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在人们心中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其中“恻隐之心”乃是最根本的。该思想家应是( )
A.老子 B.孟子 C.韩非 D.墨子
2.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陶俑成为风尚,甚至皇亲贵族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骆驼陶俑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这可印证当时(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统治阶层生活日益腐化
C.社会审美发生重大转向 D.对外贸易的制度化运作
3.据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这表明明代内阁( )
A.正式确立了分权制衡的运行框架 B.通过“票拟”制度强化了决策权
C.成为法定中央一级最高决策机构 D.以皇帝的顾问身份参与中枢政务
4.1921年5月26日,某报刊对投稿种类作出了相应要求(见图1)。这表明该报( )
(一)新思想新学说之介绍批评 (二)文艺美术之研究资料 (三)创作或翻译之小说或新体诗歌 (四)有趣味之理科材料 (五)社会问题之调查与商榷 (六)中外新出版物之介绍批评 (七)读者俱乐部(此门不拘长短,专为读者发表日所感想,本报不负言责。但措辞不雅或涉及个人问题者,概不登载。)
A.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B.主导社会舆论导向
C.开近代报刊变革的先河 D.助推国人思想解放
5.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率先推行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根据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同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说明我国( )
A.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突破了原有的框架 B.改革开放的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C.经济体制改革始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D.农村改革具有明显自发性特征
6.苏美尔人不仅创造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在迄今为止出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文献中,95%的内容都涉及法律。由此可知( )
A.楔形文字主要服务于司法 B.文字奠定苏美尔文明根基
C.苏美尔文明以法制为核心 D.苏美尔人的法制意识较浓
7.中古中后期,西欧一些城市赢得了自治权,普遍设立市政议事会和城市法院等机构来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的秩序,并为市民文化生长提供了土壤。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庄园经济的瓦解
C.专制王权的加强 D.文化教育的勃兴
8.印加帝国通过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精确地掌握各地人力与资源。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世袭首领被废除,改由中央任命官僚管理,同时印加帝国将原部落地域重新划分并纳入“苏尤”,即四大行政区。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消灭了世袭的贵族阶层 B.打破了各部落的地域界限
C.国家治理模式的集中化 D.注重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9.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揭去了基督头上的灵光圈,把圣迹画成世俗的风俗画,其表现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和崇高与邪恶斗争的主题使这幅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可知,该作品( )
A.揭示了教会势力的腐败 B.反映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C.宣扬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10.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42-1848年,英国议会陆续颁布《矿井法》《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这说明当时英国政府( )
A.通过立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立法应对工业社会的问题
C.极力排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着力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11.一战前,德国积极扩军备战,宣扬“德意志民族优越论”;法国则通过中小学教育强化“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的复仇意识;英国利用媒体渲染德国威胁,强调“维护海上霸权”的必要性。战争爆发后,三国迅速投入战争,民众参军热情高涨。这可用于( )
A.证实德国是一战的唯一发动者 B.解释战后国际联盟建立的主要原因
C.证明军事同盟加剧了战争风险 D.说明战前各国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12.1926年,斯大林在报告中表示,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依靠农业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农业开始。现在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斯大林这一言论( )
A.表明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 B.反映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动摇
C.说明重工业优先战略形成 D.隐含了苏联政策转向的倾向
13.1947年马歇尔计划实施前,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各扫门前雪”的经济重建思路,对跨国经济合作态度消极。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推进,欧洲国家间开始加强贸易往来,出现了煤钢联营等经济合作尝试。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阻滞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B.消除了欧洲各国间矛盾
C.推动了欧洲经济合作进程 D.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14.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阿尔及利亚及肯尼亚的教育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旨在( )
国家 政策
阿尔及利亚 立法规定中小学全面采用阿拉伯语教学,关闭法国文化中心,招募埃及教师填补师资缺口
肯尼亚 将斯瓦希里语定为国语,要求广播、报纸使用该语言,学校开设斯瓦希里语诗歌课程
A.瓦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
C.构建非洲文化主体地位 D.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15.从20世纪80年代,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迅速增加,这些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数万个分支机构。这些组织不仅影响一些国家决策,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成立( )
A.改变了国际事务决策方式 B.得益于冷战对峙局面的结束
C.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D.改变了国家间外交运作方式
16.据统计,自“9·11”事件之后,美国对他国实施的制裁数量呈爆炸性增长,制裁对象从2000年的912个增加到2021年的9400多个。这说明( )
A.全球治理机制趋于崩溃 B.美国逐渐建立单极世界
C.大国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D.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连接云南与内地、东南亚及南亚的“茶马古道”已具雏形。蜀地的丝绸、铁器、茶叶等经云南运往吐蕃、印度等地,而云南本土的马匹、皮毛、药材等也通过此道流通。沿途兴起了众多商贸集镇,成为货物中转与交易的重要节点。
——摘编自方铁主编《西南通史》
材料二 中法战争以后,云南蒙自被开辟为商埠,云南的边境贸易格局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法国等西方列强的商品大量涌入,云南的锡矿、皮革等资源被掠夺性开发并出口。同时,昆明、个旧等城市出现了近代工厂和洋行,新式商业逐渐兴起。
——摘编自刘冰玉《近代蒙自开埠对腹地社会经济变迁的影响研究(1889—1910)》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1992年,瑞丽、畹町被设立为边境开放城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机电产品等领域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摘编自罗蓉婵、刘红《云南沿边开放吹响集结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云南边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云南边贸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边贸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并签署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战败的墨西哥承认德克萨斯并入美国等。美国支持中美洲联邦莫拉桑领导的自由派联邦政府,而英国则支持当地保守派。最终,美、英签署《克莱顿-布尔沃条约》,两国对中美地峡地区进行联合控制并就运河开凿事宜达成一致。1898年美西战争中,西班牙战败,不得不在巴黎签订和约,承认了古巴独立,并割让波多黎各等地给了美国。独立后的古巴宪法规定,“古巴政府同意美国行使干涉的权利”,古巴实际上成为其保护国。美国直接卷入巴拿马独立过程之中,从策划叛乱到提供武器物资并组织战斗人员,还派美国海军舰艇前赴当地进行干预。1903年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后,美国和巴拿马签署《海-布诺-瓦里拉条约》,其中指出,“巴拿马共和国愿让美国永远使用、占有并控制一个地带的陆地和水下土地,以便开凿、保养、管理、设置卫生设施与保卫该运河”。
材料二 1909年塔夫脱总统上台后,代表美国金融集团的利益,推行金元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与大棒政策相结合,在经济金融领域把门罗主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该政策认为,美洲以外,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只要是在美洲建立经济势力,都是与门罗主义相悖的,一旦涉及美国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就要全力阻止。美国阻止了日本企业在墨西哥的投资计划。之后,美国使用武力威胁,迫使洪都拉斯、尼加拉瓜、海地屈服,并用贷款加强对这些国家的财政、金融的控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维琪《拉丁美洲泛美主义国际思潮的演进-文化与国际关系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美国殖民拉丁美洲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塔夫脱在美洲推行金元外交政策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地理的基础……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孟德斯鸠认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人为了在这些不同的区域生存、发展,必然形成与具体的气候、资源等条件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制度方式等,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多样文明。
——摘编自陈忠《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尝到了科学技术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甜头(如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和它的巨大威力无疑是促使日本尽早投降的重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将国家权力大规模地系统地介入科技领域,谋求在“冷战”中始终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第一代到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发、电子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基本上都是由美国企业主导的。
材料二 截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靠引进外国技术为内容的“吸收型”战略已实现产业技术全面现代化,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方面赶上或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结束了“追赶型的现代化时代”。在整个“追赶时代”,日本把科技政策的重点放在新产品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上。日本的研究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的,难怪有不少人说,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是“蹭车坐”。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国际技术市场上可供日本使用的新技术不像从前那样多,而且随着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欧美国家对一些尖端技术出口,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因此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认为,有效地利用本国的“智力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才是日本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靠外国基础研究成果促使日本技术进步的时代已基本结束,日本的科技未来发展的唯一关键因素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日本人的创造力,以取得科学技术的新的突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光伟《战后美日科技政策的比较研究——兼论科技政策的决策模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能够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技战略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日本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二战后美日科技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A D A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B C C
17.(1)特点:贸易范围较广;形成特色商路(茶马古道);贸易商品种类多样。
(2)原因:中法战争与蒙自开埠的推动;西方列强进行商品倾销与原料掠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3)意义: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云南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18.(1)方式:发动战争,吞并领土;培植代理人进行政治操控;通过条约约束并取得特权;策划独立运动;实行保护国控制机制;实施经济侵略;推行金元外交与大棒政策。
(2)影响:推动了门罗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实施;扩大了美国在美洲的经济势力和霸权;加剧了拉美国家对美国的依附性,侵犯了拉美国家的主权;阻碍了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激起了拉美地区的反美斗争。
19.示例论题: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产生重要影响。
阐述:地理环境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古代希腊多山且陆地被分割成小块,陆上交通不便,从而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古希腊拥有众多岛屿与曲折的海岸线,为航海贸易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古希腊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哲学领域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黄河、长江流域广阔的平原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发达的农耕经济促使人口得以大量聚集。为了有效管理庞大的人口与领土,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礼”等观念,契合了这种政治体制下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总之,地理环境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塑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性,是影响古代文明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
20.(1)原因:二战技术创新势头的延续;国家战略推动与政策支持;强大的经济与资本优势;人才引进与创新生态构建;冷战竞争的外部压力。(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转变:从“吸收型”引进战略向“自主创新型”研发战略转变。
影响:推动了日本科技创新;提升了日本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日本产业升级;有利于巩固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科技发展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科技战略需随时代需求调整;基础研究是科技持续发展的根基;科技发展需培育本土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包容的科研环境;发展科技要兼顾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