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的特点。(3)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从微观方面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4)能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含义,并能将他们进行区分。(5)能准确描述原子的构成,认识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6)知道相对原子质量如何描述原子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构建知识网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2.原子的结构。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原子的结构。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新课导入]知识回顾1.空气污染危害大(1)空气中有害物质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污染的三大类型SO2、NO2等→酸 雨氟利昂等→臭氧空洞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2.保护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日报:(1)首要污染物(2)空气质量指数(3)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监测内容:监测项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为五级,级别越高,空气质量指数越差。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为什么隔这么远都能闻到酒的香味?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课程讲授]一、分子是什么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不断地运动。分子还有哪些性质?你知道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吗?一滴水中大概有: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观察活动 目的 了解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改变【实验2-2】香水洒在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现象:可以闻到香味。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香水中的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香味了。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属于物理变化。【实验2-3】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现象:玻璃管内产生大量的白烟问题:为什么玻璃管内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解释:存在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化学变化:分子自身发生了变化有不同于变化前的新物质的分子。讨论:在以上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问题 实验2-2 实验2-3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无 有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中分于本身有无改变 无变化 有变化长话短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新分子,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二、原子是什么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到了近代,科学家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代原子学说,并逐渐认清了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通过化学变化的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将红色粉末氧化汞装在试管里加强热。现象:试管内壁上出现银光闪闪的液体,并能收集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文字表达式:微观示意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氧化汞的分子分裂成单个的汞原子和氧原子。也就是说氧化汞分子是由公园自和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由此可知,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原子不变。改变的只是原子的组合方式。长话短说: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化学反应的实质是: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原子的特性:a.原子也在不断运动着。b.原子之间有间隔。c.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4.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1、金属如:金、银、铜、铁、镁、汞等2、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磷、等3、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原子内部有何奥秘为揭开原子的内部结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1803年,道尔顿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911年,卢瑟福通过精密的实验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极小的核,核中有质子和中子微粒,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绕核做高速旋转。1913年,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在一些特定的轨道绕核运动。现代科学已知道: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运动的电子构成;2.原子核由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构成;3.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讨论与交流 讨论结果:1、在同一个原子中,(1)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4)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2、从上面的判断中,可以得到一个连等式,即:同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同一原子中,其原子核里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带的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排布特点2: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只有一层时,最多排2个),达到8个(或2个)的状态称为稳定结构。排布特点3:原子种类和核外电子排布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趋于稳定。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容易得到电子,趋于稳定。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个(氦为2个),达到稳定状态。三、原子的质量有多大1.原子有多大原子是非常小的微粒。如果将原子与直径为1cm的小球相比,相当于将小球与地球相比。如果把原子看做一个体育场,那么它的原子核也就是一只蚂蚁这么大。2.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kg,即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kg,即2.657×10-26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kg,即9.288×10-26kg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怎么办?3.相对原子质量(1)以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2)计算3.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成正比。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四、离子怎样形成观察活动【实验2-4】 把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倒扣于加热至熔化的金属钠上,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并有白烟生成。注意:白烟是NaCl固体小颗粒,是食盐的主要成分。2.离子的形成可见氯化钠是由离子形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的一种微粒。3.离子(1)形成:原子得失电子而带电荷,形成离子。(2)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3)表示:离子符号 Na+ Cl-;离子结构示意图(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 Cl-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关系1.物质由微粒构成2.微粒之间的比较[随堂小结]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4.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5.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6.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7.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8.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计算、相对原子质量不是真实质量;单位为1,是个比值。9.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典型例题]考点一:分子是什么【例1】下列对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D )A.不同的分子构成同一种物质B.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例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A.分之间距离发生了变化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考点二:分子的性质【例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C )A. 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C.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D. 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例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 A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且在不断地运动着B. 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由于分子间隔的变化面造成的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 分子和原子都是肉眼可见的微粒【例5】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B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考点三:原子【例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例7】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B.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组合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是最小的微粒考点四: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例8】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D.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例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B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分子会运动,原子不会运动D.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考点五:原子的结构【例10】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原子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B.原子由电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例1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⑤原子不显电性 ⑥原子之间有间隔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⑥考点六:原子结构示意图【例12】如图为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B.在该结构示意图中x=7C.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D.该元素为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例13】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B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B.该粒子是阴离子C.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D.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考点七:相对原子质量【例14】我国研制新型环保磁制冷冰箱,钆(Gd)是所需的重要材料。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57,核电荷数为6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A.64 B.57 C.93 D.128【例15】联合国把2019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A )A.101 B.157 C.258 D.359考点八:离子的形成【例16】如图是元素X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X是非金属元素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C.该粒子最外层电子层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D.该粒子可表示为X-【例17】根据下列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上述微粒中表示阳离子的是_C _,表示阴离子的是__D__。考点九:离子形成物质【例18】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C )A.氦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例19】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 )A.NaCl、MgCl2 B.H2O、HClC.Si、CO2 D.Ar、Na本节课是学生首次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微粒的概念,除了做好有关实验,结合实验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有些版本表述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种表述仅对分子聚集而成的物质而言的,其中的性质是指某种分子的化学性质。(2) 教学中,还应强调: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其中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一种,还有原子和离子。进而对“由分子聚集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通过分子的观点,结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学生准确理解某种物质的分子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否则就是另一种物质了,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分子就是这类物质分割的极限。(3)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概念的理解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