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开封前注意保密
揭阳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
本试题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在这第四种态度中,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唤”。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摘编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是一位木商,你看古松的目光脱离不了你一贯的商人心习,最先看到的可能是古松的实用功能。
B. 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有主观的成分,各人见到的古松形象既是天生的,也是人为的。
C. 科学的态度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因为科学家的目的不在于实用,而偏重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方面。
D. “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于一棵古松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 “生命的态度”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它还原生命的本然意义,因此是最高形式的态度。
C. 在“生命的态度”的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
D. “不爱不嗔”即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无态度的“生命的态度”是一种区别于实用、科学、审美等控物方式的态度。
3. 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B. 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D. 《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4. 下面的表格是对材料内容的梳理,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内容。
态度名称 注意力所在 特点 心理活动 目的
实用的态度 ( ① )有 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偏重意志 以善为最高目的
科学的态度 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 ( ② ) 偏重抽象的思考 以真为最高目的
审美的态度 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 ③ ) 以美为最高目的
生命的态度 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 没有审美主体和客体,纯粹直观 去除态度 ( ④ )
5. 《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内容,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提出至少三点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大河谭(节选)
徐则臣
回到酒店,时间还不算太晚,以我爹多年养成的夜猫子生活习惯,这会儿接个电话,问题不大。我问父亲,您这堂哥到底搞的哪一出?我一个晚辈,拎着礼物,热脸撞上了个冷屁股。父亲说,你仰止伯伯想多了,这些年还没放下。他以为当年推荐上大学,我抢了他的名额,天地良心,你爸真不是这样的人。
电话那边父亲的指示如下: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堂伯难堪,更不能惹他生气。能说得清就说,说不清照单全收,都认了也不丢人,还有几年活头儿?扬长避短,奔着高兴的事儿去……如果堂伯和堂叔谁家有困难,三千五千地支援点儿,回头找他报销。
我说好,都记下了。
第二天上午,我又去找伯伯谢仰止。只见他半躺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不屑地睁着半只眼。旁边在唱《贵妃醉酒》,票友们的目光聚在唱和拉的圆心里,只有我堂伯的椅子斜着,背对他们。他在等我。但我走近了,他睁开的半只眼也闭上了。
我弯下腰,像鞠躬。我说:“伯伯好。”
堂伯眼睛睁开一下又闭上。
“我来看您老人家了。”
堂伯咳嗽了一声,嗓音利索,唱了大半辈子戏居然没唱出咽炎。
“昨晚我跟我爸通了一个很长的电话,他让我一定把问候带到。老谢家,他就您这一位兄长了,多大的事也务请您多包涵。”
堂伯突然放下二郎腿,噌地站起身,腿脚比我都利索。他转身往外走。我没弄明白他什么意思,只觉得被闪了一下。眼看着他出了院门,我还被晾在原地。一瞬间我做了决定:到此为止吧,明天就买火车票回去吧。
院门口出现半个身子,堂伯对我愤怒地招了一下手。让我出去?有点意思了。我屁颠儿屁颠儿地跑过去。
“你爸到底想说什么?”堂伯坐在石桥的栏杆上,背着我说话。
“我爸说,推荐上大学的事,我爷爷没做过任何手脚。他也没这个能力。”
“停!四十多年了,你爸就让你回来说这句话?”堂伯的嘴唇颜色渐渐发紫变黑。腿脚再好,年龄不饶人,心脏这个发动机还是老化了。我得缓和一下气氛,身体最重要。
“伯伯,上一辈的恩怨我没资格介入,也不想介入,但有点儿切身感受,还是想跟您交流一下。我爷爷对北京的激情的确让人费解,反正我是弄不明白,但是我敢肯定,老爷子是个好人,心软得看一场周信芳的戏都要流好几次眼泪。听说您唱淮海戏,除了周信芳,电视上他看得最多的就是淮海戏。老人家去世前的那些年里,多次想回到运河边,但最后还是作罢,是因为他觉得,误会不能消除,他回来就是刺激您。他想让时间来解决问题。但是您看,时间再伟大,有时候也是不作为的。”
“说得轻巧!你知道那种环境下,那样的机会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吗?我为什么唱戏?在一个小地方,只有唱戏,才能把你从平庸的生活里解放出来,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你以为我不想去北京?你以为这里的人不想去北京?不是为要去那里过日子,而是因为生活在河边,从小就知道这条河一直流到北京,那是终点,都想去终点看一看,流过清江的水流到那里,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还是水。”
“水跟水不一样。那是谁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堂伯说完,瞳孔突然放大,他的言辞把自己惊着了,手都抖了。
“赫拉克利特。”
我能感觉到,堂伯确实是憋坏了。也因此我突然发现,这些年他对此事不能释怀,放不下的理由其实早有所变化。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固然十分宝贵,被冒名顶替的愤怒固然也相当暴烈,但时间总会打磨掉外在的棱角;时间唯一不能消除的,是内心里的好奇与渴望,不仅无力消除,反还做了帮凶,像蚌病成珠一样,时间帮你把一粒沙子越磨越大,直到变成再也不能忽视和排解的珍珠。也许很多年里,堂伯自己都没意识到,事情已经悄然起了变化。想起父亲跟我说过,仰止堂伯是个游泳好手,年轻时他们在运河里比赛,从大闸口出发,仰止伯伯总是第一个游到水门桥。“伯伯,我郑重邀请您去北京。愿意见见我爸妈,就见;不愿见,咱们就好好看看通州段的运河。就在我家门口。我可以陪您从这头一直走到那头。”
堂伯盯着我看,眼睛开始发亮,水珠聚集产生了光。“我,考虑一下。”他站起来,脚底下飘飘忽忽地往南走。院子里谁在唱《萧何月下追韩信》,沙哑豪壮的唱腔传过来:
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进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也是我主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无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项羽不遵怀王约,反将我主贬汉王。
不知道这一去,是否还能再见。我在后面喊:“伯伯,能告诉我什么时候给我答复吗?”
“回头我给你电话,”堂伯没回头,“告诉我酒店的名字。”
我大声说出酒店的名字和房间号。不知道堂伯听见没有,他已经走远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早知道“我”此行去找堂伯一定会碰壁,但他还是希望“我”能想方设法消除上一辈的矛盾。
B. “我”再次被堂伯晾在一边后,立刻就做了买火车票回去的决定,可见“我”对堂伯的态度很生气。
C. “那样的机会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吗?”,运用反问句式,表明堂伯至今仍然非常在意“上大学”的事。
D. 文中对谢仰止的样貌、生活、经历、精神追求等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凸显出谢仰止对唱戏的热爱之情。
7. 关于文中“我能感觉到,堂伯确实是憋坏了”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是以渲染、铺垫的手法说明堂伯之前不待见“我”的原因。
B. “放不下的理由其实早有所变化”,说明“我”理解了堂伯的心情,并试着化解矛盾。
C. “像蚌病成珠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堂伯被冒名顶替的愤怒比作珍珠。
D. “咱们就好好看看通州段的运河”紧扣标题“北上”,赋予了文章主题更深厚的含义。
8. 文中加点的“还是水”和“水跟水不一样”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9. 文章引用《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唱词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以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背之不可。”言虽直,不见省。陵幸而不死,亦废不用。唐武后废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位尊权重,臣下所无奈何,势必至此也。
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诸吕,吕后安之。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侍其间。将相之权不分,故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太山之安矣。狄仁杰虽为宰相,而未尝一言。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访之大臣,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旬浃得五万人。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后怒罢议。久之,复召问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锋刃,百战以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为后,且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三思立宫庙,无袝姑之礼。”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于房州而立之。
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二公得之矣。
(节选自苏辙《历代论·狄仁杰》)
材料二:
屈身逆乱之廷,隐忍以图存社稷,人臣之极致也,而抑视乎其所处矣。测其有可图之几,以待天下之变,姑且就之,两处于有余之地,以存其身与其禄位。狄仁杰之仕于伪周也,庙已改,君已囚,无可仕矣。而仁杰当高宗之世,未与大臣之列,则舍武氏不仕,而更无可执国柄、进忠贤,以为兴复之基。灼知其逆,而投身以入,不恤垢辱以与从逆之臣齿,非但一死之不惜,操心愈隐,怀贞愈烈,尤非夫人之所可托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高宗》)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后革命A称帝B追尊C祖考D封王E子弟F戕杀G天下H豪俊。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偏爱,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意思相同。
B. 为,表被动,“皆不旋踵为戮”与《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句式相同。
C. 安,安心,与《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安”意思相同。
D. “狄仁杰之仕于伪周也”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后专权时,王陵直言反对分封诸吕,遭到弃用;陈平通过妥协策略,掌握将相之权,最终诛灭吕氏一族。
B. 在武后权力鼎盛时期,徐敬业起兵和直言进谏均以失败告终,说明政治斗争的成败与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
C. 狄仁杰表面采用道家“以退为进”的策略,实则坚守儒家的君臣大义,最终使唐朝政权回归正统。
D. 王夫之认为在武后当政之时,宗庙已被更改,君主已被囚禁,狄仁杰本来是可以不用出仕为官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
(2)灼知其逆,而投身以入,不恤垢辱以与从逆之臣齿。
14. 王夫之评价狄仁杰“隐忍以图存社稷”。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狄仁杰是如何践行“隐忍”策略以服务其恢复李唐政权目标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书怀
张舜民
节物推移速,登临感慨多。
寒云飞陇首,残叶下朝那。
代北①惭归马,洮西②尚凯歌。
惟怜鏖战骨,寂寞掩山阿。
[注]①代北:代州以北,今山西代县地区。②洮西:洮河以西,今甘肃临洮西。代北和洮西均为历史上的战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时节景物推移迅速,暗示时光匆匆流逝,为全诗奠定下感慨的基调。
B. 颔联描绘秋天的景象,寒云飘荡在陇山之上,落叶随风飘散,尽显凄凉之感。
C. 颈联运用对比,以代北归马的惭愧衬托洮西凯歌的高昂,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D. “鏖战骨”这一意象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表达了诗人对牺牲将士的同情。
16.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本诗颈联的“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要先供养祖母,后报效晋武帝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小刚的父亲因生意投资失败,志气低落。小刚于是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鼓励父亲。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是中国古代诗人钟爱的意象,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教科书解锁万里路的新打开方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①无数热梗被催生,②在“寻找张怀民”的接力中,③许多人生出“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④“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本”掀起的分享热潮,⑤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⑥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 A ——“课本里尽是人生”。
( 甲 )?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一方面,数字技术搭建起全民舞台,无论是短视频里的朗读再现,还是热帖里的金句翻新,人人皆能以经典为蓝本、以生活为灵感,来一段即兴的创作,抒发个性。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创的文化体验。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你分享课本里的人生感悟,我在评论区里寻找知音……从学生时代的“全文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造梗”,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字字句句,从书页走向生活。
更在于,文字的声音,本就 B 。《游子吟》中的密密针脚,缝补着异乡客的孤独;《游褒禅山记》里的“非常之观”,召唤有志者勇往直前;《我与地坛》留下的车辙印记,( 乙 )……积淀千年的人生智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旨趣,构筑起 C 的生命力,凝结成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正因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却总能因为同一句话、同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这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和碰撞。
18. 下列选项中双引号和文中画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对这种疾病,全球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B.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水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 人类学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某校高二学生小然打算暑假“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用脚步丈量语文课本里的山河印记。请你在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两个地点推荐给小然,并写一段推荐文字。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句相似,不超过50个字。
示例:漫步荷塘,品味朱自清笔下月色朦胧的静谧;泛舟赤壁,感受苏轼词里清风明月的旷达。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因为之前已经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成本,而不愿选择中途放弃。但巴菲特却说:“如果你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封前注意保密
揭阳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
本试题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B 4. ①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或:如何利用环境;考虑利害)
②纯粹的、客观的、理论的(或:少有情感和意志)
③偏重直觉
④摆脱控物 5. 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
②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主义过于偏重抽象思考的问题。
③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不矛盾。理由:
①“还是水”的意思是,对“我”而言,大运河的水流到哪里都是水。
②“水跟水不一样”的意思是,对谢仰止而言,流到北京的水,代表着更大的成就,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如果有机会上大学,那他就不会只是在小地方唱戏。
9. ①《萧何月下追韩信》唱词中“项羽不遵怀王约,反将我主贬汉王”,及“沙哑豪壮的唱腔”,表现出“我主”志存高远,却遭项羽违背约定,只能妥协的境况,表达了“我主”虽满怀壮志却难逃宿命的无奈。
②唱词中人物的遭遇暗合了堂伯想要上大学有所作为,却没有机会的无奈与愤慨。
③表达了“我”对堂伯的理解和对其命运的同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C 12. B
13. (1)狄仁杰仍然置之不问,又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柬之,等待他们恶贯满盈后将他们拿下。
(2)(狄仁杰)深知武氏篡逆,却仍投身其中,不顾及辱骂污名而与叛逆之臣同列。
14. ①在武则天称帝初期,虽为宰相,“而未尝一言”,避免直接冲突,积蓄政治资本。
②当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太子时,通过对比武三思与庐陵王的募兵效率,暗示庐陵王更得民心。
③解“双陆不胜”之梦“无子之兆”,强调唐太宗创业传嗣,暗示天命归唐。
④通过质问“母子与姑侄孰亲”,促使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
⑤对张易之等人“置之不问”,待其恶行暴露后清算,避免过早冲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内容上转折:由前两联描绘眼前深秋的自然景象(节物、寒云、残叶)和个人对时光的感慨,转向对战乱地区的关注。
②情感上转折:由单纯的登临悲秋、感时伤逝的个人情怀,转向对战争的深刻关注,交织着对失利者的痛心(“惭”)、对持续战事的忧虑(“尚”),并自然引向尾联对牺牲将士的悲悯。
③境界上转折:从前两联相对局限于个人感受和眼前景物的描写,升华到心系边关、忧怀国事、悲悯苍生的广阔社会历史境界,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②. 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④.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⑤. 春江花朝秋月夜 ⑥. 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 19. A:恍然大悟
B:震耳欲聋
C:经久不衰(绵延不绝)
20. 甲:“语文热”因何而起
乙:指引失意者探寻生活的意义
21. ①将“无数热梗被催生”改为“催生无数热梗”
④将“掀起分享热潮”改为“掀起分享热潮”,或⑤将“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改为“让/使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
22. 示例一:伫立橘子洲头,领略毛泽东词中浪遏飞舟的豪情;游历兰亭旧址,领略王羲之笔下竹林清流的雅致。
示例二:跋涉蜀道,惊叹李白诗中巉岩绝壁的险峻;登临泰山极顶,感悟姚鼐文中苍山负雪的雄浑。
示例三:夜宿洵阳,聆听司马青衫泪染的琵琶哀曲;闲步草堂,体悟诗圣笔下济世的家国情怀。
示例四:穿行湘西,领略沈从文书中边城古镇的温婉;踏访北平,品味郁达夫笔下梧桐落蕊的静寂。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