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香河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正确使用。①枯燥:kū zào;单调,没有趣味。②一盏:yī zhǎn;特指一杯酒。表数量。用于称单个的灯火。③喧嚣:xuān xiāo;声音杂乱;不清静。④邀请:yāo qǐng;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2.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A.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此处描述花朝节所在的春天,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此处用来形容“日常生活”的停止,使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有误;C.孕育:指养育、滋养,此处形容花朝节催生出诗歌文化,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D.怅惘:指因不如意而感到迷茫、失落,此处表示对“停滞”状态的无奈情绪,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BC.正确;D.有误,④句词语搭配不当,“观察”与“声音”搭配不当,可改为“聆听花开的声音”,故选:D。4.A 5.B6.(1)示例:丁句不符合这本诗集的主题。丁句主要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惆怅之情,与“离情别绪”的诗集主题不符。(2)示例:甲句离别不舍中含有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乙句表达的是对友人难分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丙句表达了离别中的悲愤、无奈之情。7.①设酒杀鸡作食②是故谋闭而不兴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忍能对面为盗贼⑤回车叱牛牵向北(重点字:叱)8.“独”字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家里只剩老翁一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9.诗人借老妇的哭诉批判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有助于表达作者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10.①不久 ②全,都 ③仅仅,只 ④对……感到惊异11.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1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②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13.“鲜美”二字,在这里指芳草的颜色鲜艳美丽,造语奇特,描摹生动,既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又意蕴深厚,望之让人有一种身心俱醉之感。14.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用这种理想社会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15.①‖②③④⑤⑥‖⑦16.身份不同“冠”不同;场合不同“冠”不同。17.①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会很严厉地教导他。通过加冠鼓励心智,强调成人的责任和义务。②强调了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以及“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18.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对水乡美丽图景的描绘,引出下文水乡寻梦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19.这两句古诗写出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景,引发了人们对水乡的想象与憧憬,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蕴。20.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闲暇时人们在河边发呆、入神的情态,表现了人们此时闲适的心情和对水乡慢生活的喜爱。21.水乡的美景,能令人如痴如醉;水乡的诗意,能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生机与情致;水乡的宁静,能过滤市井的喧嚣,令人内心沉静;水乡的慢节奏,能让人感受生活的亲切与悠然;徜徉水乡会勾起遥远而温馨的记忆,让人思考生活。22.(1)C(2)C(3)朱赫来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这些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正如保尔自己所说的,朱赫来是他“最亲爱的人”,是“启蒙老师”,“是以自己的英勇无畏和坚强性格博得他深深敬重的人”。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香河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第一部分(1-6题,16分)①花朝节,是农历二月十二庆祝百花诞辰的节日。这场始于先秦的祭典,在草长莺飞的春天,将农耕文明“春祈秋报”的信仰凝练成人与自然的诗意契约。在花朝节这天,枯zào_____的日常生活戛然而止,人们会结伴郊游踏青、赏百花、簪春色、点一盏香祭花神……②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花朝节也由此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③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花朝节的诗篇。花朝节,不仅蕴含对春日良辰的赞颂,更饱含对万物生灵的鼓舞。④它提醒人们在喧嚣忙碌的尘世中,停歇片刻,去观察花开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诗意。它yāo______请人们在姹紫嫣红的时节,绽放出自己的精神和生机来。其实,不止花朝节,无论是哪一天,与其对某些失去不断哀伤叹息,对某些停滞感到无限怅惘,不若像春花一样烂漫起来。与其在泥泞中反复凝视脚印,不如让衣襟沾满馨远的花香。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①枯zào( ) ②一盏( ) ③喧( )嚣 ④yāo( )请2.文段中划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草长莺飞 B.戛然而止 C.孕育 D.怅惘3.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① B.② C.③ D.④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喜欢课外阅读吗□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点儿好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A.?;。” B.。;。” C.?,”。 D.。,”。5.(2分)班长不小心把与“绿色低碳”有关的一段文字材料弄乱了,请你对其进行重新排序,选出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①而且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②从这一角度出发,倡导简约生活、推行绿色低碳不仅提升了全民节约意识,③其深层意义在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④因此,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应从你我做起。⑤简约生活,绿色低碳,是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A.⑤③①②④ B.⑤③②①④ C.⑤②③④① D.⑤②①④③6.(4分)班级计划编辑一本“离情别绪”的主题诗集,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乙】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上面是同学们为主题诗集搜集到的一些诗句,其中有一句不符合这本诗集的主题,请你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2)在选出不符合诗集主题的诗句后,小语发现剩余的三句虽然都表达了“离情别绪”,但它们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又有所不同,请你从中选取两句加以说明。(2分)第二部分(7-22题,51分)一、(5分)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7. “和”在不同的古诗文中有着不同的意蕴。桃花源中人询问渔人的情况后,“便要还家,① ”(陶渊明《桃花源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大道之行也》中“② ,③ ,故外户而不闭”,体现了和平安定社会的和谐之美。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让我们为之痛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④ ”,让我们看到群童欺负老人当面行抢夺之事的不和谐一幕;白居易《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⑤ ”,则让我们看到了宫使霸道凶残、仗势欺负卖炭翁的不和谐场景。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共4分)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8.请赏析“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2分)9.诗人详写老妇,有什么用意?(2分)三、(1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融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寻病终:②悉如外人:③穴才容人:④深山中有人迹,异之:11.用“/”为下面子划分停顿。(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12.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13.《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语言富有表现力,言简义丰。请就“芳草鲜美”一句仔细品味。(2分)1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四、(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冠”之礼法知多少曹保顺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作文周刊 中考版》2022年第07期)15.给文章划分层次便于梳理文章思路,请用‖将文章分成三层。(2分)①②③④⑤⑥⑦16.⑤⑥两段分别从哪两方面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2分)17.“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加冠以厉其心”,从这两句话中你探究出了与“冠”相关的哪些结果?(3分)五、(13分)阅读《水乡寻梦》一文,回答问题。水乡寻梦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爬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8.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19.第④段引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有何作用?(3分)20.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21.为什么这么多寻常人要来水乡寻梦?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22.名著阅读。(7分)(1)下面《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面。B.《经典常谈》中的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C.《经典常谈》是一本高度和深度并存的学术散文集,令人遗憾的是语言高深晦涩,读来繁冗复杂。D.《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2)(2分)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在疾病缠身的时候,内心也曾绝望动摇过,但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怯懦,以写作的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争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C.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病痛中,完成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现了他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意志。D.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3)(3分)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的陪伴,对保尔来说,朱赫来就是他成长中的“重要的人”。请结合全书内容,简要说说朱赫来对保尔的成长起着怎样的作用。第三部分(23题,50分)23.(50分)作文。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段特别的时光,或许是一些难忘的经历,或许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又或许是遇见一些温暖的人……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铭记那些心中有爱、有光、有梦想的日子,让那段时光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力量和信仰,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请以“铭记那段时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字数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语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