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广东省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2.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3.南朝时期,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思想家是( )A.范缜 B.董仲舒 C.韩愈 D.黄宗羲4.隋唐时期,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5.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 )A.“贞观之治” B.“庆历新政” C.“大定之治” D.王安石变法6.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大夏 C.金 D.元7.南宋以来受到官方尊崇的程朱理学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个性自由” D.“工商皆本”8.元朝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的机构是( )A.宣慰司 B.安西都护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9.明太祖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内阁 C.实行奏折制度 D.废除宰相制度10.明朝后期,对中国两千余年的医药学知识和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11.结束1757年以来广州一口通商局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12.太平天国曾颁布文件,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该文件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 D.《瀛寰志略》13.19世纪末,强租旅顺和大连,将中国东北地区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德国1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A.孙中山 B.黎元洪 C.袁世凯 D.段祺瑞15.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16.使中华民国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初步获得形式上的统一”的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B.“东北易帜”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宁汉合流”17.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 )A.井冈山 B.瑞金 C.遵义 D.南昌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的法律文件是( )A.《联合国宪章》 B.《马关条约》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19.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甘当螺丝钉”的解放军好战士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钱学森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其中,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邓小平理论21.古代西亚拥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其中包括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最早的史诗。该史诗是( )A.《诗经》 B.《吉尔伽美什》 C.《摩诃婆罗多》 D.《罗摩衍那》22.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的是( )A.班图人 B.古希腊人 C.古埃及人 D.印第安人23.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涉及的主要区域有( )A.亚洲、欧洲、非洲 B.非洲、亚洲、美洲C.大洋洲、亚洲、美洲 D.欧洲、非洲、美洲24.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的欧洲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孟德斯鸠 B.康德 C.亚当·斯密 D.伏尔泰25.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50年代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垄断地位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俄国26.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为此废除了( )A.固定的粮食税 B.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 D.租让制27.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其发展到全球阶段的标志是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德国突袭波兰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德国入侵苏联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61年,在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后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A.古巴 B.南非 C.埃及 D.印度29.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 D.欧洲共同体成立30.20世纪末以来,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31.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32.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33.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34.下图是中国某朝代的一幅漕运路线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明朝35.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C.区域分工的发展 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36.清康熙时期,政府颁布政令:本国商船照旧开展东洋贸易,不得前往南洋吕宋等地;外国船只则照旧准来贸易。这反映清政府(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实行有限对外开放C.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D.着力防范倭寇入侵37.有人评论洋务运动是“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新其貌,而不新其心。”对这一评价的正确理解是,洋务运动( )A.挽救了国家的颓势 B.局限于军事和生产技术层面C.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D.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38.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主观目的是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但大量新式学生的出现,“牵动了整个社会”。这可以用于说明( )A.戊戌变法的意义 B.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C.辛亥革命的局限 D.清末“新政”的影响39.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发表的宣言分析了中国工人的悲惨境况,强调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重要性。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开展武装起义 C.推动国共合作 D.发动北伐战争4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正确把握,并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当时国内局势的基本特征是(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 B.国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41.日内瓦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现在,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在目前世界上这样四分五裂的形势下,一块铁板那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这说明了( )A.“一边倒”政策的迫切性 B.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C.调整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D.实行全面开放的可能性42.表11953—1956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表(%)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增长率 14.4 9.5 6.6 16.5表中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解放了生产力C.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根本上得到改变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43.从1994年底开始,国家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表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目标是( )A.扩大对外开放 B.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C.实现政企分开 D.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44.有学者写到,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 )A.打击了国王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45.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弥生时代。有学者认为,弥生式文化“是一种在长期闭锁的环境中,突然接受高度的外国文化时出现的异种文化的混合物,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变形”。“高度的外国文化”是( )A.中国文化 B.印度文化 C.罗马文化 D.波斯文化46.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全世界人口明显增加。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为5.45亿,1750年达到7.2亿。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A.工业革命 B.物种交换 C.人口迁移 D.殖民战争47.在法国大革命中,某些自由派贵族反对王权专制主义,有些人还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有些人甚至愿意放弃特权来换取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影响这些自由派贵族政治态度的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48.《凡尔赛和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这一规定体现了( )A.民族自决原则 B.强权政治色彩 C.公平正义原则 D.自由贸易原则49.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推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有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削减政府开支等。这是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此举旨在( )A.克服经济滞胀危机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帮助西欧走出经济困境50.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有来自五大洲3600多家企业参展,国内外采购商超过40万人,一周内意向成交额达数百亿美元。这反映了( )A.贸易法制化 B.区域集团化 C.政治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二、多选题51.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采纳了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以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议政的贤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置五经博士。这些措施(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规范了官吏选拔制度C.适应了与民休息的需要 D.有助于巩固政治统治52.唐时,大量外国商人居住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殖赀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在各种外商开设的店肆中,酒肆众多,具有独特的异国情调,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这反映了当时( )A.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B.自然经济的解体C.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繁荣53.清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天山南北。在天山北路的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聚居区,沿用原有制度进行统治。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旨在应对沙俄的入侵 B.实行改土归流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重视巩固国家统一54.中华民国农商部曾颁布《外国博览会中国出品简章》,鼓励和组织国内企业、商人参加国际博览会。在1915年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有18省参展,大奖及优奖数量在所有参展国中位居首位。这反映当时( )A.欧美列强放弃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民族工业取得较快的发展C.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扩展迅猛 D.政府实行鼓励工商业政策55.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减租减息,各抗日根据地的地租率明显下降,佃户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这一政策的实行(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减轻了封建经济剥削 D.提高了地主阶级政治地位56.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我看我们搞几年慢腾腾的,然后再说。今年、明年、后年搞扎实一点。”这表明我国( )A.经济建设由“大跃进”转向大调整 B.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波浪式”推进C.此前的经济建设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地发展57.世界古代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交通条件的制约 B.商业贸易的繁荣C.生产力水平低下 D.征伐战争的频繁58.1876年,西方殖民列强占领非洲土地的10.8%,到1900年,已经占领90.4%。这一变化源于( )A.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 B.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奴隶贸易发展的需求59.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则大致相反。这说明当时( )A.美国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美苏竞争对峙局面形成C.苏联致力于建设工业强国 D.两国工业结构差异明显60.下表1960—1979年两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对比表时期 民族独立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1960—1973年 6.3% 4.9%1973—1979年 5.2% 2.8%表中说明(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B.民族独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国际经济秩序发生逆转 D.第三世界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参考答案1.D2.B3.A4.C5.B6.C7.A8.C9.D10.A11.D12.B13.B14.A15.C16.B17.A18.D19.A20.D21.B22.D23.D24.B25.C26.B27.C28.A29.C30.B31.C32.A33.B34.C35.C36.B37.B38.D39.A40.D41.C42.A43.D44.D45.A46.B47.C48.B49.A50.D51.AD52.AD53.CD54.BD55.BC56.AD57.AC58.AB59.CD60.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