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五周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五周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十五周考试政治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随着社会发展,“小份餐”“外卖平台”“婚丧嫁娶”等方面的餐饮浪费问题越发严重。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反食品浪费法》应需而生。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④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关于法的产生和本质,下列符合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观点是( )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③法的内容受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制约④法是统治阶级全部意志的集中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 )
①旨在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 ②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表明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④是运用法治力量引领正确价值观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唐律法。其中,第二篇《卫禁律》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的内容;第四篇《户婚律》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的内容。由此可见( )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利益的体现
③法既维护公共秩序也保障正常社会生活 ④我国唐朝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25年3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商事调解规定》正式实施,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纠纷解决方式接轨。3月23日,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公布并即日起实施。以上两例共同反映的是( )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B.坚持以法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C.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化思想 D.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6.2025年6月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宣传座谈会在京举办,深化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习近平法治思想(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③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④能促进中华法系逐渐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下列论述符合这一主旨的是( )
①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战国·《韩非子·心度》)
③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孟子·离娄上》)
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战国·《商君书·算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我国的社会主义法与其他法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B.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C.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D.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9.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所维持的社会秩序是有利于( )
A.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B.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C.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秩序 D.部分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
10.以下属于法的政治职能的是( )
①郝合的父母在简江和郝合婚后,送给他们一套房产,并签了房产赠与郝合的合同。2025年3月他俩要离婚,因简江要求平分该房产而诉至法院。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该房产属于郝合个人。
②最高法关于吴某走私物品罪刑事申诉再审审查下达刑事通知书:原裁判认定原审被告人吴某走私罪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本院决定对该案不予重新审判。
③张某获知县财政有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资金,遂伪造了相关手续,虚报垃圾清理人员及费用,骗取财政专项资金4万元据为己有,被人民法院判决为贪污罪。
④某中级法院出具的行政赔偿调解书:本案在审理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某街道办事处于本调解书签收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支付原告某有限公司赔偿款12771442.70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B.法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C.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D.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2.战国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徙木立信”、刑治太子太傅公子虔和太子少师公孙贾等让秦国上下敬畏法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等法令得以实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综合国力,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这告诉我们( )
①法是国家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规范 ②法使特权阶层不再凌驾于群众之上
③法的实施需要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 ④法具有政治职能,能推动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该条规定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旨在平衡遗嘱自由和法定继承人的利益,以求最大限度保护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生存权利。上述规定( )
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②加强人权法治保障,针对特定群体给予特殊保护
③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④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法治对道德文化的支撑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反映了礼制、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等内容。“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是其特点之一,即认为伦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以下对《唐律疏议》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具有政治职能,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作为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
③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体现
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坚持党的主体地位
②法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系统性制度支撑和稳定性预期保障
③我们既重视法律的教化作用,又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④通过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化解转型期社会矛盾的重要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时,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2025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
据此可以推断出( )
①我国法律所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我国正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我国的法治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此前,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重大间谍案件,海归博士、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工作人员郝某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涉密资料,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表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②法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③法律是由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④任何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5年3月,《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申报批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监督管理等。这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③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④认可是人大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
A.保障人权的法治体系已十分完备B.中华法系已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C.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完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任务
20.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④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某校学生围绕 “全面依法治国” 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搜集到如下案例: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依法促进法律的有效实施②法具有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职能
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平衡各方利益的社会规范④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以法促德,以德养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下表为《唐律疏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防卫权的部分规定。
《唐律疏议·贼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其已就拘执而杀伤者,各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法系有很多优秀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②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③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④法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推进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立项评估办法》,目的在于有效解决当前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存在的重复立法、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够等问题。这体现了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 )
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官僚腐败的背景下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聚焦重农抑商、刑法维稳、军功激励、论功行赏等方面,形成了秦律。此后,韩非提出“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等思想,为秦国法治注入了灵魂;李斯则将这些法治理念贯彻到实际政治中,使秦国的法治不断发展完善。正是在这样持续的法治建设下,秦国由弱变强,最终兼并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王朝。材料印证了( )
①严刑峻法是治国理政的最佳选择②法治理念转化为治国实践赋能国家社会发展
③法所反映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④法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针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我国依据宪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材料表明( )
①法体现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②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具有立法权④由国家创制的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25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
2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从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交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级部门将生态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采取上述做法的依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典长卷启,青山入画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和魂”,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扎实推进。202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
《草案》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成功经验,对新领域污染防治问题作出针对性制度规定,增加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专门规定;《草案》回应人民呼声,专章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解决“家门口”油烟、恶臭问题。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完备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结合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编纂是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A县因盛产锰矿被称为“锰都”,尝到“先开发,后治理污染”的痛苦和教训后,A县逐步告别对采矿冶炼业的路径依赖,启动绿色转型,以茶叶、油茶等农特产业融合文旅产业,走出了一条逐绿而行的富民之路。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A县茶产业完成从粗放经营到智慧管理的蝶变,区块链溯源技术加持下,七成农业人口嵌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6.57亿元;现有油茶林面积12.8万亩,油茶专业合作社38家,油茶年产值近4亿元。随着高铁贯通,A县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跻身黄金旅游线,星空营地、化石研学等新业态吸引游客驻足;茶旅融合收入达3.2亿元,其中茶染体验、苗银工坊等二次消费贡献55%,催生1073个家门口就业岗位。伴随产业发展的还有涵盖养老、住房、教育等领域的“九大惠民政策”,老年人每月按时有养老补助、民居改造有补贴、大学生有助学金,人民的满足感不断提升。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A县启动绿色转型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 A县中寨村是一个纯苗族村落,近年来围绕乡村建设不断发力,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寨样本”。
中寨村强化基层“头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骨干“主力军”“压舱石”作用;坚持党建工作与民族工作“双融双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选配一名村民族工作联络员,挖掘苗族文化,选拔2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建设“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村组主要道路及部分农户24小时自动监控;建立三级网格治理体系,做深做实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变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去年以来,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2起,矛盾化解率达98.6%;开展“五好家庭”“学法示范户”评选,修订《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成效显著,获评“民主法治示范村”。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概括中寨村的基层治理经验。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D C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B C A B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B C C
26.①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使之具有了根本法治保障。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7.①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和魂”,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体现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 回应人民呼声,专章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油烟污染等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生态环境权益。
③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法治建设服务大局,对新领域污染防治问题作出针对性制度规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法治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28.(1)①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②促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增值增效。
③依托资源优势,推动农特产品与文旅产业融合,催生大量就业岗位,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形成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2)①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②推动特色民族乡村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③利用技术手段赋能基层治理,提高治理效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发挥治理合力,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社会和谐。
⑤坚持自治、德治相结合,加强道德建设,共同制定自治章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