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三《尝试创作——诗歌创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任务三“尝试创作”中关于诗歌创作的内容。教材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引导学生阅读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对诗歌的特点、表现手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安排诗歌创作任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诗歌也有了较多的阅读积累。然而,诗歌创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可能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细腻表达以及诗歌结构的构建等方面存在困难。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创作缺乏自信,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够完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诗歌知识和阅读经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突破创作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初步尝试进行诗歌创作。2.能够运用恰当的意象、节奏和韵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完成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3.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对诗歌的敏感性和创造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如意象的选择、情感的表达、节奏和韵律的把握。2.学会运用常见的诗歌创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个性,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创作。2.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畏难情绪,激发创作灵感,使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片段,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提问学生:“大家读了那么多优美的诗歌,想不想自 己也动手创作一首诗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诗歌创作。(二)重难点讲解1.诗歌创作基本要求意象选择: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它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举例说明如何选取生动、独特且能准确表达情感的意象,如用“柳树”代表离别,用“梅花”象征坚韧等。让学生思考一些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情感表达:强调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感经历,如喜悦、悲伤、思念等,引导学生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节奏和韵律:介绍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基本知识,如押韵、平仄、句式整齐等。通过朗读一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带来的美感。同时,说明在创作中不必过于拘泥于严格的格律,但要有一定的节奏感。2.诗歌创作手法比喻、拟人:讲解比喻和拟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无生命的事物具有生命感。例如,“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将月亮比作小船,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形状;“风儿轻轻抚摸着大地”,把风 拟人化,赋予了风人的动作和情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喻、拟人句的练习夸张、象征:阐述夸张和象征的运用方法。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象征则能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深层的含义,如用“海燕”象征勇敢无畏的精神。引导 学生分析一些诗歌中夸张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三)创作实践1.确定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主题的选择,如“青春的梦想”家乡的美景“友谊的珍贵”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拟主题2.构思草稿: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始构思诗歌的内容。先确定要表达的情感和选用的意象,然后搭建诗歌的大致结构,如开头、中间、结尾。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出自己的特色。3.修改完善: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倾听,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教师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节奏、韵律、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四)成果展示与评价1.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展示本小组的优秀诗歌作品。展示时,学生可以简要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2.评价环节: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先让学生自评,说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然后进行同学互评,从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 改进方向,同时对表现出色的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在创作中要注重意象的选择、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上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再次修改,形成一篇满意的作品,誉写在作文本上。2.收集至少五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它们在意象、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