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们两者都( )A.提倡仁德 B.重视劳动C.崇尚安民 D.追求公平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夙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B.扩大中书、门下二者的职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3.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项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4.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A.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B.国人广泛接受民主科学思想C.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尊孔复古”的逆流被终止5.20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简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工作( )A.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 B.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C.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D.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6.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出现图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外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B.留学生的回国人数越来越多C.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国别差距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7.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和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其外部濒临大海,内部则河流密布,对外对内交通都极为便利。两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大体可以分为丘陵、平原和沼泽三种类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这一自然条件有助于解释两河流域( )A.宗教信仰和习俗统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C.文化的渊源具有相同性 D.文明演变呈现出连续性8.646年,日本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确立“八省百宫”制及“国郡”制,并赐给大夫以上官吏“食封”,赐给大夫以下官吏“俸禄”。由此可见,这场变革运动旨在( )A.理顺统治阶层内部关系 B.壮大武士阶层的力量C.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D.扩大幕府统治的基础9.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10.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曾经高度评价过牛顿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在摧毁宗教神学、培育无神论思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由此可知( )A.近代自然科学追求民主 B.自然科学推动启蒙思想发展C.法国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D.启蒙运动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11.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了以改变政治体制为目的的革命或改革。下列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选项 革命或改革 评价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渐进创新,首创民主共和政体B 法国大革命 暴力革命,政体演变曲折反复C 美国南北战争 维护统一,确立三权分立原则D 德国统一 结束分裂,社会性质本质不变A.A B.B C.C D.D12.19世纪末,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等充满野性和自然的文学作品受到美国人的广泛欢迎。美国环保运动工作者约翰·缪尔指出:“成千上万的疲惫、精力衰竭和过度文明化的人们开始发现,到大山中去就是到家里去,荒野是一种必需品。”这说明( )A.工业化和环保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B.回归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 D.环境保护意识被社会普遍接受13.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1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于此同时,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这说明苏联( )A.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灵活地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认可对外经济开放的必要性 D.抓住了工业化的国际契机15.1956年8月,美国通过向国外派遣体育、艺术等各界知名人士的《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参展法》,永久性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1956-1964年,共实施62次体育代表团访问项目,访问了100多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这反映了美国( )A.正视第三世界兴起的现实 B.对外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C.以文化渗透替代武装颠覆 D.将遏制战略向亚非拉延伸16.下面是21世纪初世界出现的突发事件。这可用于说明( )时间 事件 结果2002年 美国西海岸发生罢工潮 作为进入美国主要门户的中远集团(中国国有企业)无法卸货返航,两周内损失2400万美元2003年 美国飞利浦工厂发生火灾 火灾致使上百万个芯片损失,作为爱立信(瑞士)的单一供应商,这次中断导致爱立信公司近4亿美元销售额的损失2008年 美国金融危机 全球工厂产业有18万人失业;日本东京股市大跌;中东有6个海湾产油国的7个股市总共缩水了1500亿美元;中国生产加工企业大量倒闭A.各国经济相互关联性的增强 B.科技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C.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D.发达国家主导了世界性贸易二、材料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性,并简要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摘自晏绍祥、张顺洪主编的《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 西方国家50余年对非援助强调“福利服务”而非“经济发展”的援助,无法从根本上弥补非洲国家面临的发展起点滞后及国际秩序不公正问题;一些脱离非洲发展实际的附加条件进一步恶化了非洲国家原本存在的发展危机。……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紧密结合非洲国家的历史发展任务,尊重非洲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意愿。2000年以来,中国对非援助逐步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始终坚持对非援助平等、尊重与合作的理念,强调中非合作中的互助与共同发展,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绝不把外援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手段,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应有的政治风度和全球责任。——摘编自罗建波《西方对非援助效果及中非经济合作》材料三 新殖民主义是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它表面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实际上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老殖民主义是赤裸裸的,新殖民主义是有装饰的。——摘编自孙迎辉《新殖民主义问题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桑地诺革命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援助非洲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今新殖民主义体系的主要特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结合材料与所学15—16世纪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C A D B C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B D D A17.(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西方民主制度和思想的传入。(答对任意三点)(2)成就:将“民族平等”写人宪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规范民族称谓;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答对任意两点)意义: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对任意一点即可)18.(1)局限: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分析: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2)历史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19.(1)意义:击退了美国侵略者,有利于民族解放;打击了国内独裁统治,促进民主革命发展;推动了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2)不同之处:注重非洲实际且无附加条件;坚守平等互利共赢理念;创建合作论坛,推动中非合作走向机制化;注重共同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援助结果更加有效。(3)特点:是旧殖民主义的延续;表面上承认新兴民族国家政治独立;侵略手段更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和间接性;以争夺世界霸权维护既得利益为目的。20.示例一: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阐述: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人地图。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巨大影响。阐述:经济上,引起商业革命,如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对整个世界的了解日益深入、全面。科学文化上,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及促进人文精神发展和传播。总之,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是最大的,全面促进欧洲进步,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当然,欧洲的殖民掠夺也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他们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