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2025.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从采集的样本中浮选出了 1663粒炭化植物种子,从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研究者推断这些粟粒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作物。东胡林遗址的这一发现
A.实证该地已经形成定居的生活方式B.对研究我国农业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C.表明农耕生产是获取食物主要方式D.说明粟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作物
2.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该遗址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编号者一万八千余枚。图所示,该汉简记载的内容
A丰富了对汉代物产饮食的认知
B.涵盖了秦汉丝绸之路诸多方面
C.反映了汉基层治安管理的全貌
D. 证实了悬泉置设置的环境缘由
2 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 “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4.以下为唐朝天宝(742-756)至大历(766-779)年间某地户籍资料所见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数量单位:亩),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合计 应受 已受 未受 永业田 口分田 园宅地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61户 8469 2886 5584 1720 1524 196 6610 1298 5312 118 44 74
已受或未受数与应受数之比 (%) — 33.8 66.2 — 88.6 11.4 — 19.6 80.4 — 37 63
A.政府弱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赋税征收主要依据田亩多寡
C.土地兼并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D.赋税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5.右图是西夏的榆林石窟壁画《唐僧取经图》。据考证,该画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 (今甘肃境内)时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孙悟空的原型是帮助玄奘偷渡玉门关的胡人石槃陀,老马则是瓜州人送给他的坐骑。这一壁画
A.完整地还原了历史真相
B.印证当时中西陆路盛行
C.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来源于《西游记》素材
6.清乾隆年间,清廷在天山南路地区铸造货币,其版式虽采用中原货币圆形方孔制式,但加上了铸币地的穆斯林文字的地名,保留了旧有的货币单位———腾格。正如乾隆皇帝所说: “形犹腾格因其俗,宝铸乾隆奉我同。”清政府这一做法
A.实现了中央对新疆的垂直管理 B.旨在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7.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和警务学堂,制定《保定警务局站岗规矩》等章程,还建立了直隶通省巡警学堂等一系列警察教育学校,同时设立农务总局和农务学堂,还成立了保定商会。这些举措
A.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优化了警察队伍的工作效率
C.旨在推行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便利8.1945年1月周恩来抵达重庆,发表声明,代表中共中央提议: “召开党派会议,作为国事会议的预备会议,以便正式商讨国事会议和联合政府的组织及其实现的步骤问题”。此主张
A.直接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B.加快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D.推动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探索
9.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陕西省新建的400多个工业项目中,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有人称之为“羊拉屎” “瓜葛或”布局。材料描述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丛生 B.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
C.致力于改变城乡二元体系 D.工业布局服务于国家战略
10.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但局部冲突不断,国际合作面临诸多挑战。2013年以来,中国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开展对外援助、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据此可知
A.中国成为国际秩序主导力量 B.全球治理模式实现根本变革
C.中国积极应对国际形势挑战 D.区域合作取代全球多边合作
11.公元127年,埃及行省总督颁布敕令,要求各城市须及时将本地人口与财产的档案文书上交到亚历山大城的两个档案库保存,同时这些文书需上报给位于罗马的管理全国税收的国家金库和元首金库。这反映了
A.埃及文明扩展到欧洲 B.拜占庭帝国法律的修订完善
C.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 D.罗马帝国对关键行省的掌控
12.802年,查理曼帝国颁布了《庄园敕令》,规定“每个庄园必须有铁匠、金匠、银匠、鞋匠……庄园所需的物品,尽量在庄园内制造。”还规定“每个庄园都要饲养各种牲畜……如遇欠收之年,领主有责任开仓放粮,赈济庄园内的贫苦农民。”这体现该帝国
A.保障民生和灾荒救济 B.加强军事和防御建设
C.推广宗教和文化活动 D.促进商业和贸易发展
13.1499年,达·伽马船队从印度返航,带回的香料利润高达航行成本的60倍。时任威尼斯驻里斯本使节在报告中写道: “若葡萄牙人持续以此方式获取东方商品,我们的市场将遭受致命打击……这无异于一场商业灾难。”这里的“商业灾难”指的是
A.传统商路丧失主导地位 B.价格革命加速封建衰落
C.地圆学说冲击教会权威 D.欧洲贸易中心逐渐转移
14.1874年,英国人罗松发明了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此后自行车骑行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多在乡间庄园进行,强调“非商业化”与“绅士风度”。到19世纪90年代,随着充气轮胎和批量生产技术的普及,自行车成为城市通勤的重要工具。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现代公共交通体系建立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生活 D.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15.右图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海报,海报上有一个年轻人开拖拉机的场面。1933—1934年有17000名共产党员从城市和工厂被派往拖拉机站任职。这张海报意在
A.展示计划经济的成就
B.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
C.调动工人的生产热情
D.推动经济政策的转变
16.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美国此举遭到墨西哥、加拿大、中国的坚决反对,三国均表示将采取相应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可知
A.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B.国际贸易冲突已然愈演愈烈
C.经济全球化遭受较大阻力 D.区域集团间合作与矛盾并存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 共52分。第17题12分, 第18题13分, 第19题14分, 第20题13分。)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纲帛基本退出流通,铜钱的铸造数量有较大的增加,流通中已出现各种信用凭证和证券,还流行着政府发行的茶、盐证券等。四川商人在飞钱基础上,创造使用交子。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起,政府以铁钱为准备金,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规。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改交子为“钱引”,不设准备金,不能兑现。南宋时期,政府发行“会子”用于交易纳税,成为法定的通货。白银在唐末、五代时从宝藏、器饰纳入货币领域,北宋神宗时,国库一年入银高达291万两,南宋孝宗时,每年用作百官俸给的白银即达293万两。民间也经常以白银作馈赠、借贷、购买田宅、宝物之用,但很少直接用于日常交易。
——摘编自鲁尧贤《试论两宋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时间 货币使用情况
明初至洪武七年 (1368~1374年) 以铜钱为法币,同时兼用白银和棉布等物
洪武八年至宜德时期 (1375~1435年) 政府推行宝钞制度,禁止白银交易,但民间白银买卖始终存在且规模越来越大
正统至正德年间 (1436~1521年) 白银在民间流通占主导地位,政府各项收支中较多使用白银
嘉靖时期至明亡 (1522~1644年) 政府各项收支中大规模使用白银,民间流通用银达空前普遍程度
———摘编自董郁奎《试论明代的白银及其流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货币经济发展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货币金融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8分)
1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威尔纳·格里希———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
1983年7月,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1984年11月1日,联邦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正式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聘期2年。消息一经公布,各种意见纷至沓来: “偌大的中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偏要请洋人当厂长 ” “一个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情况,当厂长还不是瞎指挥”……武汉市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市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协助格里希工作。
当时的武柴,工厂管理混乱,职工劳动纪律涣散,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工厂一年亏损500万元……格里希上任伊始连砍“三斧头”:他第一斧头砍向涣散的劳动纪律。每天厂长应第一个到厂,车间主任应第一个到车间。第二斧头砍向混乱的管理方式。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深入车间,不能坐办公室瞎指挥。第三斧头砍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1986年,武柴的产品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出口创汇超过百万美元。但格里希的一些新做法,并没有获得武柴员工的理解。比如:他提出“减员增益”的改革方案,但没有行得通;他提出要打破“铁饭碗”,实行结构工资制,由于反对意见多,很快也烟消云散了。
在武柴任厂长期间,格里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且拒领工资,仅靠德国退休专家合作局每月发放的十马克生活。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曾经五次接见格里希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如此评价他: “我们不是把你当普通的厂长,而是把你当成西方文明的使者来对待。”
———摘编自《中国不会忘记》
你如何看待“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的现象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愈发显著,促使各国开始寻求一种更为稳定和可预测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法作为一种协调国家间行为的框架应运而生。以边沁、惠特斯特德等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基础,国际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旨在通过规则与原则来减少冲突,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合作与稳定,但在帝国主义扩张的浪潮中,其局限性亦不容忽视。
———摘编自李明辉《全球视角下的国际法演变》
材料二 晚清时期,国际法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之一,开始在中国传播。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并聘请外籍顾问如赫德等人,引入国际法知识。同时,洋务运动兴起,京师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开设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法素养的外交人才。
——摘编自王丽雅《晚清国际法认知与实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分析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8分)
20.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以后的五年是繁荣的时期,如汽车在1914年仍然是新奇的东西,在一战后却变成了成批生产的商品。汽车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对石油、钢铁、橡胶和电气设备的需求,促成几万英里的道路的修建,给卡车司机、汽车修理厂工人或加油站服务员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样,无线电和电影的群众性普及也在各个方面引起了反响。
———摘编自(美)R. R.帕尔默、乔·科尔顿等《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陷入后工业化时期“难以治理”的困局。 “难以治理”包含两个相互强化的环节。第一,福利国家经济增长和民主政治发展,加剧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联系复杂性,混乱的讨价还价加之利益群体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政府决策负担过重,削弱了治理有效性。第二,在权衡公众期望与财政约束方面,政府部门内部通常难以达成共识或一致性。一味适应公众要求将助长公众不负责任以及治理失控,而降低公众要求又会导致公众不满,两者最终都会削弱公众信心与治理的合法性。
——摘编自袁富华《福利国家的社会治理与政策再定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4年以后的五年”经济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说明繁荣期后的美国经济遇到的挫折。 (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福利国家“难以治理”的表现,并指出西方国家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的举措。 (8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C C A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D C B C
1. B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研究者推断这些粟粒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将我国粟作农业起源时间提前至约10000年前,远早于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为探索黄河流域农业起源提供关键实物证据,B项正确;根据材料仅提及“炭化植物种子”无法实证定居生活方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仍以采集、渔猎为主,材料中浮选出1663粒种子中仅14粒粟粒,无法表明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农耕生产,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粟粒而未提其他作物无法断言粟是最早人工栽培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2. A
【详解】悬泉汉简记载献瓜内容,丰富了对汉代物产饮食的认知,答案选 A;“涵盖丝绸之路诸多方面”范围过大,简牍主要聚焦驿站管理,非全面丝路研究,排除B项; “治安管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 “设置环境缘由”需地理或气候证据,简牍未直接证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4.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朝天宝(742-756)至大历(766-779)年间某地户籍资料所见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可知,题干史事所涉时间在780年以前,内容为民户受田情况统计,表明均田下民户受田严重不足,导致赋税负担不均,由此得出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D项正确;两税法实施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弱化,排除A项;赋税征收主要依据田亩多寡是两税法实施的结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 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正向题。时空是:西夏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的壁画中出现了以汉族“玄奘西行天竺”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内容中有汉族的玄奘和少数民族的石槃陀,反映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发生在唐朝,壁画创作于西夏,虽然壁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但无法做到完整还原历史,排除A项;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特别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河西走廊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中西陆路交通不畅,排除B项;小说《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期,晚于壁画创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 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乾隆年间 (中国)。根材料可知,清廷在天山南路地区铸造
货币,既采用了中原货币的形制,也加入了当地元素,尊重了当地的民族宗教习惯,有利于增强当地民众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铸造货币不能实现对边疆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B项;在天山南路所铸货币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原货币的模板,而是加入了当地元素,这不属于边疆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 A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 (1901-1911),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推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通过局部现代化改革应对内忧外患 (义和团运动、列强侵略),故选项 A。仅强调警察效率,忽视农务、商会的综合改革意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是封建士大夫阶层,阶级属性决定他的目的并非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复辟帝制”发生于1915年,与1902年无关项,排除D项。故选A项。
8. 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的声明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即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各革命阶级的民主政权)的探索,这与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强调通过多党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相呼应,D项正确;周恩来的声明虽为后续重庆谈判营造了氛围,但并非直接性因素,排除A项;新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召开,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军事斗争、土地改革和群众动员等综合因素,周恩来1945年的声明主要是政治努力,旨在推动联合政府,排除C项。故选 D项。
9.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陕西省新建的400多个工业项目中,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这一时期国际局势紧张,国家实行三线建设战略,因此出现工业项目建于山区,远离城市的情况,D项正确;计划经济有其优势,材料不能体现其弊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情况,排除B项;此时三线建设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10. 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但局部冲突不断,国际合作面临诸多挑战。2013年以来,中国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开展对外援助、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可知,题干中中国的所有举措,如倡导新理念、维和、援助、“一带一路”,均表明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冲突、合作困难,符合“积极应对”的表述,C项正确;题干信息未体现中国“主导”国际秩序,中国是参与者、贡献者,但现有国际秩序仍由西方主导,排除A项;中国提出的理念和行动(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全球治理的补充,但未导致“根本变革”,全球治理仍以传统多边机制为主,排除C项;题干中“一带一路”是区域合作与全球多边合作的结合,而非“取代”,全球化背景下多边合作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1. 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27年(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埃及行省总督颁布敕令,要求各城市及时上报人口与财产档案至亚历山大城档案库,并上报罗马的国家金库和元首金库”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通过行省总督直接管理埃及这一关键行省(埃及是帝国重要的粮食和税收来源),并建立严密的档案和财政上报制度,强化中央对行省的控制,D项正确;亚历山大城虽在埃及,但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帝国的行政管理,与埃及文明扩展无关,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建立于4世纪(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发展为拜占庭),且材料与法律修订无关,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已解体,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8世纪(查理曼帝国)。据材料
“如遇欠收之年,领主有责任开仓放粮,赈济庄园内的贫苦农民”可知,敕令规定了领主对农民的救济义务,体现了对民生保障和灾荒救济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庄园经济封闭性和对民生保障和灾荒救济的重视,未涉及军事防御或宗教文化的内容,排除B、C项;据材料“每个庄园必须有铁匠、金匠、银匠、鞋匠……庄园所需的物品,尽量在庄园内制造”和所学知识可知,查理曼帝国通过《庄园敕令》强化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要求庄园内部生产生活必需品,这体现了庄园经济封闭性的特点,而非促进商业和贸易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D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中“时任威尼斯驻里斯本使节在报告中写道:‘若葡萄牙人持续以此方式获取东方商品,我们的市场将遭受致命打击……这无异于一场商业灾难’”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导致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而冲击了威尼斯的商贸中心地位,D项正确;材料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贸中心的转移,不是指传统商路变化,排除A项;价格革命指的是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地圆学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与题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英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些技术使自行车从昂贵的“绅士玩具”变为大众可负担的通勤工具,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体现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塑造,C项正确;现代公共交通以铁路、地铁、有轨电车等集体运输方式为核心,自行车属于个体交通工具,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冲突、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的相关内容,仅描述交通工具的普及,排除B项;自行车成为城市通勤工具,更多体现城市内部交通的变化,未涉及城乡经济、文化等差距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15. 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起斯大林模式,该漫画设计农业领域,意在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正确;计划经济成就”侧重工业,海报聚焦农业,排除A项;“工人”对象错误,受众应为农民;排除C项;D项“政策转变”不符史实,此时政策已定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6. 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5年 (美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随意对他国商品加征关税,破坏了贸易自由化原则,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项正确;国际经济旧秩序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分配、市场规则等具有支配权、制定权,体现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南北关系”,而材料中加拿大与美国同属发达国家,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美国一国随意加征关税遭到中国、墨西哥、加拿大的反对,不能体现国际贸易冲突已然愈演愈烈,排除B项: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但是中国并非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排除D项。故选 C项。
17.(1)特点:货币种类多样化:纸币发行走向规范化;白银货币化渐进发展;实物货币衰落;货币与商业发展紧密关联。(4分。)
(2)趋势:白银货币化趋势不断加强;官方货币政策的调整顺应民间使用情况。(2分)
成因:宝钞贬值引发金融信用危机 (宝钞制度缺陷凸显);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官方赋役制度的改革(财政税收需求的驱动);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每点2分,共计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两宋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铜钱的铸造数量有较大的增加,流通中已出现各种信用凭证和证券”“四川商人在飞钱基础上,创造使用交子”“天圣二年,政府以铁钱为准备金,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纸币发行、流通、
兑换的法规”“南宋时期,政府发行‘会子’用于交易纳税,成为法定的通货”“民间也经常以白银作馈赠、借贷、购买田宅、宝物之用”可得出宋代货币体系包括铜钱、铁钱、纸币(交子、会子)和金银等多种形式,说明货币种类多样化;根据材料一“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起,政府以铁钱为准备金,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规”“宋徽宗大观元年 (1107年)改交子为‘钱引’,不设准备金,不能兑现”“南宋时期,政府发行‘会子’用于交易纳税,成为法定的通货”可得出纸币发行走向规范化与波折化;根据材料一“白银在唐末、五代时从宝藏、器饰纳入货币领域,北宋神宗时,国库一年入银高达291万两,南宋孝宗时,每年用作百官俸给的白银即达293万两。”“民间也经常以白银作馈赠、借贷、购买田宅、宝物之用,但很少直接用于日常交易”可得出白银货币化渐进发展;“绢帛退出流通” → 实物货币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货币与商业发展紧密关联。
(2)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二“明初至洪武七年,以铜币为法币,同时兼用白银和棉布等物”到“洪武八年至宣德时期,政府推行宝钞制度,禁止白银交易”再到“正统至正德年间,政府各项收支较多使用白银”最后到“嘉靖时期至明亡,政府各项收支中大规模使用白银”可得出白银货币化趋势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二“明初至洪武七年, 以铜币为法币,同时兼用白银和棉布等物”到“洪武八年至宣德时期,政府禁止白银交易,但民间白银买卖始终存在且规模越来越大”再到“正统至正德年间,白银在民间流通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嘉靖时期至明亡,民间流通用银达空前普遍程度”可得出官方货币政策的调整顺应民间使用情况。
成因: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明朝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滥发“大明宝钞”,导致纸币迅速贬值,失去信用,由于纸币贬值,民间更倾向于使用金属货币,可知宝钞贬值引发金融信用危机(宝钞制度缺陷凸显);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结合所学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统一折算为白银征收,确立了白银在财政和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可得出官方赋役制度的改革(财政税收需求的驱动);根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
18. 示例:
立论:“洋厂长”现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缩影。(2分)
阐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当时的国企存在政企不分、平均主义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城市和单位都聘请了外国专家当顾问。(4分)
格里希的改革措施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了明显增加,职工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他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等建议与我们今天国有企业推进改革方向完全相符,对推动武汉乃至全国的国企改革影响深远。格里希本人忘我工作、严于律己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3分)
但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保守,对改革开放认识不够;格里希的一些改革措施有些超前,改革中困难重重。(2分)
结论:聘任“洋厂长”,是国企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为全国在引进智力助力改革方面树立了典范,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1分)中国式创新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1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国企聘请“洋厂长”的现象,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待此事,首先,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城市和单位都聘请了外国专家当顾问。其次,格里希的改革措施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职工的
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他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等建议与我们今天国有企业推进改革方向完全相符,对推动武汉乃至全国的国企改革影响深远。格里希本人忘我工作、严于律己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但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保守,对改革开放认识不够;格里希的一些改革措施有些超前,改革中困难重重。最后,聘任“洋厂长”,为全国在引进智力助力改革方面树立了典范,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 (1)原因:启蒙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构建;工业革命加速了国际经济交流的步伐;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加剧;法国大革命的推动;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任答4点得4分)
挑战:在帝国主义扩张中,国际法在实际应用时常受到强国意志的左右,弱国的主权与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其公正性与普遍性面临严峻挑战;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任答一点得2分)
(2)主要途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与引入;政府机构引进;教育机构教授。(3分)
影响:
进步性: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和平等外交观念;提供了外交规则和途径(实践上利用国际法在条约谈判中进行抗争维权、参与国际交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交近代化(3分)
局限性:列强利用国际法的不平等性加大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未能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困境。(2分)
【详解】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 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愈发显著,促使各国开始寻求一种更为稳定和可预测的国际关系准则。”可得出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加剧;根据材料一“以边沁、惠特斯特德等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基础,国际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可得出启蒙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构建;根据所学可知,从经济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国际经济交流的步伐;从政治角度,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第二小问挑战,根据材料一“尽管国际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合作与稳定,但在帝国主义扩张的浪潮中,其局限性亦不容忽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帝国主义扩张中,国际法在实际应用时常受到强国意志的左右,弱国的主权与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其公正性与普遍性面临严峻挑战。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并聘请外籍顾问如赫德等人,引入国际法知识。”可得出政府机构引进、西方传教士的翻译与引入;根据材料二“京师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开设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法素养的外交人才。”可得出教育机构教授。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并聘请外籍顾问如赫德等人,引入国际法知识。”可得出提供了外交依据、增强了主权意识;根据材料二“京师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开设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法素养的外交人才。”可得出推动了外交近代化: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并聘请外籍顾问如赫德等人,引入国际法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利用国际法的不平等性加大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未能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困境。
20. (1)表现: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出现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娱乐产业的发展。挫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1点1分,5分)
(2)表现:财政负担加剧;懒惰行为滋生;政府内部难以达成共识;影响社会公平;影响行政效率与统治合法性。(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举措: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福利项目);削减政府公共开支;提供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支持(提供就业知识、技能培训);寻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1点2分,共4分)
【详解】(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汽车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对石油、钢铁、橡胶和电气设备的需求”可知,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促成几万英里的道路的修建”可知,基础设施的完善;根据材料一“给卡车司机、汽车修理厂工人或加油站服务员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知,出现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根据材料一“无线电和电影的群众性普及也在各个方面引起了反响”可知,娱乐产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挫折,结合所学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危机可知,挫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加剧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联系复杂性,混乱的讨价还价加之利益群体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政府决策负担过重,削弱了治理有效性”并结合所学可知,财政负担加剧;懒惰行为滋生;根据材料二“一味适应公众要求将助长公众不负责任以及治
理失控,而降低公众要求又会导致公众不满,两者最终都会削弱公众信心与治理的合法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行政效率与统治合法性。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所学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可知,减少福利项目,削减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支持(提供就业知识、技能培训);寻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