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图是距今5800—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聚落遗址生活方式示意图(甘创业绘)。据图可知,该聚落遗址(  )
A.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B.实现了生活上安定富足
C.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  )
A.有助于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保障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D.强化了对家族的认同
3.春秋时期,位于西北地区的姜戎氏“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与诸夏”“周于先王”。据此可知(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4.西周时期,“士”作为贵族,集宗法身份权位、文化道艺为一体。春秋时期,文化道艺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评价士阶层的主要标准。上述变化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传统秩序的瓦解 D.阶级关系的变化
5.墨子认识到人类与禽兽的不同在于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才可以生存,他主张依靠自身的积极劳动来改善生活,同时强调“不与其劳”就不能“获其实”。墨子的上述思想(  )
A.阐释了早期民本观念 B.反映出下层民众的价值观
C.不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D.意在重建衰微的礼制秩序
6.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一规定
A.体现了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 B.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
C.源于秦朝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D.损害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
7.亚历山大通过东征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然后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主要说明了亚历山大东征 (  )
A.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C.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D.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侵占
8.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
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
9.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3世纪,伦敦的马修修士在他编纂的《英国编年史》中写道:“他们就像成群的蝗虫扑向地面,彻底劫掠了欧洲东部,焚烧与屠杀使这里变成一片废墟……他们铲平城市……推倒堡垒……屠杀市民和农民。”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控制了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B.促使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
C.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11.马克思在评价近代某一战争时说,“之所以想尽办法要清除封建主义,其最终目的就是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开辟一块新的适合它快速发展的土壤,只有恰当的环境它才能够不断发展。”这一近代战争(  )
A.使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B.标志着独立主权国家正式形成
C.强化了个人对君主的忠诚 D.确立了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2.19世纪初期,拿破仑先后为华沙大公国、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制定宪法,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自由、中央集权、立宪政府、三权分立等原则。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打断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彻底改造
C.加剧了欧洲各国分裂状态 D.重构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
13.1806年7月,德意志16个诸侯国在拿破仑的迫使下签订条约,德意志人民意识到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利于抵御侵略。在打败拿破仑后,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达姆斯塔特、图林根和黑森签署关税合约,废除邦间关税,“南德商业联盟”就此成立;1834年,全德关税同盟建立。据此可知(  )
A.拿破仑侵略是关税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
B.民族意识推动德意志统一局面最终形成
C.关税同盟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
D.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关税同盟形成
14.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反映了一战(  )
A.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使资本主义秩序受到挑战
C.造成欧洲人民极大的心理阴影
D.导致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15.洋务教育虽积累办学经验却存在“各学堂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等问题;由张之洞等人制定的“癸卯学制”成为首个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明确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大体系。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传统科举教育体制的彻底崩溃 B.晚清教育的渐进性与制度突破
C.地方督抚主导近代学制的实施 D.实业教育成为新式教育的核心
16.202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其位于进入良渚古国腹地的必经通道。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较少的猪、鹿和牛、水稻等陆生动植物。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据此可推测当时(  )
A.食物结构比较单一 B.社会分工还不明显
C.阶级分化较为严重 D.存在一定物质交换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他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斯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菜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它们普遍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300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依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为巩固帝国统治采取的措施。(4分)
比较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相同点。谈谈你对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次西征之后,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范围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但最主要的是两个文明文化中心:一个是中亚古伊朗文明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另一个是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
——据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历史中,蒙古人的征服战争常被描述成落后民族对诸多人类文明古老而发达的中心区的野蛮进攻。但是,蒙古人的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绝望。在蒙古人实力的鼎盛时期,他们的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广大的国度,蒙古的广大领土横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和中东,在东半球的各文明之间搭建了桥梁。蒙古人还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交流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扩展并加强了从古典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皮特·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帝国的特点。(4分)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说明蒙古西征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可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对秦始皇来说,直道是他实现中华帝国梦的重大工程。——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响。(8分)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AACAB BCBAD ADCBB
16.B
17.(1)(4分)措施:沿用了东方的文化礼仪;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度;利用当地的宗教;与当地人通婚。
(2)(6分)相同: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都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
认识:一方面,战争会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重构,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18.(1)(4分)特点:版图辽阔;依靠扩张建立;文明交汇;民族交融。
(2)(6分)影响:①对被征服地区: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文明,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②对蒙古:使蒙古发展为地跨欧亚的世界性帝国;
③对文明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④对民族迁徙: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⑤对世界:扩展并加强了世界体系。(任意4点得4分)
19.(1)(6分)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每点2分,共6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8分)主张:道:无为而治;
儒:仁政;
墨:尚贤;
法:以法治国(法治)。(每点2分,共8分)
20.(1)(6分)原因:政治、军事形势需要;秦国统一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的智慧,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地势;生产力发展。
(2)(8分)影响: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秦始皇迅游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