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10.青山处处埋忠骨创作背景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1922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后来安葬于朝鲜创作背景1950年6月,美国公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我国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杨育才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会认字彭拟定参谋奔赴特殊踌 躇黯然马革裹尸péngnǐcān móubēn fùshūchóu chúànmǎ gé guǒ shīmǎ gé guǒ shī会写字整体感知1、题目“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是什么意思?2、在课文中指的是谁?忠臣的遗骨毛岸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写毛主席收到爱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心无比悲痛。毛主席经过艰难的抉择后,决定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深入研读文章开头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地点。起草制定电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深入研读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动作描写,深刻揭示了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深入研读当时志愿军司令部和朝鲜方面对于是否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中国有着不同的意见。志愿军希望遗骨回国能减轻毛主席的丧子之痛,另外中国也有死后落叶归根的传统,而朝鲜方面希望把遗骨葬在朝鲜,是出于对抗战英雄的感激之情。深入研读通过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怎样的内心?动作描写,表达了毛主席对爱子无比的留恋。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最后做出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显示他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深入研读说一说毛主席为什么“踌躇”?犹豫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仍在沉浸在失去爱子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中。心情低落、沮丧的样子交流互动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把下面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说一说那一个句子写得更好?岸英回不来了,父子不能相见了。交流互动运用反问,说明毛主席不能接受儿子从此不能回来的事实,更能够让读者体会到毛主席深深的悲伤之情。深入研读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失声痛哭的情形。交流互动青山连绵,哪里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这句话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的态度,体现了毛主席以大局为重的伟人胸怀。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作为结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资料共享毛主席,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