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全市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质量监测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基诺族聚集的基诺山区,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中东部,受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

系影响,地势起伏大,树木竹林成片。当地村落布局呈现多种形态,如“一字型”“鱼骨型”“离散

型”,村落建筑相对离散的同时排列紧密,基诺族第一代建筑基本使用竹材,故称作“竹楼”,第二
代建筑中开始大量使用木材。如今基诺族传统建筑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图1示意基诺族传

统建筑。据此完成1~2小题。




图1
1.基诺族建筑布局及其原因
A.离散分布气候炎热
B.排列紧密共御外敌
C.“一字型”分布地形限制
D.朝东南延伸改善采光
2.与第一代建筑相比,基诺族第二代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的主要原因
A.坚固且易于加工
B.材料轻巧
C.防潮防水
D.便于就地取材
天星谷位于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境内地貌奇特,集岩溶、山、水、洞、石、林于一体,其中沙丘似
的洞穴、地下河流和神秘洞穴成为近两年来不少徒步爱好者前往探险和摄影的胜地。天星谷未来

计划采用“互联网十”的方式进行管理,为当地和村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据此完成34小题。
【公高二地理第1页(共6页)A】
3.天星谷吸引众多徒步爱好者前往探险和摄影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B.离安顺等城市近,知名度高
C.地质地貌奇特,集群状况好
D.环境优美,商业化程度低
4.天星谷采用“互联网十”的方式后,对当地旅游业产生的直接影响
①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②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③快速提升知名度
④促进当地农特产品销售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图2示意我国某地月平均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逐月累计情况。据此完成5~7
小题。
气温累计值(℃)
降水累计值(mm)
160
700
140
600
120
500
100
80
400
60
300
40
200
100
060
-20
回自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图2
5.该地气候类型的特征
A.气温年较差小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C.9一12月降水最多
D.气温逐月递增
6.该地降水丰富的时段及其主要因素分别是
A.4一7月,地形雨
B.5一8月,受季风影响
C.7一10月,受台风影响
D.9一12月,受西风带控制
7.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拉萨
B.武汉
C.乌鲁木齐
D.石家庄
近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依托经济走廊开展棉花全产业链合作,中国在品种改良、节水灌
溉、纺织加工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巴基斯坦棉花产业发展。图3示意巴基斯坦棉花主产
区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A高二地理第2页(共6页)A】贵州省安顺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 7 月期末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 分,每小题 3 分)
1-5:C A C A B
6-10:B B D A C
11-16:A B C A C B
二、非选择题(52 分)
17.(16 分)
(1)鄂州市可重点发展与武汉产业互补的配套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配套加
工、生物医药辅助研发等(4 分)。
(2)承接能力最强的城市是黄冈(2 分)。原因:生产总值较高,相对经济规模较大;常住
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邻近武汉,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相似度较高,便于承接产业转移(4
分)。
(3)措施:①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与武汉的时空距离;②完善教育、医疗等服
务设施,吸引人才;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与武汉产业的配套能力;④加大政策扶持,吸引
投资(任答 3 点,6 分)。
18.(18 分)
(1)岩石类型:沉积岩(碳酸盐岩)(2 分)。典型特征:层理构造明显,可能含有化石(4
分)。
(2)形成过程:①区域地壳间歇性抬升,地表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②流域内碳酸盐岩受
岩溶作用,形成落水洞、竖井等垂直负地形;③地表河流跌入落水洞,逐渐形成黄果树瀑布
(6 分)。
(3)必备装备及作用:①地质锤,用于敲击岩石,观察岩石结构与岩性;②放大镜,便于
观察岩石微观特征及化石;③地形图,帮助规划考察路线,了解地形分布(任答 2 类,每类
装备及作用 3 分,共 6 分)。
19.(18 分)
(1)形成机制:①灌区引黄河水灌溉,地下水水位上升;②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
携带盐分上升至地表;③盐分在地表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6 分)。
(2)空间变化特征:盐碱地分布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2 分)。原因:①东南部灌区排
水系统完善,盐碱化得到治理;②西北部靠近沙漠,蒸发更强,且灌溉方式较粗放,盐碱化
加剧(4 分)。
(3)防治措施:①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喷灌,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②完善排水系
统,降低地下水位;③种植耐盐碱作物,改良土壤;④退耕还草,增加植被覆盖,抑制蒸发
(任答 3 点,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