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西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考察范围: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
1.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后,某海岸的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一年的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现有植被分布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该海岸上枸杞和柽柳之间的竞争程度比獐毛和白茅之间的竞争程度弱
D. 互花米草虽然能够保滩护堤、抵御台风、消减海浪,但其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能在海岸带快速蔓延,因此在人工修复选择植物种类时应慎用
2.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其依据是(  )
A. 转入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杂交,形成新的病原体
B. 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其成为“超级杂草”
C. 科学家赋予了转基因生物某些特殊性状,增强了它们在该地区生存条件下的竞争能力
D. 植物花粉传播距离及存活时间有限,有些农作物是自花受粉,不会将花粉传播给其他植物
3.利用卷心菜发酵制作泡菜过程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数量和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和乳酸菌均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发酵初期乳酸菌建立了明显的菌种优势
C. 前6 d pH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代谢引起 D. 发酵中期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增殖
4.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是指只含一套染色体,但拥有类似于正常干细胞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群。利用小鼠建立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外受精前应将卵母细胞培养至M Ⅰ中期
B. 建立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中只含一条性染色体X或Y
C. 上述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核移植等操作
D. 理论上可用物质激活卵母细胞完成M Ⅱ实现由①直接转变为④
5.假设在树林里散养的某种家禽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不考虑该种家禽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点时该家禽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a点时环境开始对该家禽种群数量的增长产生阻力
C. b点时该家禽种群的出生速率与死亡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
D. 若该图对应的生物为老鼠,则应在c点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6.某山地并入自然保护区后,山兔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某研究机构对达到K值后的山兔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随机布设100个笼子,统计所捕获的山兔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兔种群增长过程中,a、c两点的环境阻力相同
B. 山兔种群增长过程中,a、c两点的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
C. 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
D. 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改变
7.下表是培养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培养基中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四类物质 B. 该培养基可用来培养硝化细菌,不能用来培养酵母菌
C. 该培养基在培养硝化细菌时,需要密封 D. 要用该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需要加入葡萄糖作为氮源
8.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B. 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 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
D.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
9.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吸取适量的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B. 计数时如果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低
C. 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会导致估算结果比实际种群数量偏小 D. 增大酵母菌起始浓度,不改变K值但会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
10.下图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优质奶牛的简易流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后代丁牛与甲牛的遗传物质基本相同,与丙牛无遗传联系
B. 过程①通常置于含有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C. 过程②的核为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此时细胞处于MⅡ期
D. 过程③常使用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物理方法激活
11.“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种养模式近年来在许多地方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虾蟹等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水稻和虾蟹等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
B. 遵循整体原理,应该在水资源丰富、降水多的地区推广这种种养模式
C. 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D. 虾蟹和稻田害虫间可形成既捕食又竞争的复杂种间关系,大大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1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人工饲料中被同化的能量。图2所示为该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简图,其中甲~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
B. 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3条食物链
C. 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b2、c2
D. 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b3/(a2+d1)×100%
13.圆褐固氮菌可独立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且能够分泌生长素。巨大芽孢杆菌可将有机磷降解为可溶性磷。二者组合可将有机厨余垃圾迅速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为制备分解有机厨余垃圾的微生物菌剂,某科研小组对两种菌种进行了最佳接种比例的探究实验,得出如图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氮源
B. 统计活菌数量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 处理该厨余垃圾,两种菌种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2
D. 两种菌种的组合菌剂还可制成微生物肥料施用到土壤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4.某学生小组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个经过灭菌的装有一定量培养液的试管中,每天同一时间检测、估算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检测
B. 计数操作时应先盖好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再滴入菌液
C. 该酵母菌种群未来的种群密度将长期维持在1.3×108个/mL
D. 从开始培养到第5天,该酵母菌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
15.传统发酵技术促进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应挑选新鲜葡萄去除枝梗后用蒸馏水冲洗、沥干再榨
B. 果醋发酵的菌种是乳酸菌,在缺少糖源和氧气时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
C. 为了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需控制泡菜腌制时间和食盐用量
D. 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制作酸奶时应在牛奶中添加适量抗生素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3分)
16.如图是地球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的浓度
B. 阶段5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C.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传递
17.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如图所示的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作为诱导剂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是筛选杂交瘤细胞
D. 小孔中的细胞经过增殖后,均会产生所需特异性抗体
18.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其他微生物不能产生纤维素酶,不能利用纤维素。某生物兴趣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大致步骤如下:土壤取样→用液体培养基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鉴定。使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原因是(  )
A. 可获得大量纤维素分解菌 B. 便于稀释涂布平板
C. 纤维素分解菌只能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 D. 用液体培养基可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19.抗体的制备经历了细胞学层面和分子学层面两个合成途径的研究。下图是利用生物学技术制备抗体的两条途径的模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至②所获取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B. 过程③至⑥获取抗体的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C. 过程⑤需要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聚合酶 D. 体外扩增V1基因的技术称为PCR技术
20.甲、乙、丙、丁四个群落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分布情况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
B. 群落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生活着大量的树栖和攀缘动物
C. 群落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不存在生物多样性
D. 群落丁缺乏高大的乔木类植物,但仍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21.泡菜是利用一定浓度盐水泡制蔬菜,经发酵制成的食品。其民间制作工艺如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的盐水中有时要加入一定量的“陈泡菜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菜制作过程中往往要向泡菜水中加入花椒等香辛料,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亚硝酸盐含量,影响其含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盐用量、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泡菜发酵过程中优势菌数和主要代谢底物浓度变化曲线。
①由图甲可以看出,泡菜发酵初期各菌种的种间关系主要是_______,由图乙可以看出,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主要消耗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细胞代谢类型及图甲曲线,推测发酵6天后醋酸菌和酵母菌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我国已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下图是转基因抗盐马铃薯的培育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取抗盐基因,可以从碱蓬细胞研磨液中提取抗盐基因的    来合成DNA。
(2)上图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最好选用限制酶        切割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质粒,不能使用SmaⅠ切割的原因是                。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在抗盐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片段。
(3)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上的原因是  。
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抗盐基因插入马铃薯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上,从而使抗盐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          。
(4)从个体水平上检验转基因抗盐马铃薯是否培育成功的方法是  。
23.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C表示    ,F的粪便能被微生物分解,则该种情况下,F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的同化量。
(2)图2中初级消费者为    ,相当于图1中的    。图2中种群丙在a、b、c、d四个点时,    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3)某地区由于D数量短时间内的急剧增加,导致当地土壤旱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试从食物链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措施或方案来控制D的数量,并解释原因:    。
(4)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图中①代表的能量主要通过    作用以    的形式散失;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3kJ/m2·a。
②试分析图中顶位肉食动物数量少的原因:    。
24.RecQ4解旋酶基因缺陷会引起人患有某种遗传病。该病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患者,这类患者体内的RecQ4解旋酶基因正常,若其体内的某种抗体可与RecQ4解旋酶结合,使RecQ4解旋酶失去活性,从而患病。现有小鼠若干,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大量抗RecQ4解旋酶抗体(mAb),用于临床治疗,制备过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B淋巴细胞取自_______的小鼠体内,①过程常用_______(至少答出2点)等方法诱导融合。
(2)能够在图中②培养基上生长的为_________细胞,在③的多孔培养基上要进行_______的检测。
(3)在乙试管中进行杂交瘤细胞培养的过程中,要将试管放在含_______________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
25.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的高效抗癌物质,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是扩大紫杉醇来源的重要途径。下图为三种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与紫杉醇产量的数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南方红豆杉叶为原料获得生产紫杉醇的愈伤组织需要通过细胞的_____,愈伤组织细胞具有较强的_______能力。这一技术的成功实现了组织培养技术在一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即________。
(2)对比分析两个曲线图可知:培养后期紫杉醇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答三点);与传统方法获得紫杉醇相比,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具有_______(答两点即可)等优点。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环境越来越复杂,物种越来越丰富,所以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正确;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主要是由地形的变化引起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该海岸上枸杞和柽柳共同生活在超高潮带,而獐毛和白茅分别生活在高潮带和中潮带,獐毛和白茅生活的区域带不同,则竞争程度比枸杞和柽柳的弱,C错误;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若盲目种植,则有可能造成物种入侵,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在人工修复选择植物种类时应慎用,D正确。
2.【答案】C
【解析】病原体与外源基因杂交,产生的新病原体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但不能称之为“外来物种”,A错误;“超级杂草”体现了基因污染,但不是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的依据,B错误;转基因生物具备了某些特殊性状,增强了竞争能力,它们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C正确;植物花粉传播距离及存活时间有限,如禾本科植物的花粉在适宜环境中只能存活1~2 h,还有些农作物是自花受粉,如大豆,不会将花粉传播给其他植物,这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一面,不会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D错误。
3.【答案】A
【解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所以乳酸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项错误;由曲线信息可知,发酵初期乳酸菌建立了明显的菌种优势,B项正确;前6 d pH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代谢产生乳酸引起,C项正确;发酵中期,装置中不含氧气,但酵母菌数量上升,这是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增殖的结果,D项正确。
4.【答案】ABD
【解析】外受精前应将卵母细胞培养至减数分裂Ⅱ中期,A错误;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为X染色体或Y染色体,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为X染色体,由图可知,在建立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过程中,是去除雄原核,所以获得的单倍体干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而不含Y染色体,B错误;由图可知,在培养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过程中,首先发生体外受精,然后通过核移植去除雄原核,再对去除雄原核的细胞进行培养,C正确;激活卵母细胞完成MⅡ得到的是卵细胞和极体,二者都不具备分裂能力,所以不能得到单倍体胚胎干细胞,D错误。
5.【答案】C
【解析】在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家禽种群数量达到K/2,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种群数量增长面临的环境阻力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B错误;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该家禽种群的出生速率与死亡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C正确;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尽早,至少应在b点之前进行防治,一般在低密度时期进行防治,如a点,D错误。
6.【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因此c点时种群密度大于a点,所以c点的环境阻力大,A错误;a、c两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所以a、c两点的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B正确;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初捕数/种群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所以种群数量=32×36÷4=288只,但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为144只 hm2,C错误;山兔种群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会不发生改变,D错误。
7.【答案】B
【解析】该培养基中缺少碳源,A错误;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该培养基中有硝化细菌能够利用的氮源NH4NO3,可以培养硝化细菌,酵母菌是异养生物,该培养基不含碳源,所以该培养基不能培养酵母菌,B正确;硝化细菌是好氧细菌,该培养基在培养硝化细菌时,不需要密封,C错误;用该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需要加入葡萄糖作为碳源,D错误。
8.【答案】B
【解析】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的习性、热源,A错误;酒精可以杀死采集的小动物,吸虫器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保存,B正确;取样器取样法是采集小动物的方法,C错误;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应该用记名计算法进行调查,D错误。
9.【答案】D
【解析】酵母菌计数时应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再取样,A错误;计数时如果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使盖玻片下的培养液体积增大,计数结果偏高,B错误;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只要操作正确,不会影响估算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增大酵母菌起始浓度,不改变K值,但会使种群数量更快达到K值,即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D正确。
10.【答案】D
【解析】后代丁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甲,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乙牛,则丁的遗传性状由甲和乙的遗传物质共同决定,与代孕奶牛丙无遗传联系,A正确;过程①通常置于含有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95%的空气+5%的CO2)中进行培养,B正确;减数分裂Ⅱ中期(MⅡ期)的卵母细胞中的“核”其实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去核是去除该复合物,C正确;过程③重组细胞还需用电刺激(物理方法)、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化学方法)激活以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D错误。
11.【答案】B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故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A正确;在水资源丰富、降水多的地区推广这种种养模式遵循的是协调原理,B错误;杂草的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C正确;虾蟹和稻田害虫间可形成既捕食又竞争的复杂种间关系,营养结构变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12.【答案】D
【解析】碳循环指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未知,B错误;粪便是未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因此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b2,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该农场中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值为b3,第二营养级同化的全部能量为a2+d1,因此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b3/(a2+d1)×100%,D正确。
13.【答案】C
【解析】虽然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圆褐固氮菌的氮源来自于空气中的氮气,巨大芽孢杆菌的氮源来自于培养基。A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都能获得单细胞菌落,达到分离的目的,稀释涂布平板法还能对微生物计数,B正确;实验的因变量是有机垃圾的分解量(以二者的有效菌落数为指标),接种量比例为1:2的有效菌落数小于接种量为1:1的有效菌落数,故接种量比例1:1时分解有机厨余垃圾的能力强。C错误;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要吸收一定量的含N、P的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营养物质,圆褐同氮菌可独立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且能够分泌生长素。巨大芽孢杆菌可将有机磷降解为可溶性磷,二者能为植物提供含N、P的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营养物质,故两菌种的组合菌剂还可制成微生物肥料施用到土壤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正确。
14.【答案】C
【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一般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B正确;据图可知,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3×108个/mL,但后期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等,种群密度会下降,C错误;从开始培养到第5天,种群增长曲线类似于S形,改时间内该酵母菌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D正确。
15.【答案】C
【解析】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冲洗,并除去枝梗。不可反复冲洗,以免将葡萄上的酵母菌冲洗掉,影响酵母菌的发酵,A错误;果醋发酵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为好氧菌,发酵应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错误;在泡菜腌制过程中注意腌制的时间,控制好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都易使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正确;
乳酸菌属于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所以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D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答案】ABC
【解析】阶段2和阶段3由于植物出现而形成森林,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浓度,A正确;阶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回升,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B正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引发气候变暖,C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D错误。
17.【答案】AD
【解析】制备杂交瘤细胞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细胞培养需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但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没有利用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作为诱导剂,诱导细胞融合,B正确;由题意知,骨髓瘤细胞中核酸的合成能被氨基蝶呤阻断,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骨髓瘤细胞不能增殖,杂交瘤细胞能增殖,从而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C正确;小孔中增殖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所需要的特异性抗体,需要进一步筛选才能获得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错误。
18.【答案】AB
【解析】使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另一方面便于稀释涂布平板。纤维素分解菌也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鉴别纤维素分解菌使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19.【答案】ABD
【解析】过程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需要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
20.【答案】ABD
【解析】群落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如仙人掌科植物),动物类型为蜥蜴、跳鼠等,符合荒漠群落的特征。荒漠环境恶劣,动植物均演化出独特适应方式,A正确;群落乙中植物种类丰富(乔木、藤本植物),动物以树栖和攀缘生活为主(如松鼠、猴类),符合热带雨林群落的特征。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为树栖动物提供丰富栖息场所,B正确;群落丙中物种少(苔草、驯鹿),属于苔原群落。尽管物种丰富度低,但仍存在物种多样性(如苔藓、地衣、驯鹿等),且群落结构包括简单的垂直分层(低矮植被)和水平镶嵌,C错误;群落丁缺乏高大乔木,以草本植物为主(如禾本科、豆科),属于草原群落。草原群落虽垂直结构较简单(草本层、根系层),但仍存在水平结构,D正确。
三、非选择题
21.【答案】(1)增加发酵菌的数量
(2)调节泡菜的风味,防腐杀菌
(3)腌制的时间 温度
(4)①竞争 蔗糖(或蔗糖和葡萄糖) ②醋酸菌为好氧细菌,6天后发酵装置中氧气耗尽 酵母菌耐酸性弱,不能适应发酵液的pH
【解析】(1)制作泡菜的盐水中有时要加入一定量的“陈泡菜液”,原因是“陈泡菜液”中含有数量较多的泡菜发酵菌(乳酸菌)。
(2)向泡菜水中加入花椒等香辛料的目的是调节泡菜的风味,同时具有防腐杀菌作用。
(3)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盐用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
(4)①分析图甲、图乙曲线可知,泡菜发酵过程中各菌种为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而发生竞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主要消耗的营养物质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②醋酸菌为好氧细菌,而泡菜发酵过程中氧气会耗尽,形成无氧环境,醋酸菌死亡;发酵过程中pH降低,对耐酸性强的乳酸菌影响较小,而对耐酸性弱的酵母菌影响较大,酵母菌死亡。
22.【答案】(1)mRNA
(2)EcoRⅠ和HindⅢ SmaⅠ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和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DNA
(3)T-DNA是可以转移的DNA(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稳定维持和表达
(4)将转基因马铃薯幼苗栽种在盐碱地或较高浓度盐溶液中,观察是否能正常生长
【解析】(1)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时可以利用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cDNA。(2)图中质粒的标记基因为抗生素抗性基因,而SmaⅠ的切割位点就在该基因和目的基因上,因此用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 Ⅰ切割,则应该用EcoR Ⅰ和Hind Ⅲ切割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质粒。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3)农杆菌中Ti质粒上的T-DNA是可以转移的DNA,可以将目的基因带入马铃薯细胞,并将目的基因插入马铃薯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上,从而使抗盐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4)检验转基因抗盐马铃薯是否培育成功,从个体水平上来讲,可以将转基因马铃薯幼苗栽种在盐碱地或较高浓度盐溶液中,观察是否能正常生长。
23.【答案】(1)E  分解者  一
(2)乙  F  a
(3)适量减少F的数量,减少D的食物或增加B的数量,增加D的捕食者
(4)呼吸  热能  14.08%  131.93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在每个能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解析】(1)图1中E能利用光能,E是生产者。E与A双向箭头,则A是大气中的CO2库、EFDB都有箭头指向C,C是分解者、FDB是消费者。F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并不是F本身同化的能量,这些能量最初来自于F所摄食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的生物,F是初级消费者,上一营养级是生产者E,因此F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E)的同化量。
(2)图2中,从曲线起点上看,乙的数量对于丙,丙的数量多于甲,之间关系为捕食关系,因此乙、丙、甲都是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因此图2中初级消费者为乙,相当于图1中的F。种群数量最大时,其种内斗争最剧烈,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a时期种群数量最大,因此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a期。
(3)据图1可知,EFDB共同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是E→F→D→B,D数量短时间内的急剧增加,导致当地土壤旱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想控制D的数量,可以从它的食物或者天敌的角度考虑,因此可以适量减少F的数量,减少D的食物或增加B的数量,增加D的捕食者,进而控制D的数量。
(4)①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若分成四部分,则是指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还有未利用的部分,因此图中①代表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据图可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为111.73(×103kJ/m2·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5.73(×103kJ/m2·a),因此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15.73÷111.73×100%=14.08%。由于该生态系统由有外部有机物的输入,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的输入,即111.73+3+5.2+12=131.93(×103kJ/m2·a)。
②因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在每个能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损耗,流到更高营养级中的能量会越来越少,因此顶位肉食动物数量较少。
24.【答案】(1)注射过RecQ4解旋酶抗体  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电激
(2)杂交瘤  特异性抗体
(3)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  为细胞代谢提供氧气,CO2可维持培养液的pH
【解析】(1)为获得体内具有产生抗RecQ4解旋酶抗体的B淋巴细胞,需向小鼠体内反复注射RecQ4解旋酶抗体,但获得的B淋巴细胞并不能无限增殖,因此需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题图①过程表示细胞融合,动物细胞融合方法有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电激等诱导因素促进融合。
(2)题图②表示选择培养基,能够在图中②培养基上生长的只有杂交瘤细胞;题图③表示用96孔板培养和筛选杂交瘤细胞(每一个孔中尽量只接种一个杂交瘤细胞);在③的多孔培养基上要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以便筛选出产生mAb的杂交瘤细胞。
(3)动物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 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 pH。在进行细胞培养时,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并将它们置于含有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的 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因此在乙试管中进行杂交瘤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将试管放在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目的是为细胞代谢提供氧气,CO2可维持培养液的pH。
25.【答案】(1)脱分化  分裂、分化(分生)  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培养的细胞数量减少、某些代谢产物积累等  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氧气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产量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解析】(1)以南方红豆杉叶为原料获得生产紫杉醇的愈伤组织需要通过细胞的脱分化过程,愈伤组织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分化能力。这一技术的成功实现了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对比分析两个曲线图可知,培养后期,活细胞数量减少、某些代谢产物积累等导致紫杉醇产量下降。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O2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与传统方法获得紫杉醇相比,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具有产量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优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