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某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某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试卷
历 史
总分:100分 时长:75分钟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二单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镰等粮食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同时还发现98个窖穴底部堆积有大量粟灰层。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部落人口规模庞大 D.农业耕作理念先进
2.卫青收复“河南地”后,汉武帝欲采纳亲信主父偃建议设朔方郡,遭公卿反对,其中尤以公孙弘为甚。武帝命亲信朱买臣与弘辩论,弘不敌而屈服,朔方郡遂立。朱买臣与公孙弘的辩论反映了( )
A.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决策的干扰 B.皇帝利用近臣打压外朝官僚集团
C.汉代宰相制度沦为皇权专制工具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引发分裂
3.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章句好尚,互有不同”。隋灭陈后,朝廷令南北儒生“讲论得失”;唐初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官方经学定本。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政治形势推动了文化的整合 B. 民族交融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C. 科举制带来了学术的实用化 D. 士族衰落促使儒学回归传统
4.下表是唐政府支配的课税户、课口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时间 课税户(户) 课口(口)
天宝十四年(755年) 5349280 8208321
乾元三年(760年) 758582 2370799
A. 源于人口的自由迁移 B. 引发了安史之乱
C. 催生了新的征税标准 D. 导致均田制破坏
5.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行在所”,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京师”。 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
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 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6.明代江苏、浙江两省农民大多种植榨油用的乌桕树,“两省之人既食其利,凡高山大道,溪边宅畔,无不种之,亦有全用熟田种者”。据此可知,明代( )
A.农业领域出现地区经济分工 B. 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C.全国统一商品市场体系形成 D. 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种植结构
7.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翌年(1690年),康熙皇帝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宁古塔将军巴海等兵分九路,首次对黑龙江流域边界地区展开巡查。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政府绘制完成《黑龙江流域图》,并附有满文说明。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
A. 重视维护领土主权完整 B.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C. 与俄罗斯领土纠纷激化 D. 积极拓展东北地区疆土
8.下图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该图为“事件尚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前,就被绘制出来销售的时事图像”,其绘制与印刷均由英国官方授意。该图的绘制意在( )
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人物是中方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耆英,在他头顶的正上方绘着一幅英国女王的肖像画,若隐若现;右下角有“永远和好”中文字样的钢印图案。
美化殖民侵略 B.迎合市场需求 C.保存历史记忆 D.维护朝贡体制
9.1912年,在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建议下,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为:“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由此可知,该课程标准旨在( )
A.完善教育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B.强调主权在民维护自由平等
C.传播共和理念强化政权认同 D.激发爱国主义培养主权意识
10.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 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 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1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侵占菲律宾、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盟军丧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战略据点。中国迅速组成远征军,支援盟军作战,在3年多时间里共歼灭日军4.9 万余人。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远征军 (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B.使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D.配合了国内的反攻作战
12.194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中指出:“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贫农)是土地改革的最坚决的拥护者和主力军,中农是可靠的同盟军,而富农和地主阶级则是土地改革的对象。”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
13.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的106项民用工业企业中,有50个设在东北,32个设在中部;44个国防企业中有35个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审查厂址时,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地美军基地的距离”。据此可知,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 应对朝鲜战争 B. 原有工业基础 C. 维护国防安全 D. 服务三线建设
14.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随后又多次较大幅度自主降税,2021年初中国将关税总水平从 1992年底的43.2%降至 15.3%。同时,中国还逐步取消与多边贸易体制不符的非关税壁垒,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表明,中国 ( )
A.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B.积极参与世贸组织规则制定
C.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探索构建新型区域合作集团
1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非洲公共卫生的现实发展需求,通过“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健康卫生行动”和“卫生健康工程”等举措加强对非洲公共卫生的援助工作。这反映出我国( )
A.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C.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D.增强与周边国家的互信
16.恩格斯指出:中古西欧贵族的需求剧增 他们唯一的生产工具(铠甲和武器)还是从城市得到的!本国的呢绒、家具和装饰品,意大利的纺织品……列万特的水果,印度的香料,等等,几乎都是从市民那里买到的。这说明中古西欧( )
A.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 B.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D.社会分工日益明显
二.材料题(共4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怀柔政策是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宽待笼络政策。一般情况下,当少数民族表现为愿意归顺臣服的时候,统治者都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历史上明清时期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通婚和册封等,都是这种怀柔政策的表现。高压政策就是用武力威慑或武力征伐的政策。历史上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讨伐和镇压,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种是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生存,一种是原来臣服后来反叛,不管是任何一种情况出现,中央政府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用武力讨伐,这对维护政权、稳定社会、保护文化都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在地理环境、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中原王朝的兴衰强弱也交替演变,使得腹边互动模式千差万别。在腹地和边疆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我国历代腹边互动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征和区域模式:东北边疆和北疆——腹地与边疆交互主导下的互动发展模式;西北边疆——腹地中央政权主导下的强势开发模式;西南边疆——腹边文化交融下的浸润式开发模式。
——摘编自衣保中《腹边互动与我国历代边疆经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6分)
18.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的清政府,由于没有国歌,给外事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取代国歌。其歌词是: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 摘编自和璐《中国国歌的百年发展》
材料二: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时以《国民革命歌》作为临时国歌。该歌由廖乾五作词,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这首歌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精神,对于 激励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和璐《中国国歌的百年发展》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着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摘编自张成《<义勇军进行曲〉:历史的见证最好的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颂龙旗》和《国民革命歌》的创作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意义;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指出国歌(代国歌)体现的时代精神。(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变化的斯芬克斯
说明: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亚述人和波斯人则把斯芬克斯描述为一只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在希腊神话里,斯芬克斯却变成了一个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摘编自吴飞《斯芬克斯:出现在古埃及和古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雕像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材料中斯芬克斯的雕像及传说所反映的信息,并另举古代史一个具体史实加以说明。(6分)
20.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主要支出项目
1978年 1992年 2008年
面粉 18.7元 面粉 41元 面粉 28元
肉 2.16元 鱼肉 57元 肉蛋奶 185元
盐 0.16元 衣服 104元 花卉 70元
火柴 0.2元 磁带 12元 手机话费 56元
布 13元 报刊 3.8元 旅游 1780年
自行车 156元 彩电 2600元 数码相机 2750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富裕安康之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初三创新班历史参考答案
1-5:BBACC 6-10:DAACB 11-15:ADCAC 16: C
17.(1)特点:怀柔与高压相结合;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出发点;措施及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多重效果。
(2)意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8.(1)《颂龙旗》创作的背景:近代外交活动需要国歌;受西方国歌的影响;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开始产生国歌意识;清末新政的推行。(任答两点得4分)
《国民革命歌》创作的背景:广东国民政府的建立;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革命的开展;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北伐战争等。(任答两点得4分)
(2)意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日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战的胜利。(任答两点得4分)
时代精神:材料一描绘了国家形象,传达了国家声音,体现了现代国家意识萌发(1分)。材料二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1分)。材料三体现了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困难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御敌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任答两点得2分)
19.(1)雕像的史料价值:①史料类型角度:雕像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当时的部分历史面貌。②研究内容角度:从政治方面看,埃及法老按斯芬克斯形象建造狮身人面像,可用于研究古埃及法老的权威、王权与神权的关系等;从文化观念方面,不同地区斯芬克斯形象和象征意义不同,能帮助研究古埃及、古希腊等地区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从社会生活方面,雕像的造型、工艺等能反映当时的艺术风格、制作技术以及社会审美等情况。所以对于研究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政治、文化观念和社会生活有重要价值。
(2)信息: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后在不同地区(亚述、波斯、希腊)有不同的形象描述,这说明古代希腊文化受到古埃及等其他文明的影响,同时又结合自身特点有了发展变化,体现了世界各地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创新、发展。
举例:例一:字母文字的传播与演变: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源头。它在向东传播过程中发展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又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后,形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再进一步演化出拉丁字母。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地区文明在交流中对文字进行借鉴与创新。
例二:科技文化的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后,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印度的数字也先传入阿拉伯地区。这些科技文化成果经过阿拉伯地区的传播,最终传入欧洲,对西欧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造纸术为西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物质载体,印度数字简化了欧洲的数学运算等,反映了文明在交流中的传播与发展。
20.示例:
富裕安康之路
改革开放前,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消费结构单一,以基本的生活消费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生活娱乐支出增加。
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更深层次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结论:改革开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提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走上了富裕安康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