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崇高与怪诞是科幻小说最经常发生的两种审美经验。科幻理论家小西塞尔·罗尼在《科幻七美》中认为,技术崇高是读者遭遇极具震撼力的科幻想象时的阅读反应。当文本中的技术想象大大超越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范畴,读者的自我意识会经历从畏惧、退缩到接受的复杂变化,这便是技术崇高的情绪体验。而技术怪诞的审美发生与技术崇高不同,它来自作家将现实变形处理后,创造出的混沌、失序景观,并使读者产生不安、恐惧和担忧等情绪。两者都基于文本技术想象,且同样具有超经验和超认知的美学特征。
在 里,以怪诞为美学特征的技术想象的数量远超崇高。如果说科幻小说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以科学家试图造人却造出怪物的悲剧故事,棒喝式地预警人无法把控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灾难性后果,那么从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蒸汽、电力、信息革命的飞速推进和交替完成,人们逐渐发现《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阴影已然洇入现实。除少数由技术乐观主义主导的时段,欧美科幻文学出现了不少 的作品,其他时段绝大多数小说均从技术批判和反思出发,多呈现为 。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技术乐观主义以及由此而生的技术崇高诗学,构成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主调。这既源于“落后就要挨打”的恐惧及诉诸民族国家政治伦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因为面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创作需求,更由于中国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非线性的现代技术发展历程。相比西方科幻小说,参观、游历、探险等题材在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里更为常见。现代科学小说中,那些乘坐陌生人的飞艇、气球或羽翼兴奋地四处游历,被新奇机器超凡的速度、力量惊骇得目瞪口呆,为未来中国的发达景象激动得血脉愤张的成年人;偷开飞船到太空历险,被太空、海底和各种农林牧渔种植基地的超级产品激荡了心灵,点燃了“向科学进军”豪情的青少年,无不是作家用来向读者展示技术景观之“奇”的他者之眼。当这些文本内的观众充满激情却不明所以地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时,不仅技术景观因他们不明真相的转述变得更加奇异,而且他们的情绪也会传递、感染给读者,激起读者更多的崇高美学体验。这种因技术与人的间离发生的崇高体验,让我们看到的是大写的技术,而不是大写的“技术的人”。科幻小说家张扬技术崇高的方式,往往是将技术及技术物的持有者,设定为外星生物。这使得技术彻底脱离了人,成为高悬于人类之上的异质性存在。
技术被他者化,进而神圣化的想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崇高诗学,反映出人与现代技术在竞速的价值逻辑下极为悖论的关系:一方面,人是现代技术的主体,现代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种程序操作交给机器代管的技术趋势,使得技术不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解蔽方式”(人经由技术的“解蔽”,理解世界“因果性的原初意义”以及真理的本质)。人既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又作为技术的持存物,被技术裹挟着飞速前行。在竞速的怪圈中,人既主动又被动,既崇高又渺小。一旦体认到人在技术活动中的主体悖谬,作家就很难在技术想象中建构起“技术的人”的主体崇高了。
这或可解释,为何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主人公追求的往往不是求精、求新的技术精神,而是为国、为民的伦理精神,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在竞速的技术现代性价值逻辑下,当科幻小说家意识到人可能在竞速中落后时,往往会通过技术改造人的身体,或制造类人机器来加快人的发展,以期使人与技术的发展同步。于是,半人半机械的赛博格和人形AI成为20世纪以来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两类“新人”想象。西方科幻小说家对这样的想象,从一开始就是忧大于喜,尽管有态度乐观的赛博格英雄和AI友伴想象。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在赛博格和人形AI想象上保持了一贯的乐观主义态度,但进入新世纪后,危机想象的数量开始迅速攀升。但总体而言,相较西方科幻小说,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乐观想象仍旧更多。之所以会如此,除了前文所述的多重原因,或许还在于中国传统技术文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中国科幻作家解决技术竞速带来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生发想象的思想之源。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技术想象及诗学精神转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小说中技术崇高和技术怪诞给予读者的阅读体验截然不同,审美发生也不相同。
B. 技术崇高诗学成为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主调,因而参观、游历、探险等题材更常见。
C. 在技术活动中,人既主动又被动,这种主体悖谬使作家在建构主体崇高时受到阻碍。
D. 中国科幻小说中呈现的乐观主义态度,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影响。
2. 下列最符合原文有关中国科幻小说“技术崇高诗学”表现的一项是( )
A. 张静的《女娲恋》中,外星女孩阿Y在地球考察时被古代居民误认为女神女娲,成为地球拯救者。
B. 刘慈欣的《三体》里,歌者扔出的一张如小纸条般的二向箔,拥有无休止二维化太阳系的强大技术。
C. 慕明的《铸梦》,传达出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合一,以天地四时来经纬人事的东方技艺哲学理念。
D. 张冉的《晋阳三尺雪》里,通过独特的美学框架,以狂欢化的叙事笔法重绘了古代的一场攻城战。
3. 根据原文内容,请在第二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言:“科幻写是未来世界,但写的人并不是未来的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
①“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②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③“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蹭,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袅袅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④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外婆大概炖了肉)。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
文本二:
有不少人问我:“你自己最满意的小说是哪几篇?”这倒很难回答。我只能老实说:大部分都比较满意。“哪一篇最满意?”一般都以为《受戒》《大淖记事》是我的“代表作”,似乎已有定评,但我的回答出乎一些人的意外:《职业》。
山西的评论家兼小说家李国涛,说我最好的小说是《职业》。有一位在新疆教古典文学的教授说他每读《职业》的结尾都要流泪。这使我觉得很欣慰。
《职业》是一篇旧作,近半个世纪中,我曾经把它改写过三次,直至80年代,又写了一次,才算定稿。
(节选自《<职业>自赏》,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描写苗族少女卖杨梅和玉麦粑粑时,着重刻画其服饰、外貌及食物品相,与卖糕饼的孩子的艰辛生活形成对比。
B. 文本一“西洋糕”之名与“西洋”毫无关联却仍以此命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时人崇洋媚外、随意命名的不满与批判。
C. 文本一详细描述了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制作工艺、口味特点及受众群体,这些描写凸显了昆明小吃的地域特色。
D.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职业》是自己最满意的小说,原因在于作者曾对该小说进行了三次改写,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写收旧衣烂衫的女人“把‘有’字切成了‘一——尤’”,声音的延长和停顿,生动地展现了市井吆喝的独特韵律。
B. 句子②中卖壁虱药的老人在“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叫卖,暗示了老人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叫卖者有生意头脑的欣赏。
C. 句子③是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方式,与《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有相似之处,均为先声夺人。
D. 句子④是明知故问的打趣,既表达作者对卖糕饼的孩子的喜爱、隐含对其生活状态的同情,也展示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8. 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懂得“以声传情”,文中多次写到卖糕饼的孩子的吆喝声,请分析其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到“捏着鼻子吹洋号”这一变化所蕴含的深意。
9. 《职业》(初稿)开篇:“巷子里常有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走过。”《职业》(终稿)开篇则罗列了文林街上的叫卖声和这条街上的各类人等。作者这样修改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屠岸贾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也,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生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裤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我告赵氏孤处。”诸将军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以赵氏对,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皆委罪于屠岸贾,于是武、婴遍拜诸将,相与攻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及武既冠成人,婴曰:“吾将下报公孙杵臼。”遂自杀。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春秋》于鲁成公八年书晋杀赵同、赵括,于十年书晋景公卒,相去二年。而《史记》乃有屠岸贾欲灭赵氏,程婴、公孙杵臼共匿赵孤,十五年景公复立赵武之说。以年世考之,则自同、括死后,景公又卒,厉公立八年而弑,悼公立又五年矣,其乖妄如是。婴、杵臼之事,乃战国侠士刺客所为,春秋时风俗无此也。元丰中,吴处厚以皇嗣未立,上书乞立二人庙,访求其墓,优加封爵。敕令河东路访录遗迹,得其冢于绛州太平县。诏封婴为成信侯,杵臼为忠智侯,庙食于绛。后又以韩厥存赵,追封为公。三人皆以春秋祠于祚德庙。且自晋景公至元丰,千六百五十年矣,古先圣帝、明王之墓,尚不可考,区区二士,岂复有兆域所在乎?绛郡以朝命所访,姑指他丘垄为之词以塞责耳。此事之必然者也。处厚之书进御,即除将作丞,狃于出位陈言以得宠禄,所获几何,贻笑无极,哀哉!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氏先A君遇子B厚C子强D为其难者E吾为其F易者G请先H死
11. 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跑,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意思不同。
B. 胡,为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意思相同。
C. “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法相同。
D. 贻,赠送,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岸贾将赵氏灭族,赵朔的妻子怀着遗腹子,躲进了自己弟弟的宫中才免于一死。
B. 在与公孙杵臼谋划好计策后,程婴假意出卖公孙杵臼,后独自抚养赵氏孤儿长大。
C. 景公倚仗着韩厥的人马胁迫当年追杀赵氏的诸将,诸将把罪责全都推给了屠岸贾。
D. 元丰年间,吴处厚查访到程婴二人坟墓,皇帝诏令封侯,并建立祠庙,供奉香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我告赵氏孤处。
(2)绛郡以朝命所访,姑指他丘垄为之词以塞责耳。
14. 洪迈认为北宋朝廷为程婴、公孙杵臼二人建祠不可取,其依据何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英年早逝。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思”,既表示悼念之情,又说明自己身在远方,有以诗代祭之意。
B. 颔联惋惜王逢原才华横溢,却不遇于世,只给故人留下一些简短粗疏的言论。
C. 尾联“陈迹尽”“无复似当时”直抒胸臆,传达出一种今昔无常之无限感慨。
D. 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
16. 本诗颈联“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均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中“_______”一句展现出杭州景色的秀丽,后者中“_______”一句写出扬州城的荒凉、萧条。
(2)在总结化学实验失败教训时,张老师指出,小明同学未经观察操作而妄下论断的做法,就如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3)在古诗文中,人们常以“贤”行文,如“_______,_______”用“贤”来赞美人的品行;又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亲贤臣,远小人”,则是对君王的劝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其以丝帛为载体、以楚系文字书写的900余字,不仅填补了战国文献的空白,更如同一把钥匙, 甲 。
楚帛书甲篇《四时》记载了伏羲、女娲结为夫妇生四子开辟天地,炎帝命祝融“奠三天四极”,共工制订历法的故事。学者冯时曾指出,这是“先秦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其叙事融合楚地巫文化与中原五行思想,巅覆了《山海经》等传世文献的单一视角,揭视多元史观交织的战国思想图景。
乙篇《天象》与丙篇《月忌》构成中国古代最早的“数术集成”。李学勤等学者发现,《五行令》独创性地将一年360日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72日,对应30个节气,形成与《礼记·月令》不同的历法体系,证明战国时期存在“五行时令”与“四时月令”并行的多元历法实践。《攻守占》详细记载攻城方位、守城时辰的禁忌,如“东方利攻”“戌时忌守”,反映战国时期军事活动与时空秩序的深度绑定。而《月忌》中“正月忌动土建宅”“十月宜伐木备材”等条文,则构成 乙 。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战国军事史、社会史提供一手资料,更证明中国早期文明中“礼法”与“数术”的共生关系。
①帛书墨迹被郭沫若称为“草篆典范”美誉,②其字形扁方化、笔势连缀化的特征,③是隶变始于战国楚地的重要证据。④帛书比云梦秦简约早百余年,⑤其“蚕头燕尾”的笔法雏形及简省结构,⑥直接影响了汉代隶书的形成。更值得注意的是,帛书采用朱墨双色书写(正文墨书、神像朱绘),开创了中国典籍图文混排的先河,其折叠装帧方式更被视作后世书籍形制的原型。
18. 下列各句中的“一手”,和文中加点的“一手”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师傅拥有一手雕玉的绝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B. 他掌握着一手行业动态,总能提前布局市场策略。
C. 这来之不易调查报告是他一手搜集的原始数据。
D. 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你可不能跟我来这一手啊!
19. 在语段的甲、乙两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开启了重新解读先秦文明的大门 乙:先秦民间生活规范的原始样本
B. 甲:开启了中国古代帛书研究的先河 乙:先秦民间生活规范的原始样本
C. 甲:开启了重新解读先秦文明的大门 乙:中国最早的民俗文化禁忌体系
D. 甲:开启了中国古代帛书研究的先河 乙:中国最早的民俗文化禁忌体系
20. 文中第二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1.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某博物馆要为子弹库帛书设计解说牌,请结合材料拟写一则80字以内的简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只有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寻求快乐的人,才是自由地生活的人。——西塞罗(古罗马)
在“责任”与“自由”之间,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责任”与“自由”的关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荆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①西方科幻小说(或欧美科幻文学)②崇高美学风格③怪诞美学风格
4. ①对比论证:文章在对比中分析崇高与怪诞不同的生发方式以及中西方科幻小说的不同审美特征,增强了读者对相关概念的理解。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很多实例进行论证,如第二段列举《弗兰肯斯坦》说明西方小说怪诞审美特征,使论证更加形象。③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科幻理论家小西塞尔·罗尼等人的有关论述,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 ①突出了技术与人间离:科幻小说通过想象塑造未来世界的技术景观,小说中的人却被技术裹挟着前行,难以与技术实现同步发展。②体现了人文性的主体地位:科幻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幻想世界中,却仍然保有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坚持追求为国、为民的伦理精神,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③强调了科幻与现实的关系:科幻小说既是对未来的想象,又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其故事设定、科技想象都源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吆喝声的变化反映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从生活的压力、责任中暂时解脱,回归到孩童的天真烂漫,表现了孩子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
②以小见大,吆喝声的变化将市井生活的艰辛与人性中的韧性、幽默感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在困境中始终怀揣希望与向往、拥有不屈生命力的赞美。
9. ①《职业》(终稿)开篇用吆喝声和生动的解说铺陈出一幅幅文林街上各类人讨生活的鲜活画面,营造了热闹又奔波忙碌的环境氛围,为文章注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②《职业》(终稿)开篇增加了昆明街头不同职业的不同吆喝声,为卖糕饼孩子的叫卖声的出现做了充分铺垫,使情节的展开更加自然流畅。
③主题更深刻。多种吆喝声勾勒出昆明底层社会图景,既展现了人世多苦辛的现实,也彰显出底层民众在困境中顽强坚守的生命韧性,多元化主题在这些吆喝声中得到了深刻诠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D 12. D
13. (1)我不贤能,不能扶立赵氏孤儿,如果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谁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
(2)绛州因为是朝廷命令查访的地方,地方官就姑且指认别的坟墓编造托词来搪塞职责罢了。
14. ①时间乖妄,事件错乱;
②侠士刺客非春秋风俗;
③年代久远,坟墓不可考;
④地方官吏有敷衍塞责之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庐山向南倾倒,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酒杯当美酒。“当”和“入”二字用字精炼,将自然景物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气势浩大。
②运用夸张和想象手法,表现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使追忆充满浪漫色彩。
③欢畅的回忆与尾联的哀叹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对挚友逝去的痛惜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有三秋桂子 ②. 废池乔木 ③. 事不目见耳闻 ④. 而臆断其有无 ⑤. 见贤思齐焉 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B 19. A
20. “制订”改为“制定”;“巅覆”改为“颠覆”;“揭视”改为“揭示”
21. ①删掉“美誉”或将“称为”改为“赋予”(结构混乱)
④删去“约”或“余”(成分赘余)
22. 示例:本展品为战国楚帛书,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内容记载创世神话、四时禁忌、天象占卜,文字为楚系篆书,是研究楚国思想、数术历法及文字演变的珍贵文献。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