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2025.07一、积累和运用1.(2分)(1)B (2)A【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各得1分,共2分。】2.(2分) (1)徨(2)抉【评分标准:书写正确各得1分,共2分。】3. ①. 俶尔远逝 ②. 潭影空人心 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④. 只有香如故 ⑤. 坐观垂钓者 ⑥. 徒有羡鱼情 ⑦. 半匹红纱一丈绫 ⑧. 系向牛头充炭直【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错字、别字、加字、漏字该空不得分,共8分】4.(1)自立自强是美德。【评分标准:主干提取正确,得1分。共1分。】(2) C B A【评分标准:序号填写正确,得2分。共2分。】(3)删去“能否”。【评分标准:病句修改正确,得2分。共2分。】5. 示例:小明,希望你能如保尔一般,以顽强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面对生活。保尔经历了四次死里逃生,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然能葆有对生活的信念、对工作的热情,愿你遇到人生的风雨也不要害怕退缩,用钢铁般的意志勇敢地去迎接挑战。【评分标准:劝说内容能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精神,可酌情给分;共3分。】6.(1) D 【评分标准:选项正得2分,共2分。】(2)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孔子)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评分标准:内容书写准确得1分,作者书写准确再得1分,共2分。】二、阅读(一)7. 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义乌人口在明清时期的增长情况,以及人均耕地的减少情况,突出了义乌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为下文义乌人从事敲糖换物的商业活动做铺垫。【评分标准:说明方法正确得1分,作用分析准确再得2分,共3分。】8. 小华,不要灰心。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制糖匠人在面对“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发明时,也是从偶然的“坠瓦事故”中受到启发的。这说明科技创新往往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而且,义乌人在面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时,也能通过不断摸索和转型,从敲糖换物发展到形成小商品市场。所以,只要你坚持不懈,勇于尝试,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技术难关,取得成功。【评分标准:鼓励语言能结合材料内容,可酌情给分;共3分。】9. C【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可得3分。】(二)10. ①谐音双关:“榆”与姓氏“于”谐音,且符合木匠职业特点(木材多使用榆木等)。 ②性格相似:于木匠做事固执、坚持原则(如只教徒弟一门手艺、拒绝用边角料做小家具、不接油漆活),像榆木疙瘩般“不开窍”。【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11. (1)这句话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师父对“我”的不满和严厉,表现了师父的严肃。【评分标准:描写方法准确得1分;表达效果分析意近2分。共3分。】(2)“硬邦邦”“砸个坑”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其话语的分量和不容置疑的性格;突出了师父态度的坚决和他坚守原则的性格特点。【评分标准:修辞手法准确得1分;表达效果分析意近2分。共3分。】12. ①人格感动:师父在“我”被野狗咬伤时,及时送“我”去治疗,并拒绝“我”爹的酬谢,让“我”感受到他的善良和关爱。②职业操守可敬:师父做家具不浪费木料,展现出他的高超技艺和职业操守。③处世哲学感人:师父拒绝给张全的梳妆台刷油漆,并用“留余”的道理教导“我”,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的道理。【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共4分。】13. 示例:于木匠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严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徒弟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学习手艺,避免犯错。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徒弟的自律和责任感。然而,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徒弟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因此在教育中还需要适当的关爱和鼓励【评分标准:依据作答酌情给分。共4分。】14. 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木匠的敬佩和赞美之情,②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人职业操守和智慧的赞赏。【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共3分。】(三)15. (1)“说”,通“悦”,高兴,愉快。(2) “志”,记,记住⑶生气,恼怒 ⑷超过【评分标准:(1)要准确译出“说”的通假。】16. A (2分)17.(1) 几乎想拒绝人于千里之外,难道是善学者应该具有的(态度)吗?(2)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或允许我把你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评分标准:(1)要译出反问语气,(2)准确译出“坐”。翻译正确每小题2分。共4分。】18.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者从【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共2分。】(四)19.不好。因为“绕”字写出了流水缓缓绕过城东的特征,突出了水绕城的动态美。而“流”字过于平淡,没有写出地貌特征。 【评分标准:依据分析酌情给分。共2分。】20.“浮云”是无根飘荡的云,暗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是即将落下的太阳,余晖渐逝,象征离别时分的依恋。“浮云”“落日”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离别的惆怅和眷恋之情。【评分标准:依据分析酌情给分。共2分。】三、作文一类卷(50-44分)切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语言顺畅没有语病;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字体美观,卷面整洁。二类卷(43-36分)切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言通顺,偶有语病;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楚;格式正确,卷面较整洁。三类卷(35-22分)基本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具体,感受尚真实;语言尚通顺,语病不多;条理尚清楚,能分段;卷面不够整洁。四类卷(21-0分)偏离题意,中心欠明确,内容不具体;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条理不清楚;卷面不整洁,格式混乱。陇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八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24分)【自立躬行】下面是小语在自立躬行活动中写的开场白,请帮助他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成长之路,需自立躬行。不要在襁褓般的舒适环境中彷惶,面对人生的重要决择,别因他人的蛮横阻拦而却步。我们应如破茧之蝶,挣脱束缚,勇敢迈出坚定步伐,用自立的姿态奋勇探索,方能在风雨后拥抱属于自己的绚烂晴空。1.请确认开场白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1)襁褓(A.qiáng B.qiǎng) ( )(2)蛮横(A.hèng B.héng) ( )2.校对开场白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1)彷惶 (2)决择___3.【人文哲思】经典诗文作品不仅绘美景、冶情操、泽心灵,更关注社会现实,体察人间百态,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请你把下面空缺的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8分)品味诗文,诗文含情味。春意融融,你能看到花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夏日炎炎,你能感受潭中游鱼“佁然不动,(1)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情趣;“山光悦鸟性,(2)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成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的静谧祥和的世界。品味诗文,诗文吐心声。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用“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直写自己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的伤感心情与处境;陆游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但依旧保持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于是写下了“(3)____________,(4) ”(《卜算子·咏梅》)两句词来表达他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品味诗文,诗文展志向。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5)____________,(6) ”巧妙地翻新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隐喻自己想出仕却没有援引的苦衷;白居易体察民情,“(7) ,(8) ”(《卖炭翁》)二句便深刻地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残酷和“宫市”的腐败本质,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4. [自强之路]班级举办“自强不息”演讲比赛,下面是小语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解决初稿中的问题。(5分)①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②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生活,都要懂得自立自强。③自立自强哺育了中华儿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刚健有为的____精神、独立自主的 精神、追求大同的 精神。④自立自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是其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2)第③句中有三个词语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A.理想 B.自立 C.进取(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5.【名著阅读】八年级的小明同学最近因为演讲比赛失利,十分沮丧,整天闷闷不乐。请你借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具体内容,给小明写一段劝说或鼓励的话,帮他走出失利阴影。(100字左右)(3分)6.【传承中华美德】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八年级(1)班将举办一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4分)(1)【“和”义竞猜】“和”的理念源远流长,在其演化过程中有多重涵义,其中一种是指:和谐,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促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以下成语不能体现这一含义的是( )(2分)A.刚柔相济 B.化干戈为玉帛 C.路不拾遗 D.同室操戈(2)【名言积累】班委要找一些以“和”为主题的名言,请你写出一句,并标注作者。(2分)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小题。(9分)【材料一】①宋代笔记《梦粱录》中,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居家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日家家户户都必备的调味品——糖,却不在其列。原因是,那时还没有白糖,砂糖也极其珍稀。即便王公贵族,也并非想有就有。②糖之难得,在于制糖技术的限制。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术,自此,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与国外的交流互动中前进。从原始的暴晒蔗汁到高温蒸煮脱水,再到在糖浆中加石灰凝固法,最后到明朝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发明,历时近千年,甘蔗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变成白砂糖。③明末清初,白糖在中国已大众化,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却正成为奢侈品。1637年,英国派出了一个船队,其中一部分船到了广州,购买了糖1000担。这是东印度公司档案中首次提及购买中国糖。(选编自《奢侈的白糖》)【材料二】①无论古今,甘蔗都是制糖最主要的原料,制糖的第一步,是把甘蔗轧榨出浆水来,即把甘蔗夹在两根巨轴中间,以牛力挽运,轧蔗出汁。通常反复轧三次,直到榨干为止。剩下的甘蔗残渣,还可以当作柴火。这种方法,至今在海南、云南的一些地区仍有所沿用。②明朝嘉靖年间,某个制糖作坊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屋顶瓦片上的泥土,落进了储存糖液的漏斗之中。制糖的原材料受到污染,估计得报废了吧?谁知,这些在常人看来脏兮兮的泥巴,反而起到了吸附杂质的作用,让糖液凝结为优质白糖。③苦苦思索制糖技术的匠人,由“坠瓦事故”受到启发,发明了“黄泥水淋脱色法”。“色白如霜”的白糖面世了,这是中国古代的制糖匠人耗费了一千多年才完全突破的技术关卡。(选编自《白糖,如何造就“中国白”》)【材料三】①据《义乌县志·风俗》记载,义乌人“急于进取,善于图利”,勤耕织,善经营。勤劳刻进了义乌人的基因,追根溯源,却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义乌可供开发的土地很少,一直维持在63万亩上下。但是,义乌人口却在明清时期暴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义乌人口仅为7万多,人均耕地近9亩。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义乌人口暴涨至51万多,人均耕地不到1.5亩。②于是,为了突破生活困境,每逢冬春农闲季节,为生计所迫的义乌人就把红糖熬制成糖饼,肩挑卖糖的担子,手摇拨浪鼓,去外地走村串巷,用糖换取鸡毛、旧衣破鞋、废铜烂铁,博取微薄的利润。换糖人通常带着一块大糖饼,把糖饼放在木质方盘内。另备一把糖刀,一只锤子,需要时就敲下糖块。换糖既辛苦,利润又微薄,一直是体面人不愿从事的“贱业”。然而,这群不起眼的敲糖人,却孕育出一个商业传奇。20世纪70年代末,义乌敲糖人发现内地供销社的小商品货源比较紧张,因此贩运百货比零售更赚钱。这些人开始专门向内地批发小商品,并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再然后,就是形成小商品制造、批发、交易市场。1982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落成。义乌市从一个贫瘠的浙中小县转型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选编自《敲糖帮:义乌的发家之道》)7. 【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两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8. 小华同学是科技社团的成员,对某些技术攻关感到迷茫。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科技创新与义乌人突破困境的有效经验,对小华进行鼓励。(3分)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材料一】中用“居家七件事”中没有白糖的例子,说明了白糖在宋代之前还没有出现。B. 由【材料二】的第三段可以猜测出当时中国的制糖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C. 【材料一】中暴晒蔗汁的制糖方法和【材料二】中的“黄泥水淋脱色法”都是为了说明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D. 【材料三】介绍义乌人敲糖换旧衣破鞋的事例,说明义乌人有勤劳、善经营的品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4小题。(21分)于木匠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在过去那个年月,木匠有干不完的活儿——除了平常家用的桌椅板凳,嫁闺女娶媳妇要打新家具,人老了要做寿木,这些都离不开木匠。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不分农忙和农闲,背着刨子大锛之类的工具走村串户,成为乡下的一道风景。大家当面尊称他“于师傅”,背后称呼他“榆师傅”。其中的原因是我成为他的徒弟后才知道的。我的个子矮,中学毕业后,还没锄把高,爹让我跟于木匠学本事,说木匠干的虽然是粗活儿,但好赖有个手艺,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请去干活儿时还高接远送的。我答应了,于木匠却不答应,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当学徒的第一天,师父就问我:“你想学油漆还是学木工?”师父会做家具,也会给家具上漆,即油漆匠的活儿也会干,是个全把式。我说:“都学。”爹给我说过,武艺多了不压身,多一样手艺多一条活路。“别蹬鼻子上脸,给你点儿颜色,就想开染坊啊?”师父冷着脸。我不知道师父的意思,傻乎乎地瞅着他。师父说:“只能学一样。”我想了想,觉得油漆匠的活路简单——不就是拿起刷子涂抹吗?跟小时候用泥糊墙壁差不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便说:“学木工。”师父看着我,没再说话,算是应允了。木工的活儿看似粗活儿,实际是个细活儿,不比其他活计轻松。师父做家具不画图纸,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料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数,即刻就能动手,而且他画线时不用墨斗不用尺,线却画得笔直。他忙活的时候,哑巴似的极少说话,让我打下手。有时候,我手脚迟一点儿,他就会用身边的工具惩罚我——或用尺子打我,或用铅笔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自己还小,真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有时我觉得一天也干不下去,真想撂挑子,但想到爹低三下四地求他的样子,我忍了,拿着“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古话来安慰自己。那天晚上,我们给一户人家做完活儿后,天已经黑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再三挽留,让我们住下。师父拒绝了,说:“三四里路,抬脚就到家了。”走出大门没多远,师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说好的,管吃不管住,不能给人落下话柄。”走到半路上,忽然,路旁蹿出一只野狗。可能看我个子小好欺负,它不声不响地扑向我,朝着我的小腿肚咬了过来。我又怕又疼,“哇”地一声哭了。师父听到动静赶紧回过头来,挥舞着手中的铁斧,连叫带吼才将野狗吓跑了。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来到镇卫生院。谁知道,镇里没有狂犬疫苗,他就拦了辆顺路的货车,把我送到县防疫站打了疫苗,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后来,我爹给师父送医药费,师父不耐烦地说:“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跟着我出的事,咋能让你出钱?”我学徒三年将要期满的时候,本村的张全请师父做一张梳妆台。师父照例去看主人家备的料。张全说:“要是有剩余的料头,可以做个小板凳或小桌子。”“料头”指的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边角料。“你方圆左近打听一下,老子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瞅就是不高兴。张全知道自己捅到了马蜂窝,赔着笑脸解释:“于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真不是那个意思。”师父不再理睬他,开始选木料。果然,梳妆台做好后,没有剩余一块板一根横撑,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锯末和刨花。师父说过,高明的木匠从来不多费木料,用边角料做小家具是同行在讨好主人,在遮自己的丑。梳妆台做好后,张全拿出事先预备好的油漆,让师父给刷上颜色。师父拒绝了,说:“我只做家具,不干这活儿。”“您不是会这个吗?”张全说。在他看来,这是放羊拾柴火——顺手捎带的事。“就算会,我也不干!”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能砸个坑。“我可以加钱。”“加钱也不干。”师父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张全没辙,只得讪讪地说:“好,好,我再找油漆匠。”看他的表情,好似还有“离了王屠户也不吃连毛猪”的意思。师父真是不开窍,怪不得人们都叫他“榆师傅”。难道他的脑袋真是榆木疙瘩?还是怕我学了他的本事?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师父,有钱怎么不赚呢?”师父叹口气,说:“巩县有个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是‘留余匾’。匾上讲,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遇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啰唆这么多,到底说的啥呢?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如此可亲,如此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10.于木匠被背后称为“榆师傅”,原因是什么?(4分)11.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分)(1)“别蹬鼻子上脸,给你点颜色,就想开染坊啊 ”师父冷着脸。(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2)“就算会,我也不干!”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都能砸个坑。(加点的文字有何表达效果 )(3分)12.文章结尾说“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好可亲,好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4分)13.文章第 ⑨ 段写道:“于木匠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严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徒弟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学习手艺,避免犯错。” 师傅的严格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取?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14.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简述。(3分)【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①还走。居五日,李生②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③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④炯戒。”[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④炯戒:明显的警戒。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王生不说( ) (2)吾悉能志之( )(3)王生益愠( ) (4)莫逾自厌(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学而不思则罔B.其友李生问之曰 学者之大忌C.以昭炯戒 而君变色以去D.李生故寻王生 是故谋闭而不兴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2分)(2)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2分)18.李生认为“善学者”具备哪些条件。(2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4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9.诗首联中的“绕”字换成“流”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20.颈联中的“浮云”“落日”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简要分析。(2分)三、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50分)闻一多的梦想,是民主团结、和平建国;丁肇中的梦想,是培养新一代“格物致知”的精神;王选的梦想,是扶植一批又一批有能力的青年……梦想是人的翅膀,有了它,人才能飞翔。请以《起飞吧,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07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docx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