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以上两幅漫画是反映什么历史时期的事件?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创造“新世界”
一、十年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充满希望的
多事之秋的
1956年
十字路口的57年
走向疯狂的58年
恢复发展的四年
严重困难的三年
想创造“新世界”,却不小心走入“乌托邦”!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1.《论十大关系》 1956.4.25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双百方针” 1956.4.28
3.中共八大 1956.9
思考:为什么是充满希望的1956年?
背景?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意义?
中共八大: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十字路口的1957年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Q1:当时中国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Q2:结合所学,哪一矛盾更主要?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三)走向疯狂的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四)严重困难的1959至1961年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
1959年—1961年中国的农村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五)全面调整的1962至1965年
(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经济)
(2)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调整
(3)七千人大会(1962年)
◎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毛泽东:“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4)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
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1964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
毛泽东:“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大的搞了,其
他狐狸漫漫地清嘛。”
刘少奇:“恐怕不能太绝对了。现在是党内外矛盾,敌我矛盾,四清四不清的矛
盾,各种矛盾交叉。”
毛泽东:“首先抓敌我矛盾性质的问题,重点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刘少奇:“还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到处都有敌我矛盾。煤炭部、冶
金部,哪个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脱口而出:“张霖之(煤炭部长)就是”
(1)国内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②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民主法治不健全。
(2)国际原因:中美关系敌对,中苏关系恶化。
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2
二月抗争
“文革”
发动
1966春夏
1969.4
中共九大
1967初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
1971.9
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1975
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破四旧”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2)1967年“一月风暴”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这次文化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毛泽东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林彪是毛泽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总纲。
(3)1967年中共九大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4)1971林彪反革命政变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谋杀失败。13日,林彪、叶群、林立果等程专机出逃,在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1972年,周恩来整顿
1975年,邓小平整顿
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6)1976 毛泽东逝世;次月,文革结束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 ,1966.8.24 自杀。
傅雷,著名翻译家。
1966年9月3日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熊十力 著名国学大师。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吴晗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1968年10月11日在狱中自杀。
翦伯赞 著名历史学家。 1968年12月18日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性质)
(三)认识
二、“文化大革命”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工业
科技国防
农业
教育医卫
外交事业
基础建设、三线建设
原子弹、氢弹、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农田建设、培育良种、科学种田
长足进步、蓬勃发展
第二次建交高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一)经济和国防成就
(1)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氢弹(1967),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4)和人造卫星(1970)。
(二)文化精神成就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③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②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①教育事业取得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发展;劳动者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外交成就
民间交流(1971年4月乒乓外交)
官方接触(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破冰之旅(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中美联合公报》(1972)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建交联合公报》(1979.1.1)
开始正常化
实现正常化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t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历史特点: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