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下期末测试语 文 试 题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答题卡的横线、括号或田字格中端正地填写相应选项,或书写正确答案。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 1--4 题。(8 分)在吉林市北山一座石桥旁,是一池正次第开放的莲荷。荷叶,撑起凝碧如翠的小伞。在这葱郁的伞盖间,缀满了朵朵莲花,宛若青春少女一般婷婷迎风,款款摇摆,倾吐丝丝细语。一时间令人心醉神驰,如入仙境。莲,迎酷夏骄阳而盛开,固守自已碧玉般的纯净,坦荡地生长。人生若莲,在坚守的季节里,定会绽放绚烂的花朵;人淡如莲,莲花那少女般的静美,把人内心的浮躁洗(dí)① 得风轻树静。我的世界瞬间澄澈如水,圣洁如莲……来到江城不需要太多理由,相遇就好。往昔的闲雅舒适,平日里的一些柔软时光,总会让人固守或满足。来到吉林江城,一花一石一颦.② 一笑,都如此恬美,让人感知到生命在流年的风尘里,竟然这般的豁达与壮观。1. 给语段①处填写汉字,②处填写拼音。(2 分)①洗 dí ( ) ②一颦.一笑()2、下列对文段中“次第”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条理;头绪。B.顷刻,转眼。C.依次,一个挨一个地。D.规模。3.下列短语类型不同的一项是()(2 分)A.心醉神驰 B.风轻树静 C.闲雅舒适 D.柔软时光4. “莲,迎酷夏骄阳而盛开,固守自己碧玉般的纯净,坦荡地生长”运用的修辞手法是()(2分)A.拟人和比喻 B.引用和排比 C.排比和对偶 D.比喻和夸张5. 按提示填写诗文语句。(7 分)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诵读优秀古诗文,我们能体验到古人丰富的情感,能从中得到深远的启迪。咏唱《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①________,在水一方”,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慕之情;诵读《北冥有鱼》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②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我们感慨“鹏”力量之强大、理想之高远;吟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 , !”,我们领悟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品诵白居易《卖炭翁》④“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了卖炭老人矛盾复杂的心理,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二、阅读。(45 分)(一)文言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6--12 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1{#{QQABTQQhxwC4gBYACI66BwUaCkqQsIKSJYoOwQAcOAQKyBNIBAA=}#}6.《马说》的“说”是一种古代文体,一般以 (表达方式)为主,我们还学过这一文体的文章,如《 》。(1 分)7.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 分)语句及加点 方法提示 解释字形分析法:裕,有衣有谷,本义是衣物充足,引(1)骈.死于槽枥之间 (1)申为富裕。(2)策.之不以其道 成语迁移法:策马扬鞭。 (2)查字典:①询问,追问。②责问。③责罚。(3)上诘.之 (3)(释义见《古代汉语词典》)(填写序号即可)8.下面对《马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喻指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B.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论表达方式,甲文偏重议论,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以记叙和人物对话表达主旨。C.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9. 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10.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岂 借 才 于 异 代 乎 正 患 己 不 能 知 安 可 诬 一 世 之 人11. 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2 分)12. 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从你了解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3 分)(二)现代文阅读。(25 分)【甲】阅读下文,完成 13--16 题。(16 分)洁净人生李 娟①洁净的东西,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②初夏,院中栀子花盛开,翠绿的枝丫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让人无处逃避。白色的花朵有一种贞静之美,比如白色的荷花,茉莉,铃兰,白百合,梨花,白玉兰。③我自幼就喜欢白色的花朵,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幽梦影》中说:“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我却说,花之素洁者,多香气袭人,一如这淡雅的栀子花。A.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她清清白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却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④洁净有一种清凉的质地,好像天上盈盈的月光。⑤读朱天文的散文集《淡江记》,还没有来得及细细阅读,却被封面上的一帧照片深深吸引了。一树树雪白的梨花盛开,朱天文梳着一对鸟黑的麻花辫,与妹妹朱天心站在梨2{#{QQABTQQhxwC4gBYACI66BwUaCkqQsIKSJYoOwQAcOAQKyBNIBAA=}#}花树下,满树花枝摇曳,她们笑意盈盈,洋溢着青春的纯洁和美好。这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吧,有美一人,清扬婉兮。⑥翻阅民国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文中写道:“手有五指,指端有甲,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是的,母亲教育年幼的我们要勤洗浴,勤剪指甲。人要爱洁净,由外而内,不仅身体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⑦洁净的东西分外有风骨。⑧去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站在那幅《残荷》前,久久不忍离去。霜严雪寒时节,满塘的荷花都凋零了,水面上枯枝交错,只留下枯萎的残叶和莲蓬,在寒风里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水中残荷,仿佛一个人的暮年,夏天远去了,枝头的繁花皆已落尽,留下来的,便是一个人的铁骨铮铮,不妥协,不退让,他从容安静,气定神闲,风骨清奇。⑨心灵洁净的人,周身散发着淡然的芬芳。她超凡脱俗,淡泊天真,比如杨绛先生!⑩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B.她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忍不住笑了。她说得多好!她就是一滴清水,作品和内心一样干净、明澈。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从不随波逐流,也不被俗世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她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英国诗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字字句句,仿佛都是她的心声,灵魂无比高贵。她还写过,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因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锺书生命里的杨绛。漫漫人生,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相濡以沫,缺一不可,她与钱锺书比翼齐飞,风雨与共。钱先生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真正的好文字,洁净饱满,一清如水。 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说得真好,我把这段话一直当作自己写作的座右铭。 翻阅我少年时候的文字,仿佛是繁花盛开的春天,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渐渐年长,文字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舍弃了雕琢和浮华,像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无论文字,还是人生。(选自《作文素材快线》,有删改)13. 小语尝试将这篇文章改编成一首现代诗,请你依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4分)洁净人生李 娟洁净的东西, 洁净的东西, 洁净的东西, 洁净的人儿,自有一种 自有一种 别有一种 散发一股灵魂的清香。 2 。 清奇的风骨。 4 。你看那满院盛开的 你翻那《淡江记》的封面、 3 你瞧那拒绝参加作品栀子花, 民国课本插画, , 研讨会的杨绛,1 。 纯洁美好,温情脉脉。 清气凛然,铁骨铮铮。 清华其外,淡泊如水。14.李娟是一位把文字养在心里的作家。她的语言或朴素自然、毫不晦涩,或纯真自然、风趣幽默,或情感浓郁、富含哲理。请你从文中 A、B 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感受她文字的表现效果。(4分)【小贴士】:文字赏析角度多为修辞、句式、用词、描写方法等。3{#{QQABTQQhxwC4gBYACI66BwUaCkqQsIKSJYoOwQAcOAQKyBNIBAA=}#}15.第⑧段中,李娟用“水中残荷”来体现洁净的东西风骨清奇的特点。请你从以下三种事物中选出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并说明理由。(4分)A.河畔垂柳 B.西北白杨 C.篱边菊花16.作者在文末说:“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无论文字,还是人生。”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乙】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20 题。(9 分)【材料一】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朗读的作用还有很多:一是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己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二是有利于增强自信。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他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敢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三是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地、高质量地参与未来事务的一种素质。四是有利于改变后进生,大多数的后进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后进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五是大声读书时,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六是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七是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由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八是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九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整理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前些年,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实,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是著名的“朗读者”,如韩愈、司马光、朱熹等文人。唐代韩愈提出了著名的“四到”读书法——手到、眼到、口到、心到。他认为,在翻书的同时,要把阅读、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专心致志,提高读书效率。北宋司马光推崇“诵读法”。他认为,要大声朗读阅读过的文章,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其内容要义,如此才会有所收获。南宋朱熹提倡“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他说:“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憙认为,书读得多了,自然熟知;想得透彻了,自然有所得;读得多和读得少有很大的区别,读十遍与读一遍不一样,读百遍和读十遍也肯定不一样;朗读和思考是互相促进的,如果既能熟读,又精于思考,自然就能理解透彻,永远不忘。明末清初的陆世仪提出了“阶段读书法”。陆世仪把读书的过程分为 3 个阶段,即诵读(5 岁-15 岁)、讲贯(15 岁-25 岁)、涉猎(25 岁-35 岁)3 个阶段。他认为,人在 15 岁之前,记忆力好而理解能力差,所以要多朗读背诵经典名著;15 岁以后,理解能力渐强而记忆力不如以前,要进行分类研究;25 岁以后,要广采博览,有所成就。清代郑板桥推崇多朗读以探研精义。他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他主张书要多朗读、读熟,追求过目成诵对求学无济于事。多朗读、熟读的目的是能够探究书中的思想观点,把握书中的主旨内容,“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清代曾国藩提出“看、读、写、作,不可缺一”。他认为朗读古文的时候,“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而朗读文章如坚守所得之地,然后要经常写作,否则就不能学到古人的方法,领会不到古人的思想。有道是:朗读背诵解千愁。古人提倡用朗读、背诵来学习经典古文,以提升记忆力、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而提升创造力,这对今人学习古文很有借鉴意义。(选自《中国档案报》)4{#{QQABTQQhxwC4gBYACI66BwUaCkqQsIKSJYoOwQAcOAQKyBNIBAA=}#}【材料三】初中学生年级越高,越不愿意朗读,朗读水平发展的现状大体是:一、语文基础欠佳,存在识字障碍。这是后进生难以开口的最基本原因。他们脑海中所储存的字词量过少,使得他们面对朗读材料几乎无法开口,或者结结巴巴,时有卡壳现象。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索性少开口,形成朗读能力越来越下降、语文素养越来越差的一种恶性循环。二、胆小怕羞,存在心理障碍。这是一部分胆小学生朗读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学生或担心读错,或担心自己口音等问题引起他人笑话而不敢开口朗读,即使开口,也因性格决定了音量过小、近于耳语,无法大声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三、内容枯燥,缺乏兴趣爱好。对于艰深难懂的材料,学生读不懂,也读不下去,自然越读越没劲。有些教师课堂上采用的朗读形式单一化也是部分学生丧失朗读主动性的原因。每次都是齐读、齐读、再齐读,形式单一,缺少吸引力,学生自然对朗读生厌。四、意义认识不够,缺乏情感投入。一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朗读、朗读有什么好处,他们从心底未对朗读加以重视,只是老师叫读就读,因此用心不专,未融入朗读材料。五、朗读评价不当,缺乏激励机制。课堂上学生朗读后老师可能未加以适当有效的评价,读完了就读完了,不能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优缺点,尤其对后进生未加以激励,这就造成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意识与动机欠缺。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朗读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熏陶思想,传递情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B.朱熹认为朗读和思考是互相促进的,如果既能熟读,又精于思考,自然就能理解透彻,永远不忘。C.古人认为学习经典古文,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来提升记忆力,培养语感,促进思考,提升创造力。D.后进生不能朗读的最基本原因是,他们语文基础不牢,字词存储过少,识字有障碍,不愿意开口。18.请辨别【材料二】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 分)19. 你的同学小安从来都不朗读,他认为朗读比默读要慢得多,太浪费时间。你能结合【材料二】中你最欣赏的古人的朗读方法来劝说他吗 (2 分)20.如何提高初中生朗读水平?请结合材料,提出三条建议:(3 分)(三)名著阅读(5 分)21. 阅读名著,可以祛除我们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 ,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1 分)(2).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B.我们学过《蒹葭》,还想了解秦地民风,可以阅读《经典常谈》的《<诗经>第四》。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强忍病痛历时三年写成的自传,完成这部巨著后他就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了。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主人公保尔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3).下图概括了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2 分)成长历程 退学 参军 筑路 著书战斗受伤:故事情节 勇敢反抗: 死里逃生: 焕发新生:大腿中弹,与神父作对 ① 写成《②》头部重伤5{#{QQABTQQhxwC4gBYACI66BwUaCkqQsIKSJYoOwQAcOAQKyBNIBAA=}#}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 分)(一)综合性学习(10 分)22.班级准备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活动一:探“和”之源】“和”文化在中国流传已久,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下面是一则关于“和”文化的材料,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2 分)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书·尧典》中说“协和万邦”,《易·乾卦》中有“保合太和”。早在秦汉之际,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宋明之时,“和”的理念向社会政治、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渗透更深。“和”字经过三千多年演化,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谐、协调,协调统一谓之“和”;顺和、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和蔼、和气,即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调和,原意是指调和音乐或调和味道,后人把“调和”引申为化解矛盾的方式;和解、和平,所谓“和解”是指结束一切纷争甚至战争。(2)【活动二:辨“和”之义】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和”由本义“不同声音、言论相互响应,协调合拍”引申出不同的意思。下面词语中的“和”,与“以和为贵”中的“和”字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2 分) A. 和而不同 B. 曲高和寡 C. 心平气和 D. 地利不如人和(3)【活动三:解“和”内涵】文言文中也有很多对“和”文化内涵的论述。请为下面文言文语句选择对应的“和”文化内涵。(填序号)(2分)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 ( )A. 分论点一:“和”体现推己及人的道德观。B. 分论点二:“和”体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4)【活动四: 用“和”典故】用“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1 分)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 下联: 邻里相让传佳话。(5)【活动五:悟“和”道理】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以和为贵”的理解,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3 分)以和为贵,是《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宽以待人;以和为贵,是《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宁静淡泊;以和为贵, 。(二)写作(50 分)作文(1):“采菊东篱下”是陶渊明日子里的诗意,“闲敲棋子落灯花”是赵师秀日子里的诗意,“战地黄花分外香”是毛泽东日子里的诗意,……我们寻常的日子里也有诗意,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请以“日子里的诗意”为题,写一篇文章。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97 年出生在湖南宜章的曾黎明,13 岁,成了孤儿,生活从此没了依靠。放学踏出学校的那-刻他最难过的是,不知道家的方向在哪里。后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闯进了他的世界。书里同样承受疾苦的保尔·柯察金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这些话像是一束光,照进了这个湖南少年的心灵。他把书搬到自己的宿舍床头,开始努力地读书。2016年 9 月,曾黎明考上了湖南科技学院理学院。大学期间,他还像保尔·柯察金一样,走进了军队。他知道是国家养育了他,毕业后,曾黎明通过了湖南省选调生考试,投身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让农村人也能过上城市的生活,让农村也能振兴富裕起来。”这是他的新梦想。上面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以下这些有益启示:人生多磨难,我们当自强;阅读经典能催人奋进;人要常怀感恩之心;不断追求梦想,让人生更精彩。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5)不少于 800 字。6{#{QQABTQQhxwC4gBYACI66BwUaCkqQsIKSJYoOwQAcOAQKyBNI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