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张PPT)12 拿来主义一、重点剖析 文章在论述拿来主义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细细体会“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比喻的喻体和本体是什么,对待它(她)们应有的态度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 疑难 情境破比喻论证 表达效果喻体 本体 应有的 态度 大宅子 文化遗产 占有 用人们熟知的人或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怎样“占有”“挑选”说得具体形象,清楚透彻,幽默风趣,且极有批判力度鱼翅 精华部分 吃掉,吸收其有益的部分 鸦片 有利有弊 的部分 分别处置,利用其有 用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 糟粕部分 毁掉或遣散 答案 (1)作者从社会现实切入,将现实生活中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归类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批驳他们的错误做法,进而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破得彻底,立得就稳固。(2)“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相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突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作者要阐述的是“拿来主义”,却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用相当多的篇幅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反面典型 表现 比喻义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废物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时,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借此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反面典型,请概括其表现及比喻义。答案 答案 (1)先破后立。从全文来看,虽然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先用大量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破);一一驳倒后,再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立)。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前者的危害被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因此,从批驳入手,再转入正面立论,显得水到渠成,鲜明有力。(2)破立结合。文章破中有立,在批判“送去主义”时(破),提到“拿来”(立);同时又立中有破,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立),先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破),再指出实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占有”“挑选”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立)。 本文是如何围绕“拿来主义”进行论证的 请简要分析。 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赏析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将“闭关主义”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讽刺。(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赏析 “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赏析 “丰富”“大度”是反语,是对“送去主义”者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丑态的嘲讽。二、写法赏析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通过对“一个穷青年”如何“占有”“挑选”大宅子的形象描述,把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十分透彻。2.语言犀利、幽默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犀利、幽默。犀利,指通过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语,就能深刻地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中,只用一个“给”字,就点明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再如,“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只用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区别开来了。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性文章中还能表现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例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中,“残羹冷炙”和“奖赏”本是褒贬色彩不同的词,作者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乞讨者的滑稽之状便跃然纸上了。三、思维提升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明确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后又直白地说“占有,挑选”,有人认为这种“先占有后挑选”的方式未免简单粗暴,有失理性与智慧,“先挑选后占有”更慎重而有效。对此,你如何看待 观点一 先占后选更具优势。众所周知,事情的发生与事物的出现是有时效性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如文中提到的“大宅子”,它不是明确的有主之物,文中的“穷青年”得了这所“大宅子”,但不能代表他就是这所“大宅子”名正言顺的主人。而能不能成为“大宅子”的主人,正取决于他的态度和做法。良机稍纵即逝,先占有就不失为明智之举,先让它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占据主动权,之后再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和明智得体的做法,才能确保自己成为这所“大宅子”真正的主人。观点二 先选后占客观高效。客观来说,我们更多时候是不具备大包大揽、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条件与能力的,想不管不顾地先占有再挑选的做派一般是行不通的,所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最好能与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实际能力联系起来,仔细思考,理性判断,谨慎选择,才是明智之举。这样做,一方面表明我们是认真对待自己与世界的,时刻清醒自知,懂得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拥有的;另一方面则避免因盲目自大或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12 拿来主义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 ),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观看者慢慢将之融入自己的血脉B.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C.也慢慢变成观看者的性格D.观看者的性格也慢慢受其影响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花市上,牡丹、水仙、梅花、菊花……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B.“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C.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D.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A提及鲁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炯炯有神的双眼、倔(juè)强的板寸、浓密的胡须,还有他以笔为刀写出来的文字。鲁迅善于说真话,见到不平事也喜欢用文字直抒胸臆,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铁齿铜牙的人。没错,在文学和文化界,① ,可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牙齿并不怎么好。 因为遗传,鲁迅继承了父亲周伯宜的牙齿病,这造成了他牙齿的“先天不足”,而后天的变故也让鲁迅的牙齿接二连三地“蒙难”。B牙不好,吃起东西来自然是不香甜的,所以鲁迅晚年瘦骨嶙(lín)峋,这与牙齿不好有很大的关系。C但牙齿的问题并没有让鲁迅的精神劲头有所哀减,也没有让他以文字为投枪和匕(bì)首的斗志有丝毫减损。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鲁迅先生躺在昏黄的光线里,对萧红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三十岁不到,牙齿就掉光了,满口义齿。我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② ,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我自己知道的,我并不大度。”是的,正因为鲁迅先生的心中装着一腔与敌人对抗的熊熊烈火,他才丝毫不把牙齿的病痛放在眼里。D没有牙齿的嘴巴并不干瘪(biě),齿是空寒的,唇却是暖的,心更是灸热的。所以,他的文字犹如岩浆,流淌之处,皆熔铸成丰碑。 3.文中A、B、C、D四个句子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先生的了解,为先生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个字。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其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有删改)1.下列对“拿去主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拿去主义”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其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人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拿来主义》都以“文化”为材料,立意却截然不同,主要原因是行文思路、作者认识水平不同。B.从论证方法上讲,《拿来主义》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本文第三段和第四段也是如此。C.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话,这位美国汉学家希望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D.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而《拿来主义》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B.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们只要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就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贡献于全人类。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的意思是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4.请分析《拿来主义》与本文观点的异同。(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 A、D两项的主语是“观看者”,与括号处的主语不一致,排除。C项与后句“变成遗传基因”逻辑不通,排除。故选B。2.B B项与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都表示语意未尽。A项表示列举的省略。C项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表示话语的停顿。3.B A.“倔强”的“倔”应读作“jué”。C.“哀减”的“哀”应写作“衰”;“匕首”的“匕”应读作“bǐ”。D.“灸热”的“灸”应写作“炙”。4.答案 ①鲁迅的确是铁齿铜牙 ②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解析 ①处,前文说“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铁齿铜牙的人”,由横线后面的“可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牙齿并不怎么好”可知,前后文之间是转折关系,再由“牙齿并不怎么好”可推知,此处可填“鲁迅的确是铁齿铜牙”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说鲁迅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生命,后文说延长生命“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与横线处构成并列关系,可用“不是……是……”连接前后文,再由后文中的“敌人”可推知,此处说的是“爱人”,故可填“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之类的内容。5.答案 (示例)面容清瘦目光炯炯烛黑暗 须眉浓密头发根根刺痼疾(运用现成诗文,不得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画像,学会由表及里;然后结合语段内容挖掘画像中的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像所体现的主题;最后按照对联的格式进行表述即可。能力提升练1.C “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于文无据。原文“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只是交代王蒙等人取得的成就,不足以推断出他们“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选项过度解读。2.A “主要原因是行文思路、作者认识水平不同”错误。根据“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主要原因应是时代背景的不同。3.B “只要奉行‘拿来主义’……就可以……”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贡献于全人类”,可见“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吸收外来文化”,不是“创作出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贡献于全人类”的唯一条件。4.答案 异:《拿来主义》批判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送去”时的媚外表现,主张“送去后”要“拿来”;(2分)本文主张“拿来”后要“送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2分)同:两文观点在本质上都强调文化要双向交流。(2分)解析 异:《拿来主义》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说“送去主义”,历陈它的弊害,如“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由此可见,《拿来主义》批判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送去”时的媚外表现,主张“送去”后要“拿来”。本文主张“‘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由此可见,本文主张“拿来”后要“送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同:《拿来主义》中提到的“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其实质是文化的双向交流;本文主张“拿来”之外还应“拿去”,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其实质也是文化的双向交流。由此可见,两文观点在本质上都强调文化要双向交流。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 拿来主义.docx 12 拿来主义.pptx