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记者: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中,中轴意识由何而来?吕舟:“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制度,该作品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影响深远的著作,它提出的都城规划和布局思想被认为是理想王城范式。姜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模式以《周礼·考工记》为发端,至曹魏邺城和汉魏洛阳城而初具轴线布局之雏形,到隋唐长安城始成规矩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模式;迨及元明清三代之 都城——北京城,遂成中国古典城市规划设计之大观。张利芳:“中”的意识来源于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观察、探索而形成的一套时空哲学。“中”最初来源于观象授时,地中测影,绳以经纬,并衍生出四方、四时、十二辰。由此可见,确定“中”才能规划出整个宇宙,整个时空宇宙由“中”统领。这套理论形成后,古人又用来指导社会运行。这是择中立国、择中立都、择中而治观念的哲学逻辑。记 者 : _?吕舟:1267年忽必烈在营建其新的都城——大都(北京的前身)时,创新性地筑中心台,标记都城的中心点,再根据周礼的都城制度,布局中轴线建筑群“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功能内容,在继承传统都城中轴线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城市形态。随着对北京西北部水系的疏浚、整理,连接富庶南方的大运河直接与中心台附近的湖泊积水潭相连,这使得位于皇宫北部的“后市”得到了极大繁荣并延续至今。于是,13世纪新建成的元大都,在城市中心部分形成了如此景观:登上高高矗立的中心台,侧畔是高楼矗立,南望是大运河码头形成的市场,市场与积水潭、大运河水系的粼粼波光相互辉 映,更显得繁荣热闹;通过跨越运河的万宁桥,市场之南则是辉煌壮丽的皇宫,皇宫南侧是中央 衙署;再南是大都城正南门——丽正门。在中心建筑群两侧,规划整齐的棋盘状街巷,太庙、社稷坛等重要建筑,分别位于城市的东西两侧,与中央建筑群交相呼应。由中心台、市场、桥梁、皇宫、朝廷衙署和城门构成的中心建筑群,就构成了今天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最初的形态。张利芳:在考古发现中,一些数字也充分体现了中轴线的设计考量。2022年8-9月考古 发现的永定门内中轴居中石路,其宽度为4.8米,即清尺一丈(清朝一丈为十尺)五尺。先农坛 东外坛门、先农门和东内坛门、东天门的中间门道,均为国家行祭祀礼仪时的行进线路,其宽度也为4.8米。根据测量,正阳门至天桥距离为1.6公里,天桥至永定门距离也是1.6公里,均合清尺五百丈。档案中也有记载,天桥至永定门石路长五百丈,正阳桥南至天桥北居中石路长四百一十九丈二尺,若以正阳门城楼计算,则正阳门到天桥间的石路长度也是五百丈。上述尺度不是随意为之,均是都城空间设计时所运用的象数思想的折射。(摘编自王珏、何思琦《解读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 一条涌动蓬勃生命力的轴线》)材料二:“一贯到底”、阅历沧桑的北京中轴线,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建设智慧,书写着北京这座城市的磅礴气魄和绚烂底蕴,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连续统一、崇尚和平、开放包容、创新多样等多种特质的体现。在它的红墙绿瓦深处,蕴积着丰厚的东方文明内涵,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信仰和哲学,堪称解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一把钥匙”。中华民族历来讲求“择中立国”“居中而治”“天人合一”,将“和”视为“天下之达道”。北京中轴线正是“以中为尊”,对称分布,形成了和谐与平衡之力;中轴线上的紫禁城三大殿,均以“和”字命名,清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天安门、地安门名字意在祈福天下太平、社会祥和、百姓康乐;古建筑屋檐一般由中间向两端起翘,称为“反宇”,寓意对上天的敬仰。中华民族历来讲求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北京中轴线上多种宗教文化和 谐共处,正是文化包容性的表现。天坛供奉昊天上帝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儒教神话体系);先农坛供奉先农、五岳、五镇、四海等,而紫禁城的慈宁宫又是皇宫中供奉佛像的重要场所,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这四组坛庙建筑与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共同构建了北京传统、包容、多样的信仰体系。北京中轴线形态不断延展,内涵不断充实。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天安门广场,树立人民英雄 纪念碑,建起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将帝制王朝的封闭空间改建成共享场所,迎接八方来客,可谓是中轴线上的巨大创新。后来,中轴线上又建起鸟巢、水立方、奥森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大兴机场等地标建筑,见证着“双奥之城”的诞生与发展。一线中轴,铸就北京城的独特气质,既古韵古香又现代时尚,既含蓄内敛又灵动开放,既有庄严感又有烟火气,融汇古今、联通内外。这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特质。在北京未来的规划里,中轴线还将持续“生长”,陪伴着这座城,引领着这个国,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摘编自曹一寒《从北京“一线中轴”读懂中华文化》)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周礼·考工记》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影响,吕舟认为其是古代城市规划传统的发端,而姜波认为其都城规划和布局思想为理想王城范式。B. 张利芳认为,考古发现中有一些数字上的巧合,如道路宽度都是4.8米,门到天桥的距离都是1.6公里,体现了中轴线的设计考量。C. 中轴线上紫禁城三大殿都以“和”字来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和谐、“和为贵”的向往和对“和平思想”的追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D. 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天安门”“地安门”的命名体现了对天下安宁的祈求,“反宇”的古建筑屋檐则寓意敬仰上天。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空哲学,最初来源于古人心中对时空宇宙的崇拜,他们认为一切由“中”统领,四方、四时、十二辰的概念由此衍生。B. 元大都布局中轴线建筑群“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是一种创新,后来“后市”由于连接富庶南方的大运河而得到极大的繁荣。C. 北京中轴线上既有天坛等建筑所体现的儒教文化,又有慈宁宫供奉佛像所体现的佛教文 化元素,文化包容性可见一斑。D. 因北京中轴线古朴而又现代,含蓄内敛而又灵动开放,所以给人以崇高庄严神圣之感, 同时又有人间烟火气。3. 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 中轴线上紫禁城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B. 明清时期,中轴线上还修建了不少道教建筑,如紫禁城内的钦安殿、天穹宝殿和大高玄殿。C. 采取数字复原与展示技术,复原中轴线上已损毁或消失的历史遗址、遗迹以及生活场景。D. 北京中轴线处于我国都城中轴线发展进程的后半段,自元朝到当下,仍然处于演进之中。4. 根据上下文,第五段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5. 请根据上述材料内容,概括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院落三生刘厦村里的空房子越来越多。院子还在,屋子还在,只是人走远了。屋里的旧床、旧柜、墙上的旧照片还在,院中的老荒、老树、随手扔在一旁的笤帚还在,但只有四季的风抚摸着这里的白天与黑夜,只有时光没有忘记告诉它树叶该绿了该黄了。在村里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很多常年带锁的门。我在不长的过道里就看到五个。还有四五个虽然没带锁,但也是空荡荡的,院中只住着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许老人更像这个空院落的一部分,被一起遗忘了。很多老人都成了一个院子最后的留守者,用最后的岁月给予一个院子最后的陪伴。老人什么时候走,院子也就什么时候荒了。一块块地方荒芜了,就像一个个牙齿掉落了。我的村子,真的老了吗?我看见门前那一处被遗忘的院落,我活得虽然不够长,但已经见证了它的三生。那个院落的第一生,在我十一二岁之前,准确地说,我的童年看见了它第一生的结尾。那时候,胡同里的人家还没有翻盖新房,胡同还是弯弯曲曲的。我家门前正好有一个弯,弯的那边就是那家人的墙头,墙头只有一人高,为了减轻墙头上半部分的重量而垒成镂空的,所以什么都挡不住。那家人的说话声会跑出来,拾掇杂物的碰撞声会跑出来,饭菜的味道会跑出来。多少个夏天的上午,我和几个孩子在门前玩儿,就看见那高出墙头好多的石榴花特别的红。那时的我也因为石榴花的美丽而觉得那个院落里的人一定特别幸福。后来,女婿的单位分了房子,老头去世了,老太太就跟着闺女进城了。从此,留在院中的只有那棵石榴树了。不知又过了多久,在一场大雨中,一声轰鸣,那个院落的墙头倒了。院中的石榴树、水缸、低矮的蓝砖房子都暴露在了胡同里,仿佛成了胡同的一部分,不再是谁的家,从那时候起,那个院落也进入了它的第二生。没有墙头的院子,被草占领了。窗前、水缸旁、倒塌的墙头上,草茂盛着,有的还会开出几朵小花。主人把它忘了,人们仿佛把它的主人忘了。只要别动把它占为己有的念头,它就是一片荒原。这个过道的人们把拆房留下的檩条、椽子放在这里。不用的水缸在院里碍眼,也搬到这里……但也有不知趣的,将西瓜皮、烂菜叶、鸡骨头、洗衣服水、泔水倒进这里。这让我感叹,这一片废园竟有如此大的包容,那么多的垃圾、污物聚集,它依然年年青草茂盛,而且因为有食物,这里也成了野猫野狗的出入之地、蚊虫的乐园。冷落、蔑视和侮辱,反而让它生机勃勃。这里在变成荒原之后,竟长出了一棵槐树。它是砍掉的那棵树死而复生,还是谁将树枝插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它准确的来历。但它在废墟上,跟随着季节,准时发芽、开花,并在秋天,在路过的人的忽视中,落下所有的叶子,没几年,它就长得可以给路过的人乘凉了。它的第二生跟第一生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唯一的证物只有那棵石榴树和那三间低矮的蓝砖北屋。石榴树还会在初夏开花,花还是那么热烈,还会在中秋挂满裂开的石榴,除了偶尔有一两个忍不住诱惑的孩子和大人走进废园摘两三个,大多数都成了家雀、野雀的美味。而北屋就安静多了。没有锁的木门,抽丝的窗棂,反碱的墙,一遍遍被雨水冲刷着,被风雕刻着。沉默中经受着属于它的白天与黑夜。没有人进进出出,它就变得越来越神秘了。二十多年里,这个院落没有说过一句话。多少个春天的早晨,它在湿润中返青;多少个夏天的午后,它聆听着乘凉人的闲聊;多少个秋天的傍晚,它迎接着收获的农车;多少个冬天的夜晚,它被白雪覆盖;多少个普通的日子中,它等待着放学的孩子打闹着回家;多少个春节,它看着各家各户在欢声笑语中挂起红灯笼。直到一天早晨,我被三轮车的轰鸣声吵醒。父亲说对门回来了,正收拾呢。那棵石榴树又在五月开花了,火红的小花看到久别的主人回来,仿佛在风中欢呼雀跃。没几天这里就干净了,重新恢复了尊严,又过了几天,顺着胡同边便站起来了高高的墙头,大门垛气派,黑铁门严肃,那棵树被关在了里面。面对全新的封闭,我看见,那个院落进入了它的第三生。这第三生却是更加荒凉。再没有扔东西的人进入这里,再没有小动物出入这里,这个院落再也参与不到别人的生活中,再也不能跟着别人的故事悲喜,再也见不到那些熟悉的人,下面的时间需要它自己度过,独自面对春去秋来。或许唯一的造访者只是飞鸟和流云了。那棵石榴树,在欢喜了一场后,面对孤独的囚困,是否低头垂泪呢。我听见,大提琴低沉的旋律在秋风中回荡。一年后并没有看到对门任何动静,人们有些不理解这家人如此折腾的意图了。好像只是主人在土地越来越值钱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幸运,急于向人们昭告这个地盘是他的财产。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人们心中刮起的那一阵阵小风,终于汇集成了浩荡的秋风,扫荡着整个村庄。无论多么热闹,如果没有人将梦放在这里,这里再热闹也是秋天的喧嚣。生活在此处和在异乡游走的人们,他们都将梦放在了远处。他们的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我看见,这被遗忘的院落,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站在秋风中,默默地眺望着,眺望着。(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村里的空房子的现状,引出了对院落三生的叙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老去的担忧。B. 作者童年时觉得院落里的人很幸福,是因为看到高出墙头的石榴花特别红,文章以此突显孩子的无知。C. 院落的第二生中,槐树的出现以及它的生长情况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不屈,也给院落带来了一些生机。D. 文章结尾用“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来写被遗忘的院落,形象地写出了院落的寂落和作者对它的同情。7. 关于文中描写院落第二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院落被草占领,成为荒原,人们都将各种垃圾扔在这里,暗示了人们和院落主人关系很恶劣。B. 槐树的来历没有人准确知道,它在废墟上生长着,与石榴树和北屋一起见证着院落的变化。C. 院落的第二生因为有野猫野狗的出入、蚊虫的聚集以及茂盛的青草,所以并不完全显得寂寞。D. 该部分不仅是作者的感受表达,也通过对院落环境的描绘,能引发读者对生命与变迁的思考。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院落三生”各自的特点。9. 文章中说“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内涵。(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南阳张释之为骑郎,十年不得调,欲免归。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①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材料二:狄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②,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抓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选自刘昫《旧唐书 ·狄仁杰传》,有删改)[注]①上,指汉文帝。②象魏,古代宫廷外的一对高建筑,为悬示教令的地方。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敝A徒B文具C而无D实E不闻F其过G陵迟H至于土崩。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应当,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当”意思不同。B.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中的“前”用法不同。C. 且,况且,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且”意思和用法相同。D. 作,制定、制作,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作”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张释之历时十年未得升迁,曾打算辞官返归故里,袁盎知道他贤能,就向汉文帝推荐了他。B. 材料一汉文帝听从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任命虎圈啬夫为上林令;后还任命张释之为公车令。C. 材料二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里判决的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没有喊冤上诉的人。D. 材料二权善才因砍伐昭陵柏树被告知朝廷,高宗欲杀之,狄仁杰据法力争,最终权善才被免去处罚。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2)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14. 请简要概括张释之和狄仁杰的行为所体现的共同品质。(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 发白居易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八戒①夜持香火印,三光②朝念蕊珠篇。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注]①八戒,指佛教中的八种戒律,此处借指持斋诵经。②三光,指日、月、星三光,此处代指道教的经典。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B. “瘦仙”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形象,也蕴含了超脱世俗、淡泊名利之气。C. 颈联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诗人早晚都潜心于佛道修行,寻求心灵的寄托。D. “其余便被春收拾”运用比喻手法,写其他的时光都被春天打理得井井有条。16.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哪些日常活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 ,________”两句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虚和蔼的态度。(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 ,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譬喻,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通过大与小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显示出词人豪迈、超然、旷达的气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别把叹气想得太糟,它其实只是一种深呼吸。我们总是把叹气与悲伤、疲惫这些情绪联系在一起,即使什么都没发生,我们也会叹气。当你只是一个婴儿时,叹气的频率甚至比现在还高,每隔几分钟就需要叹一次气来更新吸入的氧气。所以,叹气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生理行为。只要活着,我们就会呼吸;只要还有呼吸,( A )。( B ),偶尔会在工位上偷懒,而叹气就是它们的监工。当你正常呼吸时,肺泡中的气体交换可能不是完全有效的,部分肺泡会在角落里偷偷“摸鱼”。如果呼吸长期缺乏变化,肺泡就会塌陷。叹气就是为了让这些肺泡重新上工,它的气量比平时的多两倍多,能够使肺部塌陷和通气不足的区域重新膨帐,以此保证肺部的正常功能。叹气就像你的老板,突然走过来敲敲你的桌子说:“还楞着干什么?快干活啊。”有学者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设置了两项完全不同的任务来观察人们在不同状态下的叹气频率。第一项任务要求参与者放松地观看一部记录片,而且不需要在看完后回答相关问题;第二项任务是要求参与者在不能说话、咕脓或动嘴唇的情况下,完成象“361+7÷24×2+13”这样的心算题目。结果显示,与第一项任务相比,参与者在执行第二项任务时诱发了在高压力场景中的精神负荷,呼吸频率加快,吸气和呼气的时间缩短,叹气频率大大增加。因此,在产生消极情绪的状态下,人会更容易叹气,它会作为一种行为的反应条件发挥作用,促进情绪的排解和恢复。你 甲 地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完成任务、发送文件、关闭网页,动作一气呵成,随即躺倒在椅子上长叹了一口气。所以,人不只是在工作时会叹气,在完成任务后( C )。当我们的注意力持续集中时,呼吸的变化就会大大减少,进而导致肺部气体交换的效率越来越低,而叹气能够恢复呼吸的变异性,使气体的进出更加 乙 。叹气对维持身心健康 丙 ,你可以把叹气作为重启身体和自我觉察的信号,它提醒你正处于高压或负面的状态当中,应该赶紧站起来伸伸懒腰,给神经松松绑,让生活喘口气。18. 请在文中括号A、B、C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 请在文中甲、乙、丙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文章第三至五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四处并改正。21.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叹气”,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山水 B. 象牙 C. 心疼 D. 立春22. 文中的“摸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引号?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宋人卢梅坡在《雪梅二首》(其一)中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对梅和雪都给予了认同。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处,人亦如此,人正是靠“认同”在大千世界雕刻自己的形象。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A 2. C3. C 4. (示例)问题:北京中轴线的营建,基于什么考虑?理由:①前四段围绕“中轴意识来源”展开,后续应自然过渡到“营建目的”。②吕舟的回答提及古代都城按《周礼》布局及其水系疏浚的功能设计,张利芳提到考古发现中“尺度”体现的象数思想,均指向营建都城时对制度传承,功能规划与哲学思想的综合考量。5. ①折射了“择中而治”观念和象数思想。②体现了中华文明精神的连续统一。③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中为尊”“中正仁和”等精神。④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兼容并蓄”精神。⑤体现了不断延展,不断充实的“创新改变”精神。(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B 7. A8. ①第一生:完整与热闹,具有生活美感。②第二生:荒芜与自然,包容与神秘。③第三生:封闭与孤独,寂静与荒凉。9. ①“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是因为院落被高墙封闭,作者无法看到院内的具体情况,从表面上看,院内似乎与外界隔绝,没有了外界的干扰和喧嚣。②“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孤独感的强烈和广泛,不仅仅是院落或个人的孤独,而是整个乡村乃至社会变迁带来的孤独感在蔓延。(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AEG11. B 12. D13. (1)车缓缓前行,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的弊病,张释之都如实回答。(2)魏文帝将要迁徙百姓,辛毗拉住他的衣襟进谏,其谏言也被采纳任用。14. ①正直,有担当。以国家利益和公正原则为重,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勇敢。面对皇帝的错误决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惧权势。(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①描绘了诗人终日歌吟、持戒修行、清晨诵读、闲游醉眠等日常活动。②表达了诗人晚年对名利的淡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和平静的生活状态的享受。(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以地事秦 ④. 犹抱薪救火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着我扁舟一叶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A我们就会叹气 B肺里的肺泡和你一样 C也会忍不住长舒一口气19. 甲:屏气凝神(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乙:畅通无阻(畅行无碍)丙:至关重要20. 膨帐—膨胀 楞着—愣着 记录片—纪录片 咕脓—咕哝 象—像21. D 22. ①“摸鱼”,文中指偷懒、懈怠工作。②“摸鱼”原指在水中捉鱼,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样将抽象的理论作用具象化,语言通俗易懂。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