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2.1 空气的成分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污染与防治。(2)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1.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难点】1.从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2.探究实验中现象与结论的关系理解。[新课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入空气,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真实存在。你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吗?验证空气的存在:(1)吹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 气球中气体逐渐增多。(2)炎炎夏日,风扇吹在脸上会感觉凉快。 风扇吹动有风。(3)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现象: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课程讲授]一、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知识视窗拉瓦锡首先用加热汞的方法定量的测出了空气的成分:1/5的氧气和4/5的氮气。想一想:空气还由什么成分组成呢?观察活动 目的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2-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实验原理分析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集气瓶内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弹簧夹后,烧杯里的水倒流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符号表达式:3.实验步骤(1)连接仪器,查装置的气密性;(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3)向燃烧匙中加入足量的红磷;(4)在空气中点燃红磷;(5)将燃着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6)待装置完全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4.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的现象: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2)待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现象: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瓶体积的1/5。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6.讨论与交流(1)在实验中,若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小于1/5,原因是什么?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或 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2)在实验中,若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大于1/5,原因是什么?红磷燃烧后未立即伸入到集气瓶中,瓶内气体外逸或实验中弹簧夹没加紧,部分空气从导管中逸出。(3)能否用蜡烛、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不可以,因为生成物为气体。(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吸收热量;吸收生成的P2O5。(5)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快速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白烟污染空气,防止瓶内空气受热逸出。(6)剩余气体主要是什么呢?这种气体都有哪些性质?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没有颜色。7.改进装置示例科学家们通过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在空气的各成分中,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一氧气(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约占4/5,其成分是氮气(N2)和少量其他气体,如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气(H2O)等。它们的体积分数如图2.1-4所示。二、氮气和稀有气体有用么在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氮气含量最多,稀有气体含量很少,这些气体都有各自的用途。要认识它们的用途,先要了解它们有什么性质,因为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1.氮气的性质与用途2.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的性质与用途三、怎样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N2、O2、CO2、P、P2O5、H2O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 海水 河水 矿泉水等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可分别表示为N2、O2、CO2等。混合物中各物质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四、空气污染危害大1.空气中有害物质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污染的三大类型SO2、NO2等→酸 雨氟利昂等→臭氧空洞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3.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五、保护大气环境1.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内容:(1)首要污染物(2)空气质量指数(3)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监测项目:颗粒物(PM10)、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为5级,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2.空气污染的防治:(1)加强大气质量监测;(2)使用清洁能源;(3)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4)积极植树造林等。[随堂小结]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装置、药品,操作、现象、结论,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分析。2.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杂质。3.混合物和纯净物4.空气与呼出气体:探究方法,结论。4.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来源。5.保护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典型例题]第1课时考点一:空气的成分【例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B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考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例2】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D )A.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例3】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红磷不足 (写出一条即可)。考点三: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例4】下列有关稀有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气体。B. 稀有气体一定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各种有色光D. 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例5】医学上常用“冷冻法”治疗咽喉炎,其冷冻剂是下列物质中的( A )A.液态氮 B.液态氧C.液态空气 D.液态二氧化碳考点四:混合物和纯净物【例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D )第2课时考点:关注空气质量【例1】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一般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 )A.人工降雨 B.燃放烟花C.焚烧垃圾 D.汽车尾气【例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下列对环境友好的是( B )A.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B.大力增加绿地面积C.生活垃圾随意丢弃D.大量使用燃油车代步化学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讲述了相当多的操作活动,讨论活动。但是有带来了一些问题。1.讲课过程中,不能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经历这个过程,单凭讲述,演示,有时候效果不好,这是我一直关注的地方。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动手参与进来,是个好办法,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动手中思考如何运用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将更加立体,更加灵活。2.讨论一直是由我带着讨论,抛出问题回收答复,但是效果一般,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筛选有意义的问题,并且去解决,去为之努力我想课堂会变得更加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