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1、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磁山镇发掘出一处距今七八千年的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窖穴。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 开始定居生活 B.已有了原始农业C. 建立了早期城市 D.会使用打制工具2.树(种植,栽培)艺五谷(粮食),五谷熟(粮食丰收了)而民人育(百姓得以生存繁殖)。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发现于我国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是 ( )A. 稻、粟 B. 小麦、核桃C. 玉米、蚕豆 D. 马铃薯、芝麻3.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 N A 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一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C. 半坡遗址 D. 龙山文化遗址4.榫卯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有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榫卯结构示意图A. 制作精美玉器B. 制作农具骨耜C. 建造干栏式房屋D.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5.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晚会。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骨耜 B. 炭化稻粒C. 骨哨 D.象牙雕刻品6.考古发现,距今约6 0 0 0 年的陕西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和墓葬三个区,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多从事渔猎,遗址中发现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据此可知,半坡遗址属于( )A. 大汶口文化 B. 龙山文化C. 河姆渡文化 D. 仰韶文化7.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C. 农耕定居 D. 分散独居8.考古人员发现,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中,随葬品数量各不相同,其中21 座墓有猪头1 个、10 座墓有猪头2 个、6 座墓有猪头3 个、2 座墓有猪头4 个、3 座墓有猪头5 个、1 座墓有猪头14 个。据此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 )A. 畜牧业发达 B. 早期国家形成C. 出现贫富分化 D. 神权色彩浓厚9.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中提到: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两个石器时代的里程碑,已落实在人类是如何生产食物以维持生计上面。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 天然火的运用 B. 打制石器的使用C. 群居生活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10、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种植粟、黍。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生活习惯C. 生产工具 D. 文明程度11、磁山文化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因1976 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磁山而得名。磁山文化遗址具有鲜明的农业经济色彩,已发掘出的8 8 个储粮窖穴中,库存黍、粟约14 万斤。由此可见当时( )A. 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C. 居民酷爱存储粮食 D. 粟是我国先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12.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卓越的工艺创造。从下图所示文物的饰纹上可以得知( )河南三门峡出土 的花瓣纹陶钵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A. 先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B. 当时政治形态已经发生变化C. 我国绘画艺术处于领先地位 D. 生产工具冶炼技术发达1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有四大特征……而首要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大汶口文化 B. 仰韶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龙山文化14.下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D.使用未耜提高了水稻产量15、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16、 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17.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 是 ( )A.天然火的运用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现D.原始农业的兴起18.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农耕时代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这一格局主要是指 ( )A.以稻为主 B.南稻北麦C.以粟为主 D.南稻北粟19.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88个堆放粮食的窖穴,肉眼观察和灰象分析均证实为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稻谷和稻壳的遗存,有的堆积厚达1米左右。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养水稻和粟的国家C.石器锄耕技术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D.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民过上了定居生活20、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既有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21. 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的人面戴着小尖顶帽。这表明,半坡人 ( )A.生活在旧石器时代B.生活在黄河流域C.已经具备审美意识D.掌握了制瓷技术22、下列文物,能够印证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 当原始农业种植出现之后,人类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来获得食物,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D.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24.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如图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拓片,其反映了河姆渡人 ( )稻穗纹 猪纹①制作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建干栏式房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距今约7 000—5 000年的仰韶文化,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A.北京人遗址 B.良渚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生活年代 约7 000年前 约6 000年前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 (黄河流域)使用工具 磨制工具,骨耜 磨制工具,石铲、石刀原始农业 种植水稻 种植粟原始畜牧业 水牛、猪、狗 猪、狗、羊、牛、鸡原始手工业 制作陶器 制作彩陶原始建筑业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填“C”。(1)河姆渡遗址比半坡遗址出现的时间稍早。 ( )(2)半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3)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出现在大河流域。(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 )(6)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 图二(1) 图一、图二房屋在样式上存在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及其各自的优点。它们分别位于哪一流域?材料二: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 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材料三: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满足,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3) 根据材料三,列举农业 “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 “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材料二 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制或骨制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等生产工具,已进入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的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彩陶。总的来看,这些彩陶图案,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活动的写照。材料三 在山东大汶口遗址(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之一)中,考古学家发现墓葬133座,其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有100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而有的墓葬中随葬品很贫乏,4个墓总共只有十几件,为陶器、纺轮等。(1)根据材料一,我国原始农业多兴起于什么地方 分析原始农业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半坡人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所表述的不同墓中随葬品的情况,指出当时出现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原因。答案1-5BABCC 6-10DCCDA 11-15BACBC 16-20BDDAA 21-25CBBAD26、(1)A (2)B (3)A (4)C (5)A (6)A27.(1)名称及优点: 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图二是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畜。流域:图一位于黄河流域,图二位于长江流域。(2)特点: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尤以黄河、长江流域最多。(3)表现: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粮食的储备。举例: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会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能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等。28、 (1)大河流域。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过上定居生活;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物质基础。(2)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等等。(3)贫富分化。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