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化学实验,并分析归纳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学生能针对不同物质失火,选择不同灭火方法,处理一些突发燃烧失控情况。(3)学生了解常见的家庭防火知识,并学会火场逃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合作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学生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燃烧的利弊分析,学生逐渐树立“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并感受到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1.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亲身体验,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学会如何在火灾中自救。【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新课导入]知识回顾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加热且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氯酸钾)。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流程(茶庄定寿宴或茶庄定点收利息)、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方法)、收集方法。3.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4.分解反应:一变多,是一种基本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你思考过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吗?[课程讲授]一、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形成假设假设1:物质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假设2: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理由是用灯帽可以盖灭正在燃烧的酒精灯。假设3: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理由是纸锅可以烧水。实验验证假设1:物质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实验3-6】请从小石块、火柴、细沙中选择两种用品,用坩埚钳夹持,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实验现象:小石块(或细沙)不能燃烧,火柴可以燃烧。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假设2: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假设3: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理由是纸锅可以烧水。【实验3-7】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上,火柴头B和C放在三脚架的陶土网上,且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用酒精灯加热B与C的中间位置,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火柴头A、C不能燃烧,火柴头B可以燃烧。实验结论:对比A和B可知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对比B和C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讨论与交流(1)说说你在[实验3-6]中选择用品的理由。一个可以燃烧,一个不可燃烧,对比出燃烧的条件。(2)实验结论中的条件是否要同时具备才会发生燃烧 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会怎样 请尝试用上面的实验现象证明你的观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3)影响燃烧的条件有多个,在设计实验探究其中一个时,其他几个条件需要怎样设计 其他条件应适宜燃烧且相同。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结论:三个条件必须都具备才会燃烧,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思考:可燃物在燃烧时有没有共同特征?共同点:发光、发热。气体或可燃物气化燃烧时还伴有:火焰。1.什么是燃烧:在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想一想:缓慢的氧化反应会燃烧吗?2.缓慢氧化和自燃(1)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速度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如金属生锈、呼吸作用等。变化过程中放热,但不发光。(2)自燃:缓慢氧化释放的热量聚集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就会引起可燃物的自动燃烧,叫做自燃。在自然界或在仓库中堆积的煤炭、稻草、谷物、落叶、棉纱等,若通风不好,堆放久了,都可能因为自燃而引发火灾。二、灭火依据什么原理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b.实验时不慎滴在实验台上的少量酒精燃烧,立即用湿布盖住燃着的酒精。隔绝空气。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熄。隔绝空气。d.扑灭森林火灾时,救火人员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放火烧去那片草地,形成隔离带。隔离可燃物。总结:可针对燃烧条件进行灭火请你观察图片,列举一些在家居生活中和野外活动中的防火措施。1.解释下列问题:随堂小测(1)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要用小木条等引燃?煤的着火点较高,小木条着火点低,先引小木条,燃烧放出的热量足可以达到煤的着火点。(2)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却一吹就灭?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用嘴吹会使产生的热量随空气的流动而散失,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在煤炉中燃料多,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扇风不会使煤炉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扇风时又使空气流通,补充了氧气,所以会越扇越旺。2.讨论:一旦发现下列险情该如何处理?(1)由于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未切断电源灭火,有漏电危险(2)液化汽油罐着火了应立即用湿毛巾盖住角阀,然后徒手关闭角阀,气源会被切断,火焰会很快熄灭(3)在家中不慎引燃被子用水灭。主要是水变成水蒸气先带走一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废纸篓着火用水浇灭。(5)在集体活动时发生火灾险情尽快离开现场,直接拨打119。三、爆炸与防爆安全想一想:为何面粉厂或者加油站要严禁烟火?在加油站或面粉厂周围有很多细小的面粉或汽油蒸气,这些易燃物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它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积大量的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发爆炸。1.爆炸: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_热和气体所发生的现象。2.爆炸极限: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火源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炸极限。总结一下爆炸的原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急速的燃烧3.常见的爆炸极限和安全警示图标4.有的爆炸不是由燃烧引起,属于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随堂小结]1.燃烧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2.灭火方法:扑盖、喷水、干冰、灭火器等;原理:燃烧条件任意破坏其一。3.爆炸条件:有限空间,急速燃烧。考点一:燃烧的条件[典型例题]【例1】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的是( C )A.可燃物 B.氧气C.压强 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例2】烧柴时,通常把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C )A.柴禾是可燃物B.散热的速度快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例3】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C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考点三:爆炸与安全常识【例4】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A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例5】关于火灾和爆炸,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 )A.对发生的火灾,首先要尝试用水扑灭,同时考虑其他办法B.只要控制好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就能使之为我所用,造福人类C.加油站、加气站内拨打电话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D.明火附近避免喷洒空气清新剂或杀虫剂,以免引发火灾【例6】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考点四:安全标识【例7】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D )考点四:安全标识【例8】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发挥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化学就再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化学的理念;能根据学科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的亲自实践中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不足: 一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