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陕西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下面是小语为《奉献》栏目写的一段随笔,请你帮忙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彭荆风笔下的绎路梨花,雪白皎洁,梨花象征着一种利他的品质和精神,一种淳厚朴实的民风。读了文章,我们被哈尼小姑娘十几年的坚守感动,她的坚守不仅仅是对小木屋的守护,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袁鹰笔下的井冈翠竹是革命之竹,它不仅长得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外形优美,而且功勋卓越,化身建材支援全国建设,体现了它的奉献精神。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也要像那些休茸、照料小木屋的人和井冈翠竹一样,用真情温暖人心,用行动奉献社会。1.请确认随笔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1)重重叠叠(A zhòng B.chóng)( ) (2)功勋(A xūn B.xùn)( )2.随笔中有错别字,请改正。(1)绎路 (2)休茸下面是小文为《家风》栏目搜集的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题目。①家风,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上面涂满了生活的色彩。②它让我们明白:家庭的温馨与幸福,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维系;去传承。③只有这样,我们的家风才能永远熠熠生辉。④优良家风, (A.承载 B.承受)着家族的智慧和价值,薪火相传,永不熄灭。⑤优良的家风,可以 (A.创造 B.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可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⑥一个家庭,若能够以优良的家风传承后代,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财富。⑦让我们跟随先人的足迹,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家风!3.按照短语结构类型划分,第①句中加点的“美丽的画卷”是 短语。4.第②句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5.请从第④句和第⑤句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二、名句名篇默写6.下面是小丽为《经典》栏目整理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忙补充完善。感受古诗文之魅力,体味古诗文之意蕴。(1)“ , ”(王安石《登飞来峰》)用夸张手法写古塔之高,并想象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2)“ , ”(赵师秀《约客》)营造了江南黄梅时节乡村雨夜的清新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氛围;(3)“ , ”(韩愈《晚春》)点染出一幅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暮春争芳图;(4)“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赋予景色以人的灵性,渲染出春天屋外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5)“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三、名著阅读7.下面是小康为《意志》栏目选取的名著中的人物事例,请你帮忙将其补充完整。人生如同淬火的钢铁,在命运熔炉中历经千锤百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成长轨迹恰似钢铁锻造工序,请结合锻造流程图与关键线索,解析这部作品的叙事脉络。(1)若把锻造流程图的关键线索定为“保尔的身份转变”,请你以此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变化脉络。(2)若把锻造流程图的关键线索定为“保尔的主要经历”,请你以此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变化脉络。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代人最明显的特征在于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处理家庭事务上,留给阅读的时间很少,且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这种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阅读习惯很难保持下去。而利用AI进行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快速、更高效地获取书籍中的核心信息和知识点,从而提升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在利用AI技术提高阅读效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跨学科阅读,阅读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书籍,培养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构建从“跨·阅”到“超·阅”的全过程阅读生态,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并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融合与融通,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超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新质生产力人才,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材料二】弗吉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威灵汉说:“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认知和语言交互的复杂生理、心理过程,需要高度的身心投入,包含了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过程。”AI固然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将文本进行抽象、总结,从几十万字浓缩为几十字,但AI并不能完全替代阅读,它没有感官,无法感知阅读过程本身带来的审美体验和乐趣,如科普作品带我们领略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文学作品让我们共情人物的悲欢离合等。AI也无法像我们自己阅读一样,帮助我们体验人生起伏、参悟生活真谛。【材料三】微信读书上线的“AI问书”功能,让用户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可以通过搜索或者长按书籍正文,借助AI技术从书籍中获得解释。这就像把浩瀚的电子书库变成了可检索的知识库,让AI从中提炼知识点并生成高质量的回答,从而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微信读书开发的另一项新功能,是利用AI列出书籍大纲。该功能可通过AI技术对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形成结构化大纲,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全书主旨和框架,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结束后,用户可借助AI大纲,回顾特定章节和知识点,无须再次逐页翻找原文。“AI+数字阅读”还能够将电子书转换成音频、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8.【材料一】和【材料二】对“AI+数字阅读”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9.小语想用AI工具辅助阅读,请结合【材料三】给他提两点建议。10.下列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AI能通过检索和提炼知识点的功能,解决用户阅读时产生的疑惑。B.借助“AI+数字阅读”,盲人也能方便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了。C.我们可以利用AI进行深度阅读,也可以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通。D.只有AI技术能培养人们的超学科素养和跨学科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犁花宋殿儒①犁花。而不是梨花。这是农人犁铧翻开土地,而绽放的泥土之花。②春天是花的季节,她们都很艳丽妖娆,可是她们却不能像犁花那样,永远在心田盛开。犁花在花科家族中没有位置,然而她却真实地花开万朵,无处不在。她盛开的时候,不但有状,有味儿,而且还能在花开花落之间结出麦子、玉米、稻谷、蛋肉,还有我们人间的温饱富足及幸福。③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犁花就会首先在春风荡漾的地方露出半张羞涩的脸。先是开在南方近邻油菜花的水田上,接着就会盛开在北方桃花树下的那些土黄湿润的田地上。犁花在南方盛开的时候,农民们的鞭梢炸响时会伴着一阵“哎哎啊啊”的吆喝;而在北方盛开时,农民们的鞭梢炸响处则会有一串“胆胆咧咧”的声音相伴。④儿时,我会常常追着父亲的犁铧看犁花盛开。父亲喝牛的时候嘴里总是“胆胆咧咧”地吆喝,让我一直以为,那就是犁花盛开的声音。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把我带到田里看他开犁花。父亲只要将手中的鞭儿在空中甩出一个炸响,再对黄牛喝一声“胆”,那一双黄牛就会使足力气拉着犁铧朝前迈了。犁铧走处,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的犁花就接连地盛开了。⑤那时候,我们一帮儿童会追着犁花向前奔跑,在犁花中寻觅一种白白的、甜丝丝的植物。家乡人都把那种植物叫做“春狼娃儿”。春狼娃儿是春天里第一个愿意长得白胖又好吃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从地表上是看不到它的,而每当乡亲们春耕,犁花盛开的时候,它就再也藏不住了。犁花会将它们活脱脱地暴露在我们儿童眼前。它长得白白胖胖,吃到嘴里香脆甘甜,是儿童们最最喜爱的一种野食。⑥犁花黑黑黄黄的,并不怎么好看,可是她却松软湿润,温暖绵柔。每当我们把自己的脚手插入犁花之中的时候,一种无法形容的舒服感就会在瞬间流遍全身。⑦有时候,父亲开出的犁花还异常的粘巴。我们儿童们会将一些犁花紧紧地攥在手心,然后做出各式各样的动物和小人儿。那时候两小无猜的小伙伴们,就会把这手捏的小小玩具互相赠送。后来我们长大成人,彼此间话也渐少。但是偶尔聊起来,却不知道为什么总会说起那些犁花小人儿的事情来。⑧对于犁花,我也经常问父亲,为什么那些好看的花儿都能结果,而这犁花却总不见结果儿呢?父亲则对我说,咱手里的白馍馍,碗里的白面叶儿,笼里的甜红薯儿,囤里的粮食籽儿,栏里的猪马牛羊儿……哪个不是犁花的果儿啊!犁花是人最离不开的花儿,它结出的果儿千种万种啊……⑨“为什么呢!”对于父亲的这种解释,那时候的我是从来听不明白的。“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父亲不是个文化人,没有能让我心服口服的答案。可是等我长大,自己能掌着犁铧赶着黄牛开犁花的时候,突然间就明白了。因为,犁花是在农民父辈们的汗水中盛开的,犁花是开在农民们用生命赋予的承诺之中的。⑩我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才能描述犁花的魅力,然而,我们的心田里却真真实实地有犁花盛开。春天啊!我的父老!我的至亲!我们的心田不能没有犁花盛开啊……11.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时期有关犁花的趣事?请简要概括。1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1)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犁花就会首先在春风荡漾的地方露出半张羞涩的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犁铧走处,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的犁花就接连地盛开了。(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3.文章第⑤⑥段中,作者用“它”代指“春狼娃儿”,却用“她”来指称犁花。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14.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节选自沈括《活板》)【乙】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①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②便正。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③而直,中绳④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注】①性体少:弓体轻巧。②张:开弓。③矫揉:矫正揉制。④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火烧令坚( ) (2)瞬息可就( )(3)一者性体少而劲( ) (4)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相材之法视其理”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手拂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无案牍之劳形 D.但微颔之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18.【甲】【乙】两文中的制作者在选料时都考虑了木材纹理的影响,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缘由。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请简要说说“白日斜”的表达效果。20.诗歌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七、作文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中国航天科技人员正在为载人登月做紧锣密鼓的准备。我们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对月球南极进行观测并采样返回;在2028年发射“嫦娥八号”,对月球选址进行观察;在2030年发射“嫦娥九号”,搭载2名航天员降落到月球,确定月球工作站的选址,最后航天员采样返回;到2050年,我们将在月球上建成工作站,建成工厂,建设城市,实现长期居住……如果2050年的某一天,你去月球旅行,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请以“月球一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60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参考答案1. B A 2. 驿 修3.偏正 4.将分号改为顿号(或逗号)。 5.A B6.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苔痕上阶绿 独怆然而涕下7.(1)①军人(战士) ②作家(2)[示例]退学后成为童工,结识并营救朱赫来,被捕后死里逃生。8.材料一积极肯定AI提升阅读效率的优势,如“帮助快速获取核心信息”“培养跨学科素养”等;材料二则认为要警惕AI削弱阅读体验,如“无法替代情感共鸣”“无法感知审美体验和乐趣”等。 9.①运用“AI问书”功能辅助理解难点;②利用AI列出书籍大纲,对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 10.D11.①听父亲犁铧时的吆喝声;②在犁花中寻觅香脆甘甜的“春狼娃儿”;③用犁花捏玩具互相赠送。 1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犁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犁花开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犁花的喜爱之情。(2)“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这些叠词的连用,生动地描绘了犁铧在田里开垦时犁花盛开的样子,语言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 13.①犁花给作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使他的生活温饱、富足和幸福;②犁花与父辈们的辛勤质朴紧密联系,成了父辈农民勤劳质朴品质的象征,深深感染和影响着作者;③犁花更是作者童年和故乡难忘的印记,承载着美好温暖的童年记忆。所以作者对犁花有着更深刻和深沉的情感,用“她”更贴切。 14.本文借犁花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农民的歌颂和赞美之情;《紫藤萝瀑布》借盛开的紫藤萝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我们应该乐观应对。15. 坚硬 完成 强劲 应当 16.B 17.(1)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了)。(2)我大哥擅长射箭,自己也能够造弓。 18.甲文中毕昇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考虑到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且与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乙文中造弓选择木材的方法是看它的纹理,它的纹理不经过矫正揉制而原来是直的,那么用这样的木材制作弓,开弓就不会歪斜。19.“白日斜”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20.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21.例文:月球一日2050年的夏日,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登上前往月球的“星途号”穿梭机。当舷窗映出银灰色月壤与奇异建筑的刹那,心跳竟比在地球坐过山车时还要剧烈——月球,这片人类探索了大半个世纪的土地,终于要向我敞开怀抱。踏出舱门,月面特制步道传来微微震颤。抬眼望去,“月桂塔”通体透亮,墙面板如流动的银河,导游笑着解释:“这是月壤光伏材料,收集宇宙辐射能呢!”正惊叹时,撞见几位科研人员抱着“月球土豆”谈笑,听他们说工厂用3D打印把月岩变零件,废品还能造氧气,我忍不住伸手摸向月壤,细沙从指缝滑落,带着半个世纪前“嫦娥”们的探索温度。午后钻进“生态穹顶”,人工重力区里超级土豆藤蔓疯长,顺着模拟地球磁场的支架攀向穹顶。导游指着比我还高的土豆感慨:“当年为这‘月球庄稼’,多少人熬白了头!”登上观测台,地球像颗温润的蓝珍珠悬在宇宙。我突然鼻酸——人类总说“征服宇宙”,可望着故乡,才懂探索是带着牵挂的奔赴,是把地球的生机,一点点种向星辰。傍晚的“环形山剧场”,全息投影重现探月路。从“嫦娥一号”划破天际的火光,到“月球城市奠基”时的欢呼,光影里的面孔或年轻或苍老,却都闪着同样的执着。掌声雷动时,我摸到眼角的湿热——这哪是简单的科技展览?分明是人类用勇气与智慧写成的史诗,每帧画面,都在说“永远向前”。返程时,穿梭机升空,月球城市的灯光如繁星坠落。这一日,我看见的不只是科技奇迹,更是人类从未熄灭的探索之火。原来月球不是冰冷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带着地球的梦,我们终将在宇宙,写下更辽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