%)
1784-1786 1269.0 580.0(45.8) 485.8(38.3) 203.2 (15.9)
1794-1796 2177.0 1089.9(50.1) 814.4(37.4) 272.7(12.5)
1814-1816 4447.4 3023.7(68.0) 778.3(17.5) 645.5(14.5)
1824-1826 3529.8 2584.2(73.2) 677.7(19.2) 267.9(7.6)
1844-1846 5842.0 4051.2(69.3) 1092.2(18.7) 698.6(12.0)
-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
材料三
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政策,使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750-1780年期间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间的4.5%。1846年废除《谷物法》后,其自由贸易的步伐大大加快。1850年,英国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出口商品中85%以上,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了21%。
-据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海上贸易的变化并说明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4-1846年英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文化自起源之初便呈现多样性。各文化之间通过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战争等途径实现了接触、交流、碰撞,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中形成了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年春季期末四校联考高二年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B B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D B B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8分)
(1)方法:二重证据法。(2分)
(2)步骤:(6分)
①整理文献:梳理《史记·殷本纪》等重要文献中关于商朝历史,如商朝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
②搜集整理考古发现:搜集整理与商朝存在年代相关联的考古发现,如殷墟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甲骨文及其甲骨文卜辞。
③文献与考古发现互相印证: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对比文献,印证商朝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商王武丁等)和重大事件(如祭祀活动、部族战争)的真实性。若文献与考古发生矛盾(如部分商王顺序不同),再结合青铜器铭文等其他证据重新考证。
18.【答案】(8分)
不同:元代海道运输发达;明清以河道运输为主。(2分)
原因:京杭大运河漕运体系成熟,运输稳定,管理有效;漕运对沿岸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强;闭关海禁政策限制了海运发展和使用;海运管理难度大。(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答案】(24分)
(1)变化:丝、瓷、茶等商品从奢侈品转变为大宗民生商品;
贸易的主要对象从周边国家转向西方国家;
从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原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
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倭患和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商品经济的发展。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2)特点:出口总值总体呈增长趋势;出口商品以纺织品等制成品为主;
与经济周期相关;
国家政策支持。(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影响:1.推动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2.促进贸易自由化;
3.提高英国国际地位(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4.利于世界交流与发展,客观上推动亚非拉地区的近代化。(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5.过于依赖纺织业等一些老工业,为英国之后的国际竞争处于弱势埋下伏笔;
6.亚非拉广大地区日益卷入世界市场,东方逐渐从属西方。(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
20.【答案】(12分)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可以论述文化交流的原因,如:商业贸易/战争影响文化交流;
也可以论述文化交流的内容或影响,如: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还可以就文化多样性立论,如:人类文化呈现多元特征等。
【答案】
【示例1】论题:人口迁徙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论述:
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文化发展。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创立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非洲人和欧洲人来到美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亚洲各国向海外移民。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如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主导的,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的文化交汇、借鉴中,形成文化认同感,如美国和新加坡等移民社会,形成了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综上所述,人口迁徙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重构,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示例2】论题:战争冲突促进文化碰撞融合。
论述:
亚历山大东征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哲学、艺术和科学在亚历山大的征服地区得以传播和吸收,这对希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罗马共和国时期,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版图进一步扩大,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为内湖。在这一过程中,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建筑风格、文化习俗等传播到被征服地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也扩大了罗马文明的影响范围,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大军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在亚欧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空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19世纪初,拿破仑发动了史无前例的与欧洲反法同盟的战争,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但是,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传播到广大欧洲地区,使这些地区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思想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综上所述,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破坏的同时,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示例3】论题:商业贸易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论述:
古代时期,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明,中国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传入西方,推动欧洲知识传播与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天文历法传入中国,促进科技发展。
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善于经商。阿拉伯商人从事地垮欧亚非三洲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文化的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中国服饰特色融入到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中。全球贸易网络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伴随着商贸活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进一步增强,商贸活动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示例4】论题: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交流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论述:
世界不同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
公元前3100年左右,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发明了莎草纸,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建筑艺术方面也有极大的成就,他们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金字塔,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埃及文明。
在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印第安人有自己的神灵崇拜,建造了金字塔庙宇,发明了自己的历法,创造出20进制,还会使用图画文字,这些构成了美洲文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古代帝国的建立,不同地区的文明得到交流,文明区域不断扩展。
综上,世界各地文明虽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收和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新发展。
评分说明:
论题3分(只写论题,没有阐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的论题,不给分);
阐述7分(必须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没有论题,有阐述,酌情给分。论证6分,逻辑1分);
结论2分(围绕论题、阐述进行提升,才可得2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