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一单元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新课导入中国人正以智慧为笔,将一个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书写成现实传奇。在深邃浩瀚的外太空,勇敢而聪慧的中国航天人成功进驻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再次让来自东方中国的声音响彻寰宇!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荣获第 32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一同回望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影视资料素养目标走近作者与创作背景,系统学习新闻领域的核心知识要点。 解析新闻结构与要素组成,深度研读文本内容并梳理内在逻辑。 设置诵读练习与拓展实践,全面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涵养正义感与民族自豪感,切实激发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领会中国人首次进驻自己空间站的重大意义,掌握事件相关背景信息。 培育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深厚的爱国情怀。 点燃对航天科技的探索热情,鼓励青少年勇追科学梦想。作者简介余建斌,浙江慈溪人,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在航天领域新闻报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素养。为了报道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重大事件,他们深入一线,见证并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获工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背景资料出处:本文选自 2021 年 6 月 18 日的《人民日报》。 背景缘由:1992 年,中央正式决策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立下独立自主建造中国空间站的宏伟目标,并规划了我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2021 年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正是这一工程 “第三步” 规划中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由此开启了中国人进驻自己空间站的新纪元。 任务概况:航天员在轨期间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并于 2021 年 9 月 17 日安全返回地球,此次任务还首次验证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背景资料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精准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中国人首次进驻自己的空间站,这一时刻注定被载入史册,成为永难忘怀的历史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组建了由 3 名记者构成的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发射现场展开采访。 这些记者提前多日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开展前期调研,在连日通宵的值守中,全程见证并记录下这一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第一时间精心采写稿件,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课堂延展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体系,同步开展空间应用领域的科学实验。 第二步:攻克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着力解决具备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自主建造空间站,重点突破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难题,实现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常态化开展。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 战略学习生字获 悉 交 会 节点 驻 留关 键 轨 道 模式 机械huò xīzhù liúxièmójiāo huìjié diǎnguān jiàn积累字词获悉:动词,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节点:名词,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关键:名词,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多音字( )下载、装载、载歌载舞、风雪载途( )记载、转载、载入史册、一年半载载zàizǎi意思是“年”“记载,刊登”时读zǎi;其余情况读zài。形近字【串句记忆法】白天保持抖擞精神的关键( )在于晚上有健( )康的作息。械( )机械诫( )告诫xièjièjiànjiàn了解题目-相关资料《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国人进入空间站的事实,点明了写作内容,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文章引题和正题配合,共同起到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语言平实、清晰。“顺利进驻”“首次”“自己”等关键词点明了新闻的关键信息,突出了中国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取得的成就,客观叙述中饱含强烈的自豪感。消息的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报刊名称《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地点时间体现了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及时性。消息要素何时 2021年6月17日何地 酒泉—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空间站)何人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何事 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如何 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时间轴-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17日15时54分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17日18时48分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追逐太空梦想、探索宇宙奥秘 —— 中国空间站建造关键历程纪实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于17日安全返回。此次任务突破掌握了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此次任务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迈入“第二步”。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景海鹏、刘旺、刘洋首次进驻天宫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2017年4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2年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神舟十四号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翌日,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该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决胜收官之战。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展现出新时代中国航天的加速度。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 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这句话看似简短,实则是在向读者说明信息的出处。千万别小看这 16 个字,它的存在与否意义截然不同。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明确消息来源是必不可少的,这能让消息在权威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上更有保障。“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这句话浓缩了消息的核心内容。其中,具体时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 和航天员人数 “3 名” 等细节,是新闻真实性的直接体现,也凸显了新闻语言的精准;而 “准确”“顺利” 这类形容词,则展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精湛水平,彰显了我国科技领域的新突破。“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这句话清晰界定了此次活动的性质。尤其 “首次” 一词,既点明了活动的特殊意义,也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进一步印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写作特色逻辑缜密。文章按时间轴线展开,并通过“预定轨道”“三舱组合体”等 技术术语与节点舱、核心舱等空间站结构的描述,系统化展现航天工程的严谨性,使读者对空间站运行形成清晰认知。核心场景聚焦,详略得当。文章重点截取最具标志意义的三个场景:载人飞船发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开舱进驻。尤其对聂海胜等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细节进行特写,将复杂科技工程转化为具象画面,强化事件里程碑意义。数据化表达,凸显科技质感。作为科技新闻报道,文章大量使用精准数据和专业表述,既体现航天任务的高度精确性,又以可量化的信息增强说服力。同时通过“节点舱舱门”“前向端口”等空间站实体部件的描写,打破公众对航天器的抽象认知,实现科技叙事的具体化、可视化。这则消息以时间为线索,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整个事件过程进行了报道:从发射升空,到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再到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核心舱,以及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工作,整个过程都得到了及时、客观、清晰且完整的呈现。报道语言平实简练,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厚的民族自豪感。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 “获悉、交会、节点、驻留”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理解 “预定轨道、三舱组合体” 等航天术语。梳理新闻的核心要素(5W1H),明确电头、消息来源在新闻中的作用,把握消息 “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 的特点。理清神舟十二号任务的时间线与关键事件,理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 战略的内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研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解析新闻结构与要素的方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提升文本细读与逻辑梳理能力。借助时间轴、图表等工具,梳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培养历史梳理与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人首次进驻自己空间站的重大意义,涵养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感受中国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对航天科技的探索热情与科学梦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新闻的核心要素(5W1H)及电头、消息来源的作用。分析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理解 “首次、准确、顺利” 等词句的表达效果。难点理解中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战略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关联,把握事件的历史定位。体会新闻报道中 “逻辑缜密、详略得当” 的写作特色,及其对传递信息的作用。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航天成就图片、神舟十二号发射视频、中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战略时间轴等。学习任务单:梳理新闻要素表格、语言准确性分析要点、小组讨论问题清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播放片段: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的震撼视频,配以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的诗句。提问导入:“视频中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记录了中国航天的哪一历史性突破?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获奖新闻,回望这一时刻。”板书课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二)新知探究,夯实基础(15 分钟)1. 走近背景与作者出示课件资料:介绍作者余建斌(人民日报科技领域记者,深耕航天报道)及创作背景(2021 年 6 月 18 日《人民日报》报道,记录神舟十二号任务)。补充背景:1992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三步走” 战略启动;2021 年神舟十二号任务是 “第三步” 首次载人飞行,开启空间站驻留时代。2. 梳理新闻要素与结构电头解析:出示新闻开头 “《人民日报》酒泉 2021 年 6 月 17 日电”,提问:“电头包含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明确 “报刊名称、地点、时间”,强调其体现新闻的及时性、权威性)。要素梳理:结合文本填写任务单表格,明确 “何时(2021 年 6 月 17 日)、何地(酒泉 — 太空)、何人(聂海胜等 3 名航天员)、何事(进驻天和核心舱)、为何(空间站建造关键一步)、如何(发射 — 对接 — 进驻)”。3. 字词积累出示生字词:“获悉(huò xī)、交会(jiāo huì)、驻留(zhù liú)、关键(guān jiàn)”,指名认读并解释含义(如 “获悉:获得消息;节点: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三)合作研讨,深化理解(20 分钟)1. 聚焦新闻真实性与准确性小组任务:结合文本,从以下角度分析新闻如何体现 “真实性、准确性”?(参考课件示例,每组选取 1 个角度讨论)角度 1:消息来源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的作用。角度 2:具体细节 —— 时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人数 “3 名” 的表达效果。角度 3:关键词句 ——“准确进入轨道”“首次交会对接” 中 “准确”“首次” 的含义。成果分享: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细节量化(时间、人数)体现真实,限定词(首次、准确)体现精准,消息来源保障权威。2. 分析写作特色出示时间轴:神舟十二号任务关键节点(9:22 发射→15:54 对接→18:48 进驻),提问:“文章为何按时间顺序展开?有何好处?”(明确 “逻辑缜密,让读者清晰把握事件流程”)。聚焦场景:文中重点描写 “发射、对接、进驻” 三个场景,提问:“为何详写这三个场景?”(明确 “核心场景聚焦,凸显里程碑意义,详略得当”)。(四)拓展延伸,链接历史(10 分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战略时间轴(结合课件资料):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六号),掌握载人飞行技术;第二步:突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七号、天宫一号 / 二号);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及后续任务)。讨论:“神舟十二号任务在‘三步走’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为何说它是‘历史性时刻’?”(明确 “首次进驻自己的空间站,标志着第三步战略进入实战阶段”)。(五)总结升华,情感共鸣(5 分钟)回顾重点:新闻要素、语言特点、航天意义。情感升华:播放中国航天人采访片段,提问:“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建造,中国航天靠什么实现突破?”(引导学生感悟 “自主创新、艰苦奋斗、责任担当” 的精神)。结语:“‘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书写传奇。愿同学们以航天人为榜样,勇追科学梦想,报效祖国!”六、作业布置基础作业:仿写一则校园短新闻(如运动会、科技节),要求包含电头、明确消息来源、体现 5W1H 要素。拓展作业:收集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后续成就(如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制作 “中国航天成就手抄报”。七、板书设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新闻要素·航天精神·家国情怀1. 新闻特点:真实性(细节、来源)、准确性(首次、准确)2. 时间轴:发射→对接→进驻(逻辑缜密)3. 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历史性意义)4. 情感:民族自豪·科学探索·爱国担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学设计.doc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