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良好开端:
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对毛泽东来说,全国解放是早已料到的,早有准备的,而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来得这样快,这样顺利,却出乎他的意料。他一向认为,改造五亿人口的个体农民是最艰难的事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谁知道,这么困难的问题,经过二三次会议,作一篇报告,就如此顺利地解决了,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困难的问题不能解决呢
——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充满希望的1956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4.25)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文集》第7卷
经济关系方面
政治关系方面
对外关系方面
(一)良好开端:
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一)良好开端:
2、“双百方针”(1956.4.28)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双百方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一)良好开端
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多事之秋的1956年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二)十字路口的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二)十字路口的1957年
《正处》理论的致命罅漏,恰恰在于它的前提,即将社会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前者专政,对后者民主。
——萧冬连
整风运动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
那些威胁和辱骂,只是提醒我们,在我们的国家里,阶级斗争还在进行着,我们还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当前的种种现象,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
反右运动及扩大化
至1958年夏末运动结束时,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到55.28万人,绝大多数是错划的。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
毛泽东讲话:
“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走向疯狂的1958年
(三)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1958)
背景:1957年由于谈判受挫, 苏联中断援华投资;1957年,赫鲁晓夫宣布将在十五年内超过美国;“二五计划”搁浅;冷战形势的严峻
1.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三)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1958)
农业大跃进
——虚报产量、大放卫星田、浮夸风盛行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工业大跃进
——大炼钢铁、全民炼钢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不仅毁掉了大量山林,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三)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吃大锅饭,公共食堂
集体劳动,共同生产
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三)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1958)
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③是造成1959—1961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
影响: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严重困难的1959至1961年
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等原因,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1000万。……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如此空前的灾难。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和教训。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四)调整恢复
1、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四)调整恢复
恢复发展的四年
1962—1965
3、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四)调整恢复
4、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周恩来:“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1、原因:
2、过程:
3、评价:
文革开始
打倒一切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中共九大
林彪政变
周恩来
主持工作
邓小平
主持工作
毛泽东逝世
1969年
1971年
1966年
1967年
1972年
1975年
1976年9月
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帮
文革结束
拨乱反正的预演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代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2)科技和国防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人民日报》报道
①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在从事水稻研究
“人工天河”红旗渠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代成就
(4)教育医疗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的扫盲运动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代成就
(5)外交
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意义:
1.有利于世界局势缓和与和平发展。
2.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中美关系正常化。
3.引发第三次建交高潮。
4.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代成就
领域 成 就
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国防 科技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
教育 医疗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外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习近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开创性、奠基性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时代成就
2.时代精神
钱学森 邓稼先
李四光 华罗庚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问题探究】通过邓小平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3.时代意义
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了一些错误,但我们还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文选》第2卷
提示:从宏观角度出发,以事实为依据,指出在1949年至1979年间,虽然经历了一些严重的曲折和损失,但不论是纵向的历史比较看,还是从横向的国际比较看,新中国的成就都是主要的。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单元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