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culture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五、战争与文化交流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地域文化发展概况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分析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与价值异国他邦的文化吸收向外辐射、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壹秦汉先秦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奠基形成繁盛繁荣转折衰落到复兴诸子百家华夏认同秦-推崇法家汉-尊崇儒术魏晋玄学佛学盛行儒学复兴理学盛行科技发达艺术繁荣陆王心学经世致用文化总结中体西用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奠基:先秦时期(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礼崩乐坏,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文化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原因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③概况: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形成。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②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就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问题进行争论。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纲要上·12页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儒家:“仁爱”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墨家:“兼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儒家:“有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无为“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法家:”法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儒家:”德治“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基础梳理A:儒家代表 时期 主张孔子 (创始人) 春秋孟子 战国荀子 战国核心观念:①仁,关爱他人政治主张:②为政以德(民本);③恢复周礼教育贡献:④有教无类、整理六经人性善、仁政(民本)人性恶、隆礼重法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基础梳理相关史料子曰:“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摘自《论语》孔子画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A:儒家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B:道家代表 时期 主张老子 (创始人) 春秋庄子 战国世界观:①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哲学观: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朴素唯物论)③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朴素辩证法)政治观:④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崇尚逍遥自由不妄为,顺其自然基础梳理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相关史料老子画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基础梳理B:道家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C:阴阳家、墨家、法家学派 代表 主张阴阳家墨家法家邹衍墨子韩非子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倡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基础梳理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百家争鸣影响2.奠基:先秦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个时代特征:两大历史趋势:三种治国思想:四个思想派别: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①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①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局面3.形成——秦汉时期(1)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②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董仲舒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发展——魏晋时期(2)魏晋隋唐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时期①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②表现:A.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B.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C.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魏晋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繁荣:宋元时期(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2)影响: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朱熹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变化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社会化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繁荣:宋元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在哪如何求理身外心中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宇宙内在联系起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格物致知致良知材料一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中国文化概论》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①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②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史料实证◎文天祥◎贞节牌坊材料二5.转折:明清时期(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心”是宇宙的本原“知行合一”提倡“致良知”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束书不观,学问空疏◎王阳明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 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地位 南宋后的官方哲学 理学新发展,明中期后广泛传播(但非官方)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理论精神方面;“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实践调查方面。含义: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5.转折:明清时期(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转折:明清时期(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从儒家民本思想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心学空疏,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束缚思想乾嘉汉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总结阶段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 明道救世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批判君为臣纲批判空谈批判唯心主义进步束缚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读通鉴论》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 “天下为主 君为客”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1、主要思想: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社会责任。2、影响:①反对君主专制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特点。(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②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③抨击了程朱理学,使儒学获得新的发展。④局限:没跳出儒学范畴;对君主专制也仅局限于批判层面,没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主要思想及影响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史实思想层面 —自主性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器物制度文化走他人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形成成熟发展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井冈山延安西柏坡(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渐趋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时空观念6.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走向复兴:现当代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 理论形成 邓小平理论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间 概况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发展 创新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传承 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冲击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贰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123654中华文化的内涵材料: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伦理观)(1)人本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2)民本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3)意义:①人本思想: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②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士可杀不可辱”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春秋老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战国荀子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①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②两宋时期: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2)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1)表现:①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⑤《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共和国勋章◎院士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1)表现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②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价值(影响):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和而不同 (处世观)时期 表现 影响西周时期 太史伯提出不同事物之间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春秋战国 孔子和孟子认为“和”是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内涵1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2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3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4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5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6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摘自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深化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1、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2、民本思想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主张和而不同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敬天保民”“仁”“仁政”“民贵君轻”“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伦理观政治观自然观家国观价值观人生观处世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4“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插图,结合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思考:民本与民主有何区别?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1)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统治者和君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民主强调的是多数人的平等统治。(3)民本思想认定主权在君,民主思想认定主权在民。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史鉴今】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 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材料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切断传播链,武汉封城,14亿中国人“宅”家。材料3: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民为本,顾全大局和谐大同,命运共同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叁1.特点特点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本土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连续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多样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凝聚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1)7000-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2)5000年前: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②【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③【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蛋壳陶”(黑陶)玉器、祭坛、神庙1.特点时空观念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3)包容性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兼收并蓄的敦煌文化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4)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炎黄子孙,民族认同◎尊祖敬宗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叶国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化认同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5)连续性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价值当代价值: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增强民族凝聚能力强化民族认同历史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早期华夏:文化肇兴春秋战国:文化奠基秦汉时期:文化形成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是先秦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派,其思想及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学派(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D.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答案为C项。题干问的是各家学派的共性,而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A项;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排除B、D两项。C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解析:材料“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等信息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形成,故D项排除。B3.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宗法血缘关系,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来的,B项错误;法家治国思想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D项错误。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