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兴国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语文课本,我们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我们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我们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shì)故;我们与利奥波德跟着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缄默;我们与马丽华一同目睹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慨叹大自然的伟力和永恒( )文学播下的种子,正悄然孕育着属于我的翅膀,它们将带我去往远方,去经历更壮阔的生命风光。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缄________ (2)(shì)________
2. 在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是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崇尚英雄、成就英雄的民族。共和国的史册上,刻印着无数先烈的铮铮铁骨、上下求索。100多年来,在理想信念的________下,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史诗,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是成就英雄、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
B.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
C.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成就英雄、崇尚英雄的民族。
D.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英雄辈出、成就英雄的民族。
4.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动 B. 感化 C. 感召 D. 感染
5. 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巍峨的三危山,霞光里的敦煌,因为有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因为有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因为有了此生无悔入沙海的守护者,才能得以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光彩。传统文化不仅随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传承着,而且在人文、美学、经济等诸多方面彰显出璀璨的价值。别问我为什么对你如此眷恋,星辰总在闪耀,血脉代代相传。
A. 文中加点词语“进程”是动词。 B. 文中加点的“绽放光彩”是动宾短语。
C. 文中加点的“传统文化”是偏正短语。 D. “血脉代代相传”一句中,“相传”是谓语。
6. 某班围绕“以和为贵”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A. 甲:我认为“以和为贵”体现了宽广的胸怀,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就体现了两人宽广的胸怀。
B. 乙:我认为“以和为贵”应该是“求同存异”。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C. 丙:我认为“以和为贵”是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才能保证和平。
D. 丁:我认为“以和为贵”应成为我们日常行事的一大准则。生活中难免会与别人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这时我们应该与其理性沟通。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
[注释]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奠定了悲愁哀伤的感情基调。
B. 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 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8. “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尝闻:罗霄之北,山岳武功①;他山绝景,俱集其中。窃疑其果如是耶?
甲午四月廿一,余与卿适萍乡,游武功山。会天雨,游者甚少,由山以上数十里,雨势不减,而山间水雾弥蒙,森森然欲噬人。复鼓之以雷电,则游者益乎鲜矣。余顾而哂曰:“嘻!此所谓大名鼎鼎之神山者乎?果见面不如闻名也。”适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俄而雨霁新晴,云海翻涌,光洞如璧。晦暝变化者,鬼神而莫测,此天象之瑰奇也。余与卿不敢驻足,射步而上。至吊马桩,苍穹霭霭②,氤氲蔽目,盈尺之外,不可辨识。旁有客栈伫焉,乃小憩,须臾去。登天阶,历尽巇险③,竟达金顶。
翌日,自峰顶观日出。初时四瞰云漫,乃至朝暾④始见于扶桑⑤,极天一线,上下异色;既而浩如金冶,佛光云海;天下罕见,堪为一绝。
[注释]①山岳武功:即武功山,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居罗霄山脉北支。②霭霭:指云雾密集的样子。③巇险(xī xiǎn):艰险,险恶。④朝暾(tūn):初升的太阳。亦指早晨的阳光。⑤扶桑:这里指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适( )(2)鲜( )(3)顾(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雨,游者甚少,由山以上数十里,雨势不减。
(2)旁有客栈伫焉,乃小憩,须臾去。
11. 作者对武功山的态度在游览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三)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
(1)《卖炭翁》中运用肖像描写,把卖炭翁灰尘满面、十指黝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水,常以游鱼入景。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潭中百来条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画面。
(3)《虽有佳肴》中,强调实践出真知,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自我欠缺之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读者》)
13. 以下阐述,能作为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A. 父母亲不能以听话和不听话作为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
B. 作为儿女,你要听父母亲的话,父母亲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C. 给父母亲足够的安全感,你的选择才能获得父母尊重。
D. 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
14.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母习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这是出于对我们的爱。
B. 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C. 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一条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
D. 所谓安全感,就是当父母老了,你能很好的照顾他们。
15. 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结合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几年前,《一本好书》第二季回归,这是一档被称为全民阅读“试衣间”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此次回归,节目组选择了重读《红岩》《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某站网友为这个节目给出了9.5分的评价。
②“去看看这本书吧”,从《一本好书》第一季开始,这样的呼吁几乎每期都会出现,像一个烙印,印在节目扉页,提醒观众这才是节目的初心所在。“全民阅读说了这么长时间,但是我们的人均年阅读量,还是非常低。好多有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很多在校学生,除了教材之外的阅读量几乎是零,我们竟然还有这么漫长的路要走。”节目总导演直言,这样的现状令他难过,“我们节目每年推荐十一本书,如果能够带动观众读其中的两三本,那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
材料二:
①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我有两个建议,一是“读两头”,一方面多读久经考验的经典,这些经典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多读有价值的新书。了解当下其他人的所思所想,接触时代的前沿,这对打开视野很有帮助。二是多读些闲书,在生活中熟悉“非功利性”的阅读,也就是阅读和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不直接相关的书籍。今天的青少年基础知识并不差,各种技艺的训练也比我们当年要全面得多,但人们常常抱怨青少年的人文修养、文化视野还存在相当多的缺陷,这其实与缺乏“非功利性”阅读有关。
②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无论传播介质、阅读方式如何变化,有一条是不能变的,那就是读好书。所谓好书就是那些思想、文化、知识含量大,叙述技巧高超的书,这些书会让人终身受益。怎样挑选好书?首先是选各类经典作品和被广泛称道的新作。其次是在版本上下功夫,一般来说,名家著译、名社出版的书更可信。另外,要处理好精读与速读的关系。有很多阅读推广人士呼吁要读整本书,其实,对于经典、对于真正的好作品,才有必要去精读,甚至要反复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而对那些思想文化、知识、审美含量都不充分的作品,速读没有什么不好。
材料三:
①当前,高考、中考在进行重大改革,力图改变考试带来的题海战术、抑制学生可塑性等弊端,鼓励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在这轮教学改革中,阅读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②这体现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例如:初中阶段加强了名著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猜读、圈点批注、对比阅读、整本书阅读、查阅作者传记资料等等,重在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这就把语文教材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16.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本好书》是一档被称为全民阅读“试衣间”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深受好评。
B. 张颐武认为,阅读和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直接相关的书籍,往往是“功利性”阅读。
C. 呼吁观众们“去看看这本书吧”是《一本好书》节目的初心,它成功实现了全民阅读。
D. 张颐武建议中的“读两头”,一是指多读久经考验的经典,二是指多读有价值的新书。
17. 根据上述材料,有同学总结了一些阅读方面的建议,准备在班上交流。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课外阅读,我们可选择先贤的书和有价值的新书,而不要读“功利性”的书。
B. 读《朝花夕拾》《西游记》这些经典著作,我们要整本书阅读,也可以反复读。
C. 学习之余,我们每天要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把教材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D. 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注意学习阅读方法,如默读、圈点批注、对比阅读等。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郏(jiá)县蓝桥记
张昆
①我从河南归返,路过著名的汝窑——随即想起了宋代,苏坟也在河南郏县。
②夜晚八时,我抵达郏县境内。村寨上空的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烹饪饭菜了。望着如白纱般的烟雾、安静的村庄,古朴的石街,我便决定在姓姚的人家夜宿。
③进屋时,天空雾蒙蒙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屋内的桌上摆放着一盏灯火,在风雨中摇曳,淡淡而又微茫的火光,将门窗半掩的里屋弄得影影绰绰,如混沌的世界。透过那户窗口,汝河大抵也有百余米远。大雨瓢泼起来,像是从温婉的姑娘转瞬之间变成了咆哮的狮子。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思考他为何选择郏县。
④王剑冰在《郏县三苏园》一文写道:“踏足苏坟内外,薄雾笼罩着一切,却也是淡淡、几乎留意不到的一层。苏坟四周道路的一侧,栽植柏树、松树和桂树,林风茂茂。”
⑤这块风水宝地既见证过沧桑的文化,也诞生过美丽凄凉的故事。早年,听说郏县有蓝河,上架石桥,名唤“蓝桥”。蓝河又与汝河相连,犹如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汝河是上游的主流,蓝河则是下游的支流。在前往郏县前,我想,若追溯汝河的历史,也能体会蓝河的魅力。任何独具风韵的美丽,都必有名人遗迹跟文化、历史做敦厚的铺垫。
⑥当年,东坡选择郏县为万年吉地,也基于它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出来的底蕴。文人都爱僻静,柏树和松枝代表“竹柏”一样的人生,而蓝桥象征着所经历的爱情,还有文人的风骨。
⑦夜色凝结,隔壁人家的灯火熄灭。瓦砾的房顶被雨珠打得铛铛作响,像某种暗示和借喻,泛指苍凉凄婉的一生。然而还看不见蓝桥,它被无尽的雨和茫茫的山崖所遮蔽。
⑧次日,我顺着汝河乘船至峰子口,再转至当伶处;传说这是清代名伶,因与达官贵人相恋,后被追逐并跳河之处。我看着汝河的水,滔滔东逝……
⑨蓝桥架在汝河与蓝河的交界,山壁陡峭,河岸优美。蓝河蜿蜒地绕着村庄,像护城河般庇佑。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一会儿踩着水花,划起双桨;不一会儿又撩起裙裾,翩翩起舞。我看见,蓝河水波倒映着粼粼光芒,五光十色地折射在舞女的袖口、裙子的底端。她的笑容,犹如两千年前浣纱的西施,朴素又不失高贵。郏县之美源于人文底蕴,蓝桥化作了陪衬,默默地驻守。
⑩蓝桥虽小,但游客踏访的足迹无数。我在观赏完舞蹈、欣赏了蓝河后,由村寨的“末子坊”出来,行至蓝桥,由青石砖和汉白玉一样的碎石铺砌,像玉带架设在山间云廊的石桥,将人的情思牢牢锁住、升华。我想起电影《魂断蓝桥》中女子与男子相恋,但因战争的爆发,赶赴沙场的男人死掉,女人从此沉沦风月……
蓝桥的底下,就是蓝河。河水并非蓝色,我曾问过附近的村民“为何称作蓝河”。他们说,蓝代表着凄婉和忧郁,千年来的汝河及蓝河两岸,造窑的民工和烧瓷的匠人,生活艰苦,死了不少人,他们的爱情也是凄美而令人无奈的。我还站在蓝桥上,闻歌谣:“遵彼汝坟,伐甚条枚。未见君子,惄(nì)如调(zhōu)饥……”①描写一位妇女在河岸边砍柴,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这窃窃私语化作缕缕情思,密布字里行间,纯真感人。郏县蓝桥一带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关于蓝桥,还有记载,东坡当年走过这里,乘舟远赴蓝桥。此后,纪昀也曾三度到访郏县,研究郏县附近的裴李岗遗址和龙山遗址……这些都作为郏县蓝桥最深处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郏县的历史也可追溯至周代,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的周代崇尚礼教,郏县和蓝桥,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年代久远,美名早成。
我伫立于蓝桥上,看着那风韵犹存的石雕,印刻着斑驳印记的蓝桥石砖,徒生了一种无比的沉郁,仿佛当中也掺杂着喜悦、美好和黯然。历史的风烟,如构建郏县和蓝桥的先祖,他们的血脉,在中原大地正流淌着,依旧焕发着活力和朝气。而我此刻,正站在由文化、历史和传奇爱情铸就的丰碑上,回望前人的心思,品味着历久铭心的历史。
(有删改)
【注】①坟:水涯、大堤。调:早晨。这句话的意思是:沿着汝河的大堤走,砍伐山楸树的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虑的心情就像早晨挨饿一样难受。
18. 本文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游记散文,请你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行踪。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出“末子坊”,行至蓝桥→(3)________________
19. 赏析下面的语句。
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一会儿踩着水花,划起双桨;不一会儿又撩起裙裾,翩翩起舞。
20. 本文文末写道:“而我此刻,正站在由文化、历史和传奇爱情铸就的丰碑上,回望前人的心思,品味着历久铭心的历史。”请你说说此刻作者的内心涌动着哪些情思。
21. 读完本文第 段画线的句子,小语和小文联系梁衡的《壶口瀑布》中“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这段话,展开如下讨论:
小语:《壶口瀑布》中,插入《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的话,提供科学依据,凸显自然伟力,写出了对黄河水柔中有钢、坚韧不拔的力量的赞叹与敬畏之情。
小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借此歌颂了敢于抗争、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小语:选文插入具有文学性的歌谣,叙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写出了(1)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歌谣常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也歌颂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
22. 学完《庄子》二则以后,小明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选择阅读《经典常谈》的哪一章节?( )
A. 《说文解字》第一 B. 诸子第十 C. 辞赋第十一 D. 诗第十二
23. 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保尔的五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冒死救朱赫来脱险
②筑路时战胜伤寒死里逃生
③在筑路现场与冬妮亚决裂
④在神父家的面团里撒烟末
⑤高度残疾时选择文学创作之路
A. ③④①②⑤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④①③②⑤
24. 《钢铁是怎样炼成》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保尔·柯察金。请从下面情节中任选一个,具体分析其“硬汉”气概。
①修筑铁路 ②在病榻上创作
五、写作(50分)
2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世界上,美无处不在。美或许是山水画中宁静的湖泊,城市画卷中繁华的街道;美或许是歌曲中动人的旋律,文字里跃动的灵感;美或许是跌倒时旁人的轻轻一扶,烦恼时朋友的温柔一语……
请以“美,就在这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兴国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1~2题答案】
【答案】1. ①. jiān ②. 世
2. ……
【3~4题答案】
【答案】3. B 4. 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4分)
【7~8题答案】
【答案】7. C 8. ①山河破碎的痛切之情;②报国无门的无奈愤懑。(言之有理即可)
(二)(10分)
【9~11题答案】
【答案】9. ①. 到,去,往 ②. 少 ③. 回头看
10. (1)适逢天下大雨,游览者很少,从山脚往上几十里,雨势没有减弱。
(2)旁边有座客栈伫立在那里,(我们)就进去稍作休息,一会儿就离开了。
11. 变化:由怀疑不相信到赞叹不绝
原因:①初到武功山时,天气恶劣,游览者稀少;②后来天气放晴,云海壮观、天象瑰奇。
(三)默写(6分)
【12题答案】
【答案】 ①. 满面尘灰烟火色 ②. 两鬓苍苍十指黑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⑥. 教然后知困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13~15题答案】
【答案】13. C 14. D
15. 例:我赞成走第二条独立之路。因为只有你不断的提升自己能力,独立了,能自食其力了,父母看到了你的成熟和强大才会放心,这样你就为父母提供了安全感。
(二)(6分)
【16~17题答案】
【答案】16 C 17. A
(三)(16分)
【18~21题答案】
【答案】18. ①. 抵达郏县,夜宿姚家 ②. 至峰子口,转当伶处 ③. 仁立蓝桥
19. 本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踩”“划”“撩”“舞”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妇女和儿童在蓝河嬉戏划桨、起舞的情景,表现了人们生活的愉悦、当地民风的淳朴。
20. ①文章描绘了郏县蓝桥美丽的自然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追溯了郏县蓝桥的历史,表达了对郏县蓝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的讴歌。
③描写了妇女儿童嬉戏、划桨、起舞的场景,叙述了美好凄婉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淳朴民风的喜爱。
④表达了作者回望前人、品味历史的深刻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21. ①. 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向往和追求。 ②. 郏县蓝桥一带淳朴的民风。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①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保尔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极为艰苦的磨炼,他们忍受着寒冷、劳累和饥饿,还要抵抗匪帮的不断袭击。保尔染上了肺炎兼伤寒,高烧不退,却仍然战斗在第一线,直到病魔把他击倒。人们以为保尔会丢掉性命,可一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工地。保尔的不惧困难、坚持战斗体现了他的“硬汉”气概。
[示例二]②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进行文学创作。他先用硬纸做的格子板进行创作,后来自己口述,请达雅代录。在母亲和达雅的帮助下,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完成并大受赞赏。保尔克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坚持不懈地创作,体现了他的“硬汉”气概。
五、写作(50分)
【25题答案】
【答案】例文:
美,就在这里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在校园的梧桐叶上跳跃。我背着书包走过长廊,忽然发现墙角一株不知名的小花正悄然绽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美从来不在遥远的风景里,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中。
美在教室里静静流淌。记得那次数学考试失利,我盯着满是红叉的试卷发呆。李老师轻轻走过来,在我的草稿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错题是进步的阶梯。”她的指尖沾着粉笔灰,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课间时,前排的小林总会转过身来,用橡皮帮我擦掉桌上不小心画出的笔迹。这些细微的关怀,像春风拂过心田,让我懂得最美的风景原来就在这方寸课桌之间。
美在回家的路上悄然绽放。每天傍晚,我都要经过巷口那家面包店。王师傅总系着沾满面粉的围裙,见到我就会掀开烤箱:“小姑娘,尝尝刚出炉的菠萝包!”金黄的酥皮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香甜的热气模糊了橱窗。再往前走,修自行车的张伯伯必定会从工具箱里抬起头,用沾满机油的手推推老花镜:“放学啦?”这些熟悉的问候,让平凡的归途变成了温暖的画卷。
美更在家的角落里静静守候。周末的清晨,妈妈在阳台上晾衣服的身影总是最先映入眼帘。她踮起脚尖挂衬衫的动作,让阳光在布料上流淌成河。爸爸坐在沙发上读报时,总会不自觉地用食指轻叩膝盖打着节拍,那细微的声响伴着窗外麻雀的啁啾,谱成了最动人的晨曲。就连家里那只橘猫,它蜷在拖鞋上打呼噜时胡须的颤动,都让我觉得生活美好得不可思议。
原来我们总在寻找远方的美景,却忽略了身边这些触手可及的温暖。美是老师粉笔灰里的鼓励,是邻居烤箱中的香气,是家人最平常的举手投足。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就藏在这些细微的瞬间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发现。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感受,你就会发现:美,一直就在这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